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阐明了阳泉市规划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程度,对阳泉市规划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评价,并针对不同分区地质环境特征提出了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泉州中心城区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成 《福建地质》1998,17(3):165-170
在分析泉州中心城区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区地质环境分为3个区,最后从城市发展角度对各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1 环境地质学的内容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已意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一方面,大地构造循环,岩石循环,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循环对大陆、海洋和气候的全球性分布起着决定作用,控制着所有地形、地貌、岩石、矿物、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生存都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改变着地质环境,而地质环境又制约着人类的生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淮安市基本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淮安城市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这些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地震、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水污染、同体废弃物、地面变形、软土变形和液化土地基.最后在分析其地质和城市化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城市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磷是生命体的必需元素,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仅调控着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而且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并决定着磷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和生物圈等子系统有机整合,为研究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基于已有研究,结合“地球系统科学”理论观点,针对磷的生物化学循环获得了以下重要认识: 磷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决定了现今磷在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作为重要的地质营力,改变了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造成了磷矿枯竭的资源危机及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问题;解决磷短缺的资源危机问题和磷过剩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控引起这些问题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河南西部)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古彬 《地下水》2011,33(5):160-162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较强烈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区内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的主要诱因。通过土壤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形态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豫西黄河流域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形态特征,对区内土壤侵蚀类型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平原区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其中地下水铵氮和磷的问题十分突出,但目前对于二者共存规律的认识还十分薄弱.以长江中游沿岸故道区为典型研究区,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分析,并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了铵氮和磷的赋存规律.结果 表明:地下水整体处于还原环境中,NH4N的质量浓度为0.03...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目前地质环境数据现状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特点,分析了地质环境大数据特征,并结合目前地质环境应用情况,设计了地质环境大数据框架。该框架包括对地质环境大数据的数据进行清洗与转换、分布式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挖掘、文本检索、大数据可视化等功能。该框架对于后续实现地质环境大数据分析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述高山矿区的地质特征、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指出目前该矿区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表现为煤矿开采引起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下水水位下降及煤矸石不合理堆放而造成的土壤、水质污染等.笔者认为,矿山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地方矿政管理格局混乱、群众缺乏环保忧患意识是导致以上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作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  相似文献   

10.
上地幔硅酸盐矿物中的磷含量是磷在地球深部的存在及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和深刻认识上地幔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对石榴子石、橄榄石及辉石中磷的固溶度进行详细的研究将会丰富深部磷循环的研究内容,为理解磷的深部地球化学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天然样品和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结果,分析总结了上地幔硅酸盐矿物中磷的含量及磷进入硅酸盐矿物结构中的机制,探讨了压力、温度、氧逸度及矿物结构对上地幔硅酸盐矿物中磷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磷氢化物是磷的主要迁移形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磷氢化物形成于还原性的富氢环境。通过陨石及月岩矿物成分、内生矿床磷矿物成分、磷的共伴生矿物特征的研究以及地球是氢的储库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认识到磷及其合金氢化物 ,随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表浅部 ,由于减压、降温 ,氧逸度增加 ,Eh值增大 ,H2 逃逸、氧化 ,氢化物氧化分解 ,形成磷矿物并在长期地质事件中叠加 ,富集成磷矿床  相似文献   

12.
滇池湖泊磷负荷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磷是滇池湖泊富营养化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滇池湖泊磷负荷来源一般可分为外环境发生源输入的磷负荷和内环境发生源输出的磷负荷两大类。累积在滇池湖泊内的磷,主要分布在水体与底部沉积物中,滇池湖泊水体中总磷浓度由北向南含量降低,底部沉积物中P2O5含量分布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底部0-3m的沉积物P2O5含量由上至下呈明显递减趋势,表明滇池湖泊磷负荷逐年加重。近几年资料显示滇池湖泊单位面积磷负荷达1.52g/m2·a,超过总磷公认允许负荷量中危险值的11.7倍,滇池已成为富营养型湖泊。控制滇池富营养化,在解决入湖磷外负荷的同时,对湖泊底部沉积物中磷内负荷也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中磷的循环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磷在海洋中的循环与沉积主要是靠生物作用进行的。海洋表层水中的溶解磷几乎全部被海洋植物摄取,海洋植物及动物死亡后最终以生物碎屑的形式沉入海底,在其沉降和到达深层水的过程中大部分被分解、破坏,变成可溶组分又重新返回海水,使深层水中磷浓度提高。含磷浓度高的深层水被上升洋流带到表层后又被生物吸收,重复循环。当上升洋流抵达大陆边缘,特别是遇有陆缘坻存在时,磷等营养物质滞留,导致磷质生物大量繁衍,死亡后沉积,并经成岩作用,便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磷块岩矿床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水环境中磷的赋存形态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的分类、不同形态磷的前处理及其提取、分析测定方法,概括了其研究现状,并对以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这对于深入揭示水环境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环境中氮磷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青  吴怡  廖梦霞  邓天龙 《岩矿测试》2008,27(2):137-141
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环境中氮、磷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新进展,并着重介绍了氮、磷在水环境中赋存形态的分类、分析测定方法,这对于深入揭示水环境中氮、磷的赋存形态及研究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地质环境的“屏障”,对地质环境起着保护作用。当生态环境的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或大气降水与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时,将导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对生态环境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成土基岩是除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外控制森林植被种属与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地质体特征与水文环境、地质背景与社会经济状况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依从联系。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是环境体系中的两个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导致地质环境的脆弱,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控制着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中磷循环研究的一些新动向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在人及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同时又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种成分。近年来国外学者在如何提高磷的利用效率、减少磷在生物体循环中造成的污染及磷的回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海陆边缘沉积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讨论了磷与大气圈O2、CO2的关联模式,并通过研究磷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揭示了海陆边缘沉积磷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记录及其对指示古全球变化的关键性,同时提出了中国东部沿海近代沉积磷的积累与全球变化的耦合作用关系,在中短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井下开采的矾山内生层状磷矿岩体工程地质岩组的稳定性,根据该矿工程地质现象、矿层及其固岩的自然特征和组合形式,确定该矿岩体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准则,将其岩体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为5个大组10个亚组,对每个亚组的岩体稳定性和巷道支护方式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该矿的软岩夹层是造成岩体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发育情况对岩体稳定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每个岩组的岩体稳定性受一定的地质规律控制,岩组的岩体稳定性的划分具有可类比性和空间分布可预见性,因而本文的研究对巷道支护的设计和施工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金山 《湖南地质》1991,10(1):33-38,67
葫芦磷矿床位于古丈背斜南西端,含磷岩系赋存于震旦系陡山沱组下部,总厚度10m、分为A—B—C—D—E—F沉积序列。矿体呈层状,产状稳定,平均厚1m。P_2O_5平均品位氧化矿石为27%;原生矿石为20%,主要由胶磷矿(氟磷灰石)和隐晶石英、以及有机碳和黄铁矿组成。磷矿形成于陆棚至陆坡的静水环境。成矿物质来自海底岩石溶解、地壳深部、海底火山和海洋生物的磷质,它们在盆地中浓缩,在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下,磷质局部富集、沉淀成矿。矿床被认为是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