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两个系统模型(多输入线性模型MLM和多输入线性扰动模型MLPM)的基本思路,以赵牛河为研究流域,选取1960年~1967年逐日的降水、入流和出流、蒸发的资料,验算了两个模型。同时,结合一些计算结果,探讨了平原地区产汇流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CA-Markov和Geomod模型橡胶林变化预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者们发展了一系列的模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预测模拟研究,CA-Markov和Geomod模型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模型。分别利用CA-Markov和Geomod模型模拟云南景洪地区2010年橡胶林LUCC状况,旨在通过两种模型的模拟对比,探讨两种模型的差异和优劣,选取一种更加合理、可靠的模型来对该地区橡胶林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利用1995年、2003年、2010年3个时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将1995年和2003年的解译结果利用两种模型预测2010年景洪地区内橡胶林分布格局,并且运用2010年ALOS影像解译的橡胶林空间分布结果图来检验模型的预测模拟结果。研究发现:1.两个模型模拟结果人工目视检验差异明显,Geomod模型的预测模拟结果与影像分类的结果更加接近;2.两个模型ROC分析精度较高,都大于0.65,且AUC值基本一致;3.利用模糊矩阵精度检验结果表明,Geomod模型从栅格象元的数量、匹配的准确性以及总体精度高于CA-Markov模型的预测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3.
MTCLIM模型是许多生态、生理模型的分析工具。它能解释模型的结果,分析一些生态、水文过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也是其它模型的辅助管理工具,辅助建立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管理方案。本文介绍了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各变量较详细的计算方法,概述其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及模型应用的几个重要方面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理论模型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匡耀求  乔玉楼 《热带地理》2000,20(4):326-330
评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的现状,将现行评价模型归纳为概念模型与线性组合模型两大类,分析了两大类模型的特点并对已有的一些模型进行了评价,指出了目前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上存在的两大误区,即过分强调模型的普适性和精细性。认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理论模型的建立应重视时效性和实用性,并考虑到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分步推进。  相似文献   

5.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决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决策过程包括耕地排序与耕地入选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根据该问题的特点,将其概括为无约束的排序问题和有约束的选择问题,并相应提出了逼近于理想点的加权排序模型与0—1整数规划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决策软件系统。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区域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决策问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耕地入选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该文根据戴维斯山地演化模型,推导了四维剥蚀地貌的数学模型,阐述如何基于这个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模拟四维剥蚀地貌,最后详细介绍两个四维剥蚀地貌的计算机模拟实例。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要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评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唐政洪  蔡强国 《山地学报》2002,20(4):466-475
近年来,我国在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大量的坡面,流域及区域侵蚀产沙模型。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地貌条件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侵蚀产沙有不同于欧美的特点,因此我国的侵蚀产沙模型研究有明显不同于国外土壤侵蚀模型的特点。本文对我国近年来主要的土壤侵蚀经验性模型,理论性模型进行了评述,并讨论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国外一些土壤侵蚀产沙模型在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指出了我国土壤侵蚀产沙模型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一些地理模型教学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模型演示转成图;第二步按图演示模型;第三步图图转换。下面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地球公转”的教学内容,介绍地理模型教学三步法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是国土资源动态变化模拟、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措施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始终是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研究的热门问题,近年来,结合“数字黄河”、“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广大地理学、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科技工作者,围绕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产沙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配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以及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从经验模型到理论模型,不仅提出和开发了许多具有十分重要实用价值的土壤侵蚀产沙模型,而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模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从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的自主开发和现有模型的应用两个方面、经验统计模型与物理模型两个领域简要回顾了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在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模型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作者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开展干旱预测是有效应对干旱风险的前提基础,根据1960-2016年三江平原7个站点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利用ARIMA和ANN模型对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序列进行分析建模预测。借助相关系数R、纳什效率系数NSE、Kendall秩相关系数τ、均方误差MSE和Kolmogorov-Smirnov (K-S)检验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判定,然后分别用ARIMA和ANN模型进行12步预测,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 ARIMA模型和ANN模型对SPEI的预测能力都随时间尺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2)两种模型对3、6个月尺度SPEI的预测精度偏低,9、12、24个月的SPEI的预测精度在70%以上;(3)SPEI-9、SPEI-12、SPEI-24三个时间尺度ANN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ARIMA模型。  相似文献   

11.
投影寻踪门限回归模型在年径流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金菊良  魏一鸣  丁晶 《地理科学》2002,22(2):171-175
为预测年径流这类同维复杂动力系统,提出了投影寻踪门限回归(PPTR)模型。构造了新的投影指标函数,用门限回归(TR)模型描述投影值与预测对象间的非线性关系,并用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指数函数和TR模型参数。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用PPTR模型预测年径流是可行而有效的。PPRT模型简便、适用性强,克服了目前投影寻踪方法计算量大、编程实现困难的缺点,有利投影寻踪方法的推广应用,为解决高维非线性复杂预测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山  王铮  钟章奇 《地理学报》2012,67(4):526-544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是必然而持久地,这深刻地影响着旅游者行为和旅游业进步,需要发展适宜的引力模型对其进行刻画和量度.长期以来,旅游引力模型在对空间阻尼的处理上类比牛顿型的幂函数衰减模式,难以克服一些固有缺陷,因此重新回到威尔逊型的指数函数衰减模式就成为一种可能选择.本文即是基于威尔逊形式,将目的地“吸引力”、客源地“出游力”和两地间的“空间阻尼”作为3 个基本解释变量类型,构建了一个基础的旅游引力模型,并重点在参数估计和模型应用上进行了初步探索.由于难以从整体上对模型的两个核心参数进行回归估计,本文首先从局部对收入弹性系数α进行回归估计,然后通过“口粒子模式法”和“出游量积分法”的引入和交互验证来确定空间阻尼系数β的合理取值.研究表明,就全国平均而言,在21 世纪初收入弹性系数可取0.64,而空间阻尼系数可取0.00322,且在空间阻尼影响下,中国大陆居民国内旅游的理论出游半径均值约为300 km.最后,本文从目的地供给视角计算了中国大陆分省区的旅游吸引力,从客源地需求视角计算了成都市到访游客的分省预期市场份额,这两个案例研究在取得一些有益发现的同时也表明威尔逊型旅游引力模型具有积极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戴维斯山地演化模型 ,推导了四维剥蚀地貌的数学模型 ,阐述如何基于这个数学模型 ,采用计算机模拟四维剥蚀地貌。最后详细介绍两个四维剥蚀地貌的计算机模拟实例  相似文献   

14.
将白洋淀生态系统分为水资源,人口、工业、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水污染7个子系统,找出各子系统之间的反馈关系及子系统的描述变量(包括水平变量及状态变量)。围绕这7个子系统,选择112个变量和参烽构筑白洋淀系统仿真模型。以此模型对白洋淀生态系统进行模拟,提出白洋淀发展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5.
效用最大化、logit变换和城市地理学的数量分析模型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学模型,包括城市化进程的logistic模型,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幂指数模型以及城市人口密度衰减的负指数模型,都可以从两个简单的科学假设出发推导出来。文章证明,上述假设在理论上可以归结为效用最大化原理,其本质与信息熵最大化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城市地理学的主要模型作为标度定律都可以借助logit变换进行简化处理,从而为理论模型的实际应用以及城市演化动力学的模拟实验分析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6.
在多种自然及人文因素驱动下,中国的土地系统正发生深刻变化。建模预测土地系统变化,一方面可为国土空间规划等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为土地变化机理及地表综合模拟研究提供研究支持。论文针对土地变化模型展开综述,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土地变化模型的起源与发展,总结发展趋势,讨论土地变化模型的现存挑战并提出展望。研究发现,目前土地变化模型存在两大发展趋势:供需关系平衡化、模型参数的组合与优化。其中供需关系平衡化体现在从单方面考虑“供”或“需”的模拟到“供—需”平衡模拟的核心思想转变,并存在两大主要路径:“自上而下”的降尺度空间化路径、“自下而上”的科学化需求耦合路径。模型参数的组合与优化一方面体现在模型中的土地变化规则从描述性规则为主逐渐转向组合式的参数化规则为主,另一方面体现在围绕参数优化开展的一系列回归模型改进及机器学习融合研究。同时,土地变化模型仍存在一系列挑战,具体包括核心机理的数学分歧、从“非监督模拟”到“监督模拟”的起步与挑战,以及新范式(矢量数据范式和混合栅格范式)未充分弥补旧范式(栅格数据范式)的遗憾。未来应重点关注土地变化模型中的数学机制,深入评估对比现...  相似文献   

17.
SWH双源蒸散模型模拟效果验证及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WH模型是在经典Shuttleworth-Wallace双源蒸散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蒸散模型。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站点尺度上SWH模型表现出较高模拟精度,但有关模型对主要参数及驱动变量的敏感性以及模型模拟的不确定性来源等缺乏深入理解与认识。本文通过与51个陆地生态系统站点多年的蒸散观测数据对比,在季尺度、年尺度上验证了全国范围内SWH模型的模拟效果,并分析了关键参数和驱动变量对模型不确定性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SWH模型在区域尺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模拟蒸散与实测值R2均在0.75以上。模型各参数中,冠层导度估算涉及的两个参数对蒸散模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驱动数据中,归一化植被指数对蒸散模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尽管部分数据(如降水)因插补存在较大的误差,但总体上气候驱动数据对蒸散模拟的不确定性的贡献仍低于NDVI。  相似文献   

18.
沿海山区输电线路施工期土壤侵蚀监测是该行业施工监理的重点。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深度学习Dense和LSTM模型对闽粤联网输电线路(福建段)施工期土壤侵蚀进行拟合,从输电线路缓冲区和施工样区两种空间尺度对土壤侵蚀回归精度评价,获得了模型优化参数和适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土壤可蚀性、年降雨量、山地植被指数(NDMVI)、DEM、坡度、高分影像波段灰度值、施工属性等10个特征值,利用Dense模型和LSTM模型可以回归出符合精度要求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研究筛选出的最优LSTM模型的优化参数为层数=3,容量=512,dropout比率=0.1,迭代次数7060;LSTM模型的回归精度随着土壤侵蚀等级升高而降低,其中土壤微度侵蚀等级的平均回归精度大于0.98。LSTM深度学习模型可应用于亚热带沿海山区工程项目引起的土壤侵蚀遥感快速监测。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章光新  邓伟  何岩 《地理学报》2002,57(5):611-618
通过对地下水系统与生态用水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把生态用水作为重要的用水项目纳入到地下水系统模型考虑范畴,兼顾地下水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功能三者统一,在吉林省大安试验区建立了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三维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采用该模型,分别模拟出试验区1998年和1999年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各项均衡量,并确定了2000年地下水最佳开采利用方案,实现了地下水资源持续讥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吉林西部土地荒漠化预测研究--以吉林省镇赉县为研究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崔海山  张柏  刘湘南 《中国沙漠》2004,24(2):235-239
以吉林西部土地荒漠化典型区之一的镇赉县为研究对象,在GIS的支持下,根据研究区两个时期的遥感影象,解译出土地利用图和荒漠化土地分布图,通过叠加处理把荒漠化土地作为单独地类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中剔除,得到两期包括荒漠化地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一步叠加,得到监测期内镇赉县荒漠化土地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介绍了马尔柯夫荒漠化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并应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和分析了镇赉县土地荒漠化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镇赉县荒漠化将继续发展,荒漠化土地将逐步蚕食掉现有的草地、林地和耕地,2050年,荒漠化土地将占研究区的32.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