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盐城市射阳港对虾养殖公司继1990年试养82亩(1亩=666.6 m~2)两茬对虾获成功后又于1991年养殖了441亩两茬对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平均亩产217.1 kg亩盈利823.59元,比该公司单茬养虾亩盈利提高401.83元。  相似文献   

2.
盐田制卤区改建对虾养殖池,进行大面积养虾和小面积精养高产试验,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和明显的经济效益。(1) 小面积精养中国对虾,取得了平均体长12.09cm、亩产605.45kg的高产新记录,达全国先进水平; (2) 从换水率为20%、25%、30%的三个试验池的对虾产量看,日换水率以选择20%较为经济;(3) 对虾养殖分批收获试验和大面积养虾均取得了丰收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1.国内网箱养虾的现状对虾的池塘养殖在我国目前正方兴未艾,无论在养殖规模,生产技术及产量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70年代末开始,随着对虾育苗技术、精养高产、南移越冬等技术突破的同时,国内也有不少地方和单位对虾类(主要是中国对虾)的网箱养殖作了各种方法和规模的试验,意图开辟出另一条对虾养殖的途径。这其中已见报的有:辽宁省金县水产研究所于1979年采捕自然虾苗,采用四级网箱试养中国对虾,在3只面积为45m~2的网箱中养成对虾  相似文献   

4.
李宏宇  陈波 《海洋科学》1987,11(5):48-49
为了探讨网箱养虾的可行性,研究网箱养虾技术,1986年我们在普陀县六橫岛进行了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的网箱养殖试验,并在1只9m~2的网箱里养成对虾45.2kg。即5.0222kg/m~2。现将试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宏宇  陈波 《海洋科学》1990,14(6):63-64
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地方和单位开始对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水池养殖、亲虾人工越冬和人工育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进展。为了探索日本对虾采用网箱养殖的可行性,我们于1988年7月初开始进行了网箱养殖日本对虾的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网箱单位面积产量达2.6lkg/m~2,养殖成活率为55.2%。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虾人工养殖事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工厂化育苗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为了严格控制单位面积养殖对虾的尾数,以便合理投喂饵料,加速仔虾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仔虾的成活率,目前不少养殖单位进行中间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使对虾育苗场能够及时提供大规格(平均1.5cm)苗种,减少养殖单位暂养的困难,1989年3月,我们在日照市科委实验场进行了对虾早期苗土池暂养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亲蚕强化营养促熟培育和精心挑选亲蚕,集中同步产卵,缩短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的时间,提高受精卵的质量;按照♀:♂=3:1配比产卵,孵化密度为1500~1800万粒/m~3,孵化率达80%以上。本试验经60 d培育,在1200 m~2的培育面积中育出5~6 cm沙蚕幼体2812万尾,单位面积出苗量为2.34万尾/m~2,底栖后至出池成活率为50%,平均产量约1250 kg/亩。  相似文献   

8.
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报道了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SPF)选育的结果,主要介绍1999-2000年选育子3代和子4代的养殖结果。1999年选育对虾子3代养殖平均1788kg/ha,对虾平均体长13.69cm。而对照池中暂养池对虾体长3-4cm发病死亡,养殖池对虾体长6cm发病死亡;2000年选育对虾子4代养殖平均3168kg/ha,对虾平均体长15.00cm;对照池产量为3450kg/ha,对虾平均体长13.30cm。说明经过连续几代的人工选育,对虾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9.
李宏宇  陈波 《海洋科学》1991,15(4):16-18
笔者从1986年起开始进行网箱养殖中国对虾的实验,4年来年年获得高产。其中,1986年在一只3m×3m×1m型网箱中养成对虾45.2kg,网箱单位面积产虾达5.02kg。1987~1989年继续在一只4m×7m×2m型网箱中试验,摸索出一套网箱养虾的技术。本文主要报告1987~1989年4m×7m×2m型网箱养虾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有相当数量的正规对虾育苗厂在我国沿海各主要养殖地陆续兴建。舟山有近4万亩对虾面积,就有平均投资百万元左右的正规对虾育苗厂8家。继而由于对虾育苗的不稳定性,对虾养殖场分布的不均匀性,影响了部分虾塘对虾苗的及时放养。为了弥补这一局限,出现了一些群众性的土法上马的简易对虾育苗场。这种育苗场利用多种废弃水泥池,如报废的紫菜育苗池。闲置的水产盐制品加工池等,加以适当改造,改建成育苗池。具有因地制宜,投资少(一般6~7万元)设备简易等特点。有效地补充了正规育苗厂的某些不足;给一些附近偏僻虾场带来了方便;并随着科技人员下乡搞科技服务,使虾类育苗技术逐渐普及到群众,为推动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对虾育苗水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试验条件和方法 1.1 试验条件 1990年对虾育苗池28个,有效水体916 m~2;盐度27~30;1991年育苗池36个,有效水体1206 m~3,露天  相似文献   

12.
王宝勤 《海洋科学》1995,19(2):10-11
1991~1992年在莱阳市盐场进行了螠蛏与对虾混养试验。试验池20亩,1991年亩产对虾74.5kg,平均体长11.6cm(表1),试验池内放养螠蛏6亩,1992年6月10日开始收获,总产螠蛏7398k8,平均壳长5.97cm,总盈利49655元,亩盈利3002元,经济效益显著。1混养池的条件除具备养殖中国对虾的条件外,尚需符合;(1)比降较大的长条形池塘(或者池内有一定面积隆起的滩面),环沟占养虾池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2)底质为软泥或泥沙质,涂面、水质均未受到污染;(3)换水条件较好,并且…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盐务局为了开发海水养殖新品种,委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莱州市东方红盐场进行“东方鲀养殖技术研究”。该所的科研人员,利用盐场闲空的对虾育苗池和室外对虾养殖池,于1991年5月上旬,利用一冬令鱼种进行室内外养殖,仅150天,东方鲀在室内对虾育苗池养成的体长平均260毫米,最长为285毫米,平均体重达717.5克,最重的940克,室外对虾养殖池平均体长254毫米,最长265毫米,体重平均599.3克,最重的达685克。日前,省盐务局邀请有关养鱼专家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本项研究立题正确、适时,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不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氮磷负荷及其水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研究了广东海丰县东关联安围湿地两种投饵养殖模式——对虾主养(半集约化养殖)和虾蟹混养(半集约化养殖)海水池塘的环境氮磷负荷和养殖水体氮磷含量的周年变化情况,并以不投饵的塭围虾贝混养(粗放式养殖)模式为对照。3种模式中,池塘单位面积环境氮、磷负荷以对虾主养模式最高,分别为36.52 kg/hm2和7.39 kg/hm2;虾蟹混养模式次之,分别为1.49 kg/hm2和0.52kg/hm2;而塭围虾贝混养模式最低,分别为–2.47 kg/hm2和–0.34 kg/hm2。每月1次对3种模式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总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和总磷及磷酸盐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养殖环境氮磷负荷大小相对应,塭围虾贝混养池塘水质最好,虾蟹混养池塘次之,而对虾主养池塘水质最差,这种现象尤其在养殖后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林伟雄 《台湾海峡》1993,12(3):299-302
本文针对我国南方多季、多品种对虾养殖现状及这些种类不同的习性及生态特点,介绍一种适应南方多品种、多茬次、专业化对虾幼体培育的育苗场设计方案。内容包括:1.改造育苗池结构,使育苗池趋向小型化(每口育苗池面积24~40m~2),育苗池周边留工作道,使成为真正的半埋式,以便于操作。2.结合几个主要经济种类的暖、温性特点,配套增温、保温和调节光线强度设施,使能根据各种类的不同需要随时灵活调节,以满足各种类、各阶段对虾幼体的生态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曾多年饱受虾病肆虐的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现已逐渐走出低谷,并再度成为广东海水养殖业的佼佼者。至去年底,全省对虾养殖面积已达40多万亩,总产对虾4万多吨,平均亩产对虾103公斤。今年以来,全省普遍提前10天投苗放养,首季放养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10%以上,养虾业已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事业的蓬勃发展,苗种需求量逐年增大,用于育苗生产的亲虾数量也与日具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每年在育苗生产中所消耗的对虾数量至少达几百万尾。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海捕春虾。这一现象的出现,业已构成对虾种资源保护的严重威胁。因此,如何转而利用养殖对虾进行人工越冬和苗种繁殖,已经是目前虾类养殖生产中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力开展亲虾人工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是北美和中南美洲普遍饲养的一种对虾,它不但具有生长迅速、对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低、出肉率高、离水存活时间长和易集约化养殖等优点,而且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江苏省大丰市等地区的养殖试验表明,该对虾与中国对虾同池混养,在中国对虾陆续染病死亡的同时,该对虾却健壮活泼、生长旺盛,是值得我国大力推广的对虾养殖新品种。由于南美白对虾自然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我国无天然资源,因此,采取全人工育苗技术解决该虾苗种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研究表明,该种雌虾在日常蓄养条件下性腺不会成熟,在驯养条件下其成熟也无规律(Yono,1990)。迄今为止,国内尚未见有南美白对虾池养雌虾促熟措施方面的报道。为此,我们在1995年工作基础上,于1996年3-5月,对池养南美白对虾雌虾进行了摘除眼柄、强化营养、控制光照等促熟对比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凡纳滨对虾种虾养殖中应用较少,本研究应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种虾,设定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30、40、50、65尾/m2),初始体重:(0.102±0.008)g,研究凡纳滨对虾种虾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长情况。养殖期间定时对对虾体重和水体指标(氨氮、亚硝酸氮、pH、水温、微生物)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对各项数据分析表明:低密度组(30、40、50尾/m2)凡纳滨对虾体重增长较快,各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3.83±0.03)%、(3.87±0.01)%、(3.81±0.03)%,绝对增重率分别为(0.201±0.009)、(0.214±0.004)、(0.194±0.009)g/d,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密度组(65尾/m2)的凡纳滨对虾体重增长较慢,特定生长率和绝对增重率分别为(3.41±0.02)%和(0.107±0.004)g/d,该结果与低密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密度组中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要优于高密度组,4个密度组中氨氮、亚硝酸氮、绿菌均维持在安全浓度范围内,仅仅黄菌数量略高。综合分析,采用该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最优密度为50尾/m2。因此,本研究可为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种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87年2月20日—3月16日,我们利用珠海市水产研究所60m~3室外鱼类产卵孵化池进行“中国对虾全露天池高密度育苗试验”,育出0.9—1.4cm虾苗803.4万尾。平均每m~3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