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道荣 《气象》1981,7(11):12-12
我们在制作预报过程中发现,夏季(6—8月)雨量与前一年秋季(9—10月)的气象因子有很好的关系。 一、夏季雨量和秋季降水有同步 的阶段性变化 由历史资料分析得出,我站夏季降水量的变化存在着三个明显的阶段:1955—1963年是多雨阶段,平均雨量为456毫米;1974—1980年为少雨阶段,平均雨量仅为287毫米;1964—1973年是多雨和少雨交替  相似文献   

2.
新疆区域面雨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自然正交分解 (EOF) 和数字高程模型 (DEM) 相结合, 利用新疆区域144个气象站和水文站的1961—2005年降水量资料, 计算得到新疆区域面雨量年、季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区域年平均面雨量约为2724.6×108t, 年平均降水量为165.5 mm。从空间分布来看, 天山山区面雨量最大, 约占全疆面雨量的40.4%, 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为409.1 mm; 北疆地区次之占34.3%, 年降水量为277.3 mm; 南疆地区最少约为25.3%, 年平均降水量仅有66.2 mm。从季节分布来看:夏季面雨量最大, 约占全年面雨量的54.4%;春季次之为23.6%;秋季为16.5 %; 冬季最少, 约为5.5%。新疆区域面雨量年际变化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1987年存在突变, 在此之后降水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OLR与西北夏季降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栋梁 《气象学报》1992,50(3):355-359
中国西北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该区内大部分地方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为研究这种差异性,作者曾将西北地区夏季(6—8月)降水总量作了EOF分解,指出西北夏季降水总量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及ENSO事件关系密切;蒋尚城等用9年NOAA卫星观测的OLR资料对长江流域地区夏季雨量进行的估算、徐国昌等用OLR对夏季青藏高原月雨量及凝结潜热的估算,均得到较好的结果。这些研究表明,OLR与大陆夏季降水量存在着与热带海洋上一样好的关系。由于西北夏季雨量集中,6—8月降水量占全年雨量的一半以上。OLR通过云的变化与降水量之间必然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陈菊英 《气象》1975,1(12):4-5
华北平原夏季的旱涝,对农业、工业和国防建设,都有很大关系。我们用“冬暖来年涝”、“冬寒来年旱”、“春寒夏涝”等天气谚语,做华北平原夏季旱涝和暴雨集中强度的长期趋势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夏季旱涝与冬春冷暖的标准 我们以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邢台、沧县、德州等7站6—8月的平均雨量,代表华北平原夏季的雨量。以各年夏季总雨量及最大旬雨量相对常年(1951—1972年)的距平百分率之和,作为早涝指数,即  相似文献   

5.
在预报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多雨和少雨时段是相间出现的。我们分析了本站春、夏季雨量曲线,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其中,1958—1962年为春旱夏雨阶段,1963—1970年春雨持续偏多(平均雨量在120毫米以上),而夏雨则从1963—1975年均持续偏少,1976年以后才转为多雨。在同一阶段内,雨量的多少虽然有所变化,但除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现象外,大都稳定在一定数值范围内。由此可见,在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6.
利用安徽省16台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建立暴雨指数,分析了安徽省夏季暴雨雨量、日数及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暴雨不同空间型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季暴雨雨量、日数及强度均呈北少南多分布。暴雨区从6月至8月由南向北推进,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地区性差异。暴雨指数空间型主要分为三类:一致型、南北型和中间型,其中一致型占41.5%,南北型占22.6%,中间型占15.1%。一致型与同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关系密切,其负相位对应暴雨指数偏强年,反之亦然。同时其与前期冬季亲潮海区温度异常有正相关,相关性最强在同年1月;南北型与中高纬冷空气南进程度及垂直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陕西省陕南、关中54个气象站50a(1961—2010年)观测的日降水资料,分析小区域降水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年降水以减少为主,减少程度西部大于东部,宁强、华山和略阳雨量减少最多。(2)夏季降水以增加为主,减少站集中在秦岭山上和区域西部,降水向夏季集中倾向明显。(3)日雨量<5mm小雨,年雨量和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雨日数减少站占96%,镇安、丹凤、高陵减少最多;雨量≥50mm暴雨,年雨量和雨日数增加趋势明显,集中在夏季,镇巴、紫阳、镇坪夏季暴雨日数增加最多。即小雨减少暴雨增多,暴雨灾害趋于严重。(4)在降水变化中地形等局地作用明显,是天气预报和研究气候变化应该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松原市雨量场的气候分区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象站点30年气候资料和1995—2004年26个水文气象站点的雨量资料,将松原市雨量场气候区划分为西、中、东、南四片,经客观检验,这种划分是合理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近十年处于少雨期中,年平均降水量最少;雨量场气候分布特征是自西向东递增,而东部雨量梯度场明显大于中、西部;由降水绝对差值对比,各气候片问夏季(7月)差值最大,春季(4月)和秋季(10月)两季差异最小。结构函数分析表明:夏季西部在100km内变化幅度最大,春秋两季中部和西部变化趋势类似。使用内差技术方法在78个乡镇中选出27个中心站点(占34.6%)作为下步乡镇预报质量检验中的代表站。  相似文献   

9.
金步圣  林应  施俊荣 《气象科学》2010,30(4):538-541
本文通过2000—2004年7—9月江苏省通州市(以下简称本市)15个雨量点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总结了夏季雷阵雨天气特点和形势特征。建立了监测夏季雷阵雨天气的预警系统,有效提高了夏季雷阵雨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浙江省紧水滩水库流域1952—2017年逐月及1986—201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流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紧水滩流域年降水呈2~4 a的周期振荡,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降水量偏多,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和21世纪初降水量偏少。2)流域春、夏季为多雨季,秋、冬季为少雨季,其中春季雨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余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3)近32 a流域年均降雨日数195 d,年均面雨量1806 mm。不同量级降水在各月差异大,6月集中强降水过程占全年的一半以上。4)在年降水量总体减少的背景下,流域强降水呈逐年增多趋势,以短时强降水过程为主。  相似文献   

11.
ENSO循环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4,自引:15,他引:79  
金祖辉  陶诗言 《大气科学》1999,23(6):663-672
用中国160个站月平均降水量和赤道东太平洋Ni?o 3区海温资料研究了ENSO循环过程的不同位相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ENSO循环对中国冬、夏季降水丰或欠及时空分布有密切关系,ENSO发展年的夏季我国东部地区以雨量偏少为主,一些地区可偏少3~5成,多雨带位于江淮之间;ENSO恢复年的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雨量偏多,其南北两边偏少;反ENSO年的夏季长江—黄河之间及东南部雨量偏少,其北边和西南正常偏多;在ENSO的准常态年夏季,长江以北为正偏差,江南除少部分地区外降水分布接近正常。还发现ENSO暖位相与中国冬季降水也有很好关系。由于本文用准常态年降水平均值代替通常的气候平均值,因而有利于更好地揭示ENSO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夏季分区面雨量预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报的研究成果,精心挑选51个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测站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动态聚类对黄河流域的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区,并计算出各流域夏季面雨量。通过对黄河流域夏季雨量与500hPa环流,海温、OLR、中纬阻高,高原积雪,欧亚积雪等重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分析,结合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年降和年代际演变特征的分析,研究出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模型,并通过客观化的数学方法建立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预测系统,预测系统十年回报的结果显示出具有较的预测技巧。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秦岭巴山地区处于亚热带北界边缘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12.0—15.6℃,1月平均温度0.8—3.4℃,年极端最低温度-8~-16℃,7月平均温度24—26℃,年极端最高温度38—42℃,年平均降水量700—12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年雨量40%—50%,且多暴雨天气,年均出现1—4天暴雨,也有伏旱天气出现,平均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地处赤道附近的无风带,为热带常绿森林所覆盖。平均气温约为27℃,年变化不太大,不象日本那样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年总降水量一般为2000—3000mm,有的地方超过4000mm。在冬季,东北季风时期的12、1、2月雨量较多;在夏季,西南季风的6、7、8月雨量较少。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我省夏季气候异常,夏季雨量出现了“北少南多”的反常现象,尤其是八月份更为显著。汛期内宝鸡地区和陕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本文用北半球500毫巴图等资料对1980年陕西夏季天气气候特点和环流特征作以粗略的分析。1980年我省夏季(6—8月)气候概况:  相似文献   

16.
高婷  曾燕  何永健  邱新法 《气象科学》2014,34(5):473-482
提出一个基于NCEP风向数据估算全国夏季降水的模型。根据NCEP地面气压、经纬向风数据计算得到全国1971—2000年夏季各月盛行风向;并将盛行风向与宏观坡向夹角的余弦值作为降水的坡向因子,以此区分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空间分布。利用站点观测资料、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坡向、坡度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估算夏季降水的回归方程,得到全国1971—2000年夏季各月及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并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估算夏季总降水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7 mm,平均相对误差为11.8%。模型结果能体现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雨量差,符合客观规律,能够定性、定量地再现中国夏季降水的实际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台州地区各站历年梅雨期降水(5月—7月上旬总雨量)平均在450毫米左右,约占年雨量的1/3—1/4,但各年梅雨量多少不均,多时可达795毫米(1954年),带来洪涝。少时只有195毫米(1979年),产生干旱。为报准梅雨雨量趋势,我们普查了中央气象台每月发布的西北太平洋水域37个网格点的海温与本区梅雨总量的相关发现:历年1月10—13点序的海温,3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早秋连阴雨的中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秀雯 《气象》1979,5(12):26-27
一、早秋连阴雨的气候特征 由盛夏进入早秋季节,常是上海地区早秋连阴雨出现最多和冷空气开始活跃的时期。 根据1958—1976年的资料来看(见附表),每年9月上半月出现早秋连阴雨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三段早秋连阴雨。在19年中,有这种连阴雨者占12年。过程持续天数一般可达13天,最短者5天,最长者可达20天。过程总雨量平均为150mm左右,最少者45mm;最多者达到200—300mm,有时还伴有大—暴雨过程。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73年9月1—20日,过程总雨量达269.8mm,超过上海地区梅雨期的平均总雨量(230.6mm)。  相似文献   

19.
西江流域面雨量与区域大气环流型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对西江流域1971—2015年逐日平均850 hPa和500 hPa高度场进行环流客观分型,分析流域降水天气环流型出现概率及主导环流型变化特征,探讨主导环流型对西江流域总面雨量和子流域面雨量的贡献率及环流型配置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850 hPa为西南风型、500 hPa为西风型时,流域出现降水天气的概率最大;850 hPa气旋型和500 hPa西风型对年总面雨量和各子流域面雨量的贡献率均为最大,且对东部子流域面雨量的贡献率大于西部子流域,850 hPa南风型与500 hPa反气旋型的环流配置是西部子流域秋季降水偏多的主导环流型配置;春季850 hPa气旋型与500 hPa西风型、夏季850 hPa气旋型与500 hPa西风型、秋季850 hPa南风型与500 hPa反气旋型、冬季850 hPa西南风型与500 hPa西风型的环流配置时,出现强降水天气的概率分别为18.7%,21.1%,4.0%和2.0%,即夏季最大,其次为春季,冬季最小。近45年,850 hPa气旋型、500 hPa西风型对流域年总面雨量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是西江流域面雨量呈偏多趋势的主导环流型。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61—2017年夏季新疆北部4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夏季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分析新疆北部夏季不同等级极端降水频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及雨量与夏季最大日降水量、同月降水量的关系,并通过欧式距离法对12个5级大范围极端降水个例进行聚类分析,重点探讨大范围极端降水分布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