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嵩箕地区构造较为复杂,多种方向的构造彼此切割、穿插、改造和利用。东西向构造为本区构造的主体,而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又切割了东西向构造,使之成为貌似“S”型弯曲。在北西向和北东向主干断裂两侧,可以见到飞来峰、平卧褶曲、滚卷背斜等构造形迹,并形成三叠系地层直接压二叠系山西组二_1煤层之上或寒武系石灰岩压二_1煤层等特殊的构造景观。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主要由侧向的水平挤压而形成,其应力来源有两个方向。先期为南北向(印支期),其剪切力形成北西向和北东向的Ⅹ型共轭断裂。后期为北西向(燕山期),使先期的北西向断裂产生反向运动,形成推移距离大、延伸长度远的巨型断裂。在北西向和北东向主干断裂两侧,形成巨大的推覆体,并在推覆体上产生和主干断裂垂直相交的叠瓦状推覆冲断层。推覆冲断层的前部为地层的收缩带,易形成逆断层和挤压褶皱,而后部为地层的伸展带,易形成正断层和裂谷。  相似文献   

2.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海西—印支期,环太平洋波浪引起了北东向展布的褶皱群,其背斜是波峰带,向斜是波谷带。印支期,古地中海地壳波浪使本区形成了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交织,形成了区内镶嵌构造格局。北西向断裂控制着铜铁矿床的分布,铅锌矿床则沿北东向的背斜翼部分布,构造的等间距性决定着矿田分布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3.
再论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兰山南部分布着多个方向的构造,其中最明显地是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目前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争论很大;野外构造研究表明,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铜峡一固原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该断裂由走滑运动向挤压运动转换时的派生构造;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在中新生代由青铜峡一固原断裂所限定的地块(卫宁北山)向东运动,而这些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新生代。由于卫宁北山向东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因此,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作为中国重要地质界限的南北向构造——贺兰山已经被青藏高原的构造活动所叠加。  相似文献   

4.
辽宁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通常表现为由多条断裂组成的北西向断裂带,多被中基性岩脉充填。北西向断裂(带)在磁场上主要表现为负磁场带,构成一个完整的北西向磁性块体;重力场则处于布伽重力异常等值线疏密突变带上。北西向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是一组控岩、控矿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分析了中国东部的卫星影象特征,并根据地貌、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及火山活动等资料,确定了中国东部存在几条大型的北西向线性构造带。这些北西向线性构造带主要活动期在新生代,并对新生代的火山活动、沉积盆地及现代地震活动起主要控制作用。根据其演化史和力学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继承性的张剪型和新生的压剪型。它们的成因机制与区域岩石圈的应力状态是一致的。因而,中国东部北西向线性构造的形成演化是岩石圈深部地质作用过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区中新生代至少经历了三期构造应力场作用,印支期为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燕山早-中期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应力扬,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这三期应力场控制了盖层构造的形成与发展,改造了晚古生代煤层的赋存状况,使之在北西向向斜中形成北西展布的厚、薄煤条带。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实际资料,讨论了中国东部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其结论是:中国东部的地震活动主要是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在北东东向压应力作用下,两组共轭剪切断裂分别发生右旋和左旋错动的结果。两者关系颇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多种图像处理结果提取的线性影像信息,综合地质、地貌、物探等资料,对松辽平原的活动构造进行分析,并根据影像标志对各组线性作了分类。指出了北北东向活动构造对松辽平原的主控作用和北西向构造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八家子-杨家杖子成矿带,是由北东向女儿河主控矿断裂及次级断裂与多条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裂错综复合所形成的北东向构造断裂带,控制了指示元素异常的分布及多金属矿床的产出。指示元素异常的展布主要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与已知的矿化带一致。所划分的北西、东西、南北等异常亚带也与各个矿床及矿化地段相吻合。为在此成矿带上打开新的找矿局面,在旧矿山外围,结合控矿构造的物理场特征,对新发现的甲类地球化学综合异常进行查证,将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三峡及邻区新构造期以来应力场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地形变测量、震源机制和钻孔应力测量等资料,综合研究了三峡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在大区域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新构造期一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即北区呈近北西西向挤压;西区呈北西向挤压;东区呈北东向挤压。  相似文献   

11.
在1978年编制《河南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图》时,发现省内不少地区发育一系列北西向的(300°—330°)断裂构造。它们与煤、磷、石油、铁、银、钼等矿产以及地震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12.
济宁煤田为鲁西地区的主要煤田之一,岱庄井田位于济宁煤田的中北部,总体呈向SE倾斜的单斜断块构造。岱庄井田内构造以断裂为主,NE向、近SN向和NW向3组断层互相交叉、切割,致使煤层错动,影响工作面和巷道的布置,造成煤炭资源的损失。该文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应采取探、采结合的方式查明断层的构造特征,以达到充分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八家子多金属矿田的地质构造特征,提出该区的构造型式为一个滑脱—逆冲推覆构造。它是在北西问南东方向的侧向挤压作用下,由八家子附近的中上元古界与古生界地质块体,沿着与基底花岗岩的界面自北西向南东滑移造成的。主要表现特征是:在前缘形成了呈铲式的收缩型滑脱断层、逆冲断层等挤压性构造,在后缘则出现张裂带并陷落成盆地,两侧发育具有转换断层性质的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及边界走精断层是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八家子滑脱—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活动时期为三叠纪晚期,结束于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4.
滩间山金矿田产出部位及矿体延展严格受断裂构造制约。矿田区主要发育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张扭性断裂和近东西向扭性断裂。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均为控矿断裂,但北东向断裂的控矿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汝阳南部付店地区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遭受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古火山构造已不易直接确定。依据熔岩中残留的原生构造、古断裂构造及岩性组合特征,识别出五羊垛、西岭、马鞍乔山、段家岭、椒沟等五个古火山口及孟村—合村北古喷溢裂隙。古火山口自然分为两组呈串珠状沿北西向大断裂分布。火山活动的早期表现为北西向裂隙喷溢;中期演化为中心式喷发;晚期又表现为北东东向裂隙喷溢。区域火山活动的相对时间表现为北部早、南部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依据随州三里岗ML4.7地震序列的地震监测和宏观调查所获得的基础资料,对此次地震序列的时空强特征及地震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为使地震资料准确可靠,对混淆在序列中的爆破波形与地震波形进行了鉴别和剔除。结合这些基础资料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认为随州地震序列在成因上与该地区存在的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有关,但主发震构造是北西向断裂。  相似文献   

17.
依据随州三里岗ML4.7地震序列的地震监测和宏观调查所获得的基础资料,对此次地震序列的时空强特征及地震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为使地震资料准确可靠,对混淆在序列中的爆破波形与地震波形进行了鉴别和剔除。结合这些基础资料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认为随州地震序列在成因上与该地区存在的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有关,但主发震构造是北西向断裂。  相似文献   

18.
兖州煤田为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煤田之一,属华北大型聚煤盆地的一部分。杨庄井田位于兖州煤田的西北翼,总体呈倾斜的单斜构造,井田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近SN向,NE—NEE向和NW-NWW向3组断层互相切割,致使煤层错动,影响工作面和巷道的布置,局部煤炭资源甚至无法开采。故应采取探采结合的方式,查明断层的分布规律和延展方向,以充分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19.
兖州煤田为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煤田之一,属华北大型聚煤盆地的一部分.杨庄井田位于兖州煤田的西北翼,总体呈倾斜的单斜构造,井田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近SN向,NE-NEE向和NW-NWW向3组断层互相切割,致使煤层错动,影响工作面和巷道的布置,局部煤炭资源甚至无法开采.故应采取探采结合的方式,查明断层的分布规律和延展方向,以充分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一、地理位置及地质特征 黑龙江省黑河市三道湾子金矿位于大兴安岭北段。矿区及外围出露地层有侏罗系上统塔木兰沟组安山岩、白垩系下统光华组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金矿赋存于侏罗系上统塔木兰沟组火山岩中。含金石英脉主要位于侏罗系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北西向次级张性断裂带中,受北西向的断裂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