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9年丹东地区不仅没有气象意义上的主汛期,而且发生了持续时间居历史第3位的伏旱天气。阐述了2009年丹东地区伏旱天气事实,探讨了伏旱成因机理。结果表明:造成2009年中国丹东地区伏旱天气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历史上常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和"588线"控制丹东地区。与之相反,伏旱事件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稳定偏南,极涡位置主体偏北,中国丹东地区持续受西风带纬向环流控制,导致冷空气南下引导受阻,高层南亚高压在高温期有明显的北抬东伸。台风活动路径偏西、偏南,使副热带高压维持偏南而无明显西伸北跳,也是导致全区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和日益明显的城市化效亦与伏旱天气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水库流域伏旱及其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0~1994年7~8月丹江口水库流域50个站平均雨量资料如同期500hPa历史天气图资料,对丹江口水库流域盛夏伏旱的时空分布,强度及其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2009年松原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伏旱,2009年的伏旱受灾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危害重。全市四县一区普遍受灾,伏旱期内37天全市没有大范围的有效降水,降水量位于历史同期少雨的第一位,致使农作物减产。本文通过对伏旱期内的北半球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指数、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演变过程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产生伏旱的原因,结果表明:形成2009年伏旱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是副高(特别是8月)面积偏大,呈东西带状分布,强度偏强,脊线位置偏西、略偏南,阻断水汽向北方的输送;从亚洲西风带呈现两槽一脊活动,高空槽多在50°N以北活动,东北地区中纬度长期处于西北气流影响之下,而来自南方的水汽输送很弱,不易形成降水,而且高低空系统配合不是伏旱期内几次降水过程都没有明显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凉山州2006年严重伏旱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是针对2006年盛夏发生在凉山州的严重伏旱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揭示了对凉山州盛夏严重伏旱有预测意义的因子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是针对2006年盛夏发生在凉山州的严重伏旱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揭示了对凉山州盛夏严重伏旱有预测意义的因子指标.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2002年伏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芮景新 《气象科技》2004,32(Z1):33-35
四川盆地 2 0 0 2年汛期 (6~ 8月 )期间 ,高温干旱显著 ,发生时段较常年明显偏早 ,位置偏北。通过对副热带系统、大陆高压、南亚高压等夏季主要环流系统进行分析得出 ,2 0 0 2年汛期期间四川盆地的高温干旱天气主要是由稳定维持的大陆高压所造成。而同期的副热带系统均较常年偏弱 ,不是造成四川省干旱的直接影响系统。此外 ,2 0 0 2年台风活动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遂宁市有历史记录的高温伏旱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形成遂宁气候概况、伏旱概况及旱情影响评估,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遂宁市高温伏旱的成因,应用研究成果对气象、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应对高温伏旱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遂宁市有历史记录的高温伏旱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形成遂宁气候概况、伏旱概况及旱情影响评估,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遂宁市高温伏旱的成因,应用研究成果对气象、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应对高温伏旱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6年盛夏内江市出现了近50来最严重的特大伏旱,此次伏旱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重.本文对此次伏旱的气候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短期气候预测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盛夏内江市出现了近50来最严重的特大伏旱,此次伏旱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重。本文对此次伏旱的气候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短期气候预测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温州地区夏季高温气候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10年温州地区夏季高温资料,建立温州地区高温过程时间序列,探讨温州地区的高温气候特征和主要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夏季高温日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从高温日的年际变化看,温州地区夏季高温自2003年后出现了突增,危害性高温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温州地区夏季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当本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且为偏西气流,低层有暖中心配合,且日照时数比较长时,将会出现危害性高温;当副热带高压减退温州地区处于西南(或偏西)气流中,850 hPa温度场上华南处于20 ℃(或以上)的暖区(舌)控制时,日照时数长,本区也易出现高温天气,但出现危害性或强危害性天气的概率较低,此类高温一般出现在6月下旬旬末到7月上中旬;台风等热带低值系统外围的偏北气流引起的强烈下沉增温作用,也会导致温州地区出现高温。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辽宁省53站逐日降水量及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2018年夏季辽宁异常高温干旱的环流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18年夏季辽宁发生了1962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事件。辽宁地区上空受相当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是异常高温干旱发生的局地环流成因;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南侧存在一个异常气旋性环流,阻挡了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西南暖湿气流向辽宁地区输送,不利于辽宁地区产生降水。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相向运动并在辽宁地区上空重叠,是异常高温干旱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成因。EAP/PJ型和EU型遥相关是西太副高异常发展的直接原因。准定常Rossby波能量频散是导致EAP/PJ型和EU型遥相关形成与维持的根本原因之一。源自北大西洋地区的Rossby波能量,沿西风急流波导区向下游频散,使得包括辽宁在内的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位势高度异常增强;同时我国东北至朝鲜半岛和日本一带存在Rossby波能量的准经向频散,同样有利于EAP/PJ型遥相关的维持与发展,使得辽宁及其附近地区上空受位势高度正距平控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辽宁省1114个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台站1961年以来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利用距离平方反比法差值生成了1717个乡镇的气象资料序列,采用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统计分析了辽宁省2017年4—8月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干旱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辽宁省春夏季异常高温,同时降水异常偏少,致使气象干旱不断发展;干旱在4月5日前从中部和北部开始,4月末扩展到西部,5—6月再向东南发展,波及88%的乡镇,7月以来气象干旱程度开始减轻;气象干旱持续时间长的乡镇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最长持续时间153d;受气温偏高和降水过程的影响,中度以上气象干旱面积呈阶段性变化,且极端干旱的发展伴随高温时段。由于气象干旱不同于农业干旱,在开展为农服务时要因地制宜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丹东和阜新地区地闪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7年辽宁地闪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和阜新是辽宁南北两个地闪高发区,其地闪变化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点。两地均为负地闪次数远远多于正地闪次数,正闪比相差不大;正闪比春季大,夏季少;丹东平均正、负地闪峰值电流强度均值大于阜新。地闪多发于午后到夜间,丹东多发于早晨。定义了地闪持续时数,分析发现地闪多集中发生在持续6h及以上的地闪活动过程中,因而持续6h及以上的地闪活动过程潜在危害较大。丹东地闪活动易发月份为5-10月,阜新为5-8月;丹东地闪活动最活跃期为8月,阜新地区为7月。  相似文献   

15.
利用湘西州8个气象台站1960—2013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的夏季干旱指数CI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等分析了该区域夏季干旱的年际变化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3年期间,湘西州夏季干旱严重的年份有1961、1972、1981、1994、2009、2013年。湘西州夏季干旱的发生既跟中高纬环流异常有关,又与低纬度到热带的环流相关。其中西太平洋经菲律宾到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异常对应的热力强迫可引起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而导致湘西州干旱的发生。即当西太平洋经菲律宾到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偏多时,西太平洋副高易偏北,该地区多受高压控制,容易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16.
王陇  赵小强 《干旱气象》2000,18(1):10-14
针对天水的干旱气候 ,通过对各类大气和非大气因子的相关普查和统计检验 ,所得到的相关因子 ,可作为分析研究干旱气候成因及气候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生育期不同程度复合高温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登海685”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6—9月在衡水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夏玉米高温干旱田间胁迫试验。在拔节—抽雄和抽雄—乳熟两个生育期分别进行试验。干旱处理设置为轻旱和重旱两个水平。通过增温箱分别在两个生育期进行高温处理,这样每个生育期有轻旱、轻旱高温、重旱、重旱高温四种胁迫处理,各处理有两个重复。此外设置全生育期增温无旱处理和对照组,共10个处理,对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重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观测。结果显示,夏玉米全生育期增温会增加株高和叶面积,但会降低干物质积累导致产量下降;夏玉米在拔节—抽雄和抽雄—乳熟期发生严重的干旱可显著降低株高,但干旱复合高温后影响程度变弱;两个时期发生高温复合干旱与单一干旱相比对玉米叶面积的降低程度更明显;两个时期发生高温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干物质的降低主要由果实干物质降低带来;这两个阶段高温干旱胁迫均会影响产量形成,但拔节—抽雄期干旱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更大,而抽雄—乳熟期高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齐齐哈尔春季及初夏干旱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齐齐哈尔春季及初夏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形成齐齐哈尔干旱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齐齐哈尔降水量偏少,并且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的加大,是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干旱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夏季浙江省高温干旱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王羱  桑悦洋  张立凤 《气象科学》2015,35(2):140-149
利用浙江省10个站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160站的降水资料、NOAA的ERSST和OLR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至8月发生在浙江省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和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各站的高温日数、高温持续日数、持续无降水日数、干旱指数都远超历史同期纪录,降水较常年偏少3成以上。南亚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东侧脊点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西侧脊点位置偏西;东亚季风异常偏强及其造成的水汽辐合偏弱,是高温干旱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7月底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西伸及8月异常持续偏西对浙江8月持续高温干旱的发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与同期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增暖、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加强有关,后者通过EAP/PJ遥相关型对前者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