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新型人工引雷专用火箭及其首次引雷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郄秀书  杨静  蒋如斌 《大气科学》2010,34(5):937-946
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人工引雷专用火箭, 火箭箭体结构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 质量轻, 并具有空中抛伞和放线功能。利用新型火箭和全新的雷电流及同步电磁场测量技术, 在2009年的山东人工引雷实验 (SHATLE2009) 中成功引发负极性云对地放电过程3次, 共包括6次大电流回击过程, 采用0.5 mΩ的大功率同轴分流器和宽带光纤传输技术测量到了0.1 μs时间分辨率的雷电流波形、以及距雷电通道30 m、60 m和480 m处的电磁场和6000 f/s的高速摄像观测资料。6次回击的电流峰值分布范围为11.2~16.3 kA, 几何平均值12.8 kA; 半峰值宽度为7.4~34.9 μs, 几何平均值21.6 μs; 10%~90%峰值的上升时间为0.5~1.4 μs, 几何平均值1.0 μs。成功的人工引发雷电实验证明新型引雷火箭安全性能好、可靠性高, 其成功研制为雷电物理过程和效应的研究, 以及雷电流波形资料的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对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雷电防护标准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6.
空中人工引雷先导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1998年8月22日在广州从化5次空中引发雷电远近两个观测点得到的地面电场变化资料,对主放电之前的先导传输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双向先导系统稳定传输阶段。近区电场为较慢的正极性电场变化土叠加负极性振荡脉冲,远区的辐射场开始为双极性脉冲,逐渐过渡到单极性脉冲,而且双极性脉冲的初始极性与单极性脉冲极性以及小回击极性相同都为正,双极性脉冲幅度逐渐减小,且初始半周期较光滑,未观测到更高频小脉冲的叠加现象。双极性脉冲整个宽度为3.8μs,方差为0.33μs;峰与峰间隔为15μs,方差为2.4μs。单极性脉冲具有上升快而大的初始峰值,慢而小的负反冲特性,且初始上升部分较光滑,未观测到高频小脉冲,其上升时间为0.23μs,方差为0.05μs;半峰值宽度为0.37μs。方差为0.1μs;脉冲间隔为12μs。方差为3.4μs。单极性脉冲峰值逐渐增大,就5次触发闪电而言,最大先导脉冲幅度与小回击之比为0.24,范围在0.2-0.3之间,小回击后,远区的单极性脉冲幅度,小,上升慢而下降快,无明显负反冲,平均间隔为20.1μs。方差为6.1μs。通过比较发现,人工触发闪电先导特征与自然闪电先导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地面电晕离子对空中引雷始雪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8.
利用鲇鱼山水库1975-1999年的小时降雨、蒸发和入库洪水资料,对建立的蓄满一超渗兼容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两个模型的率定和检验结果都在评定精度以内,合格率分别为72.22%与83.33%,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预测性。蓄满-超渗兼容模型在整体流量相对误差上要优于神经网络模型;在单场洪水过程及洪峰误差与峰现时差上,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得更准确。因此,蓄满-超渗兼容模型较神经网络模型更具有水文基础及物理意义,并且可以作中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9.
临沂市的“南茶北引”及高产、优质的农业气象实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茶北引”在山东沂蒙山区获得成功,开辟了我国北方新茶区。本文根据临沂地区茶树几经引种、栽培的工作实践,在分析低产茶园成因的基础上,就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茶树的影响、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如何实现“南茶北引”成功的高产、优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引用"中国知网"1991—2009年的统计数据,从载文、引文、被引、被引期刊等4个方面对《内蒙古气象》进行了分析,客观揭示了该刊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地面电晕离子对空中引雷始发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已建立的“地面电晕离子的演化模式”对甘肃省平凉地区一次雷暴过程的空中电荷密度和环境电场的演化情况进行了模拟,发现地面尖端产生的电晕离子如果不被俘获便可在1min左右内到达500m的高度上。对空中引雷火箭发射前的空中电场分析表明,引雷成功的关键除有足够长的导线以使导线两端的电场产生畸变外,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火箭-导线系统顶端能处于强的环境电场中以满足顶部流光的产生和持续传输。另外,低空较强的环境电场对火箭-导线系统下端下行流光的发展和空气间隙的击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次空中引雷触发高度上的电场大于50.0kV/m,火箭-导线系统下行正流光持续传输的电场值为19.0kV/m,放电过程首先起始于火箭-导线系统下端正流光的产生。根据多年的实验资料,建议实际引雷试验时,以500m高度上的电场为参考来决定火箭的发射时刻,北方雷暴大于50kV/m,南方雷暴大于25kV/m。  相似文献   

12.
丁仁山  谢德寿 《气象》1992,18(7):42-45
用一维时变微物理模式,模拟了1990年盛夏季节大冶县高炮人工降雨作业点作业日的积云及其催化效果。结果表明,高炮人工降雨作业技术难度大,作业效果与云顶温度、云体大小等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雷暴下近地面电特性及其对人工引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郄秀书  言穆弘 《高原气象》1996,15(3):293-302
利用已建立的一维时变模式,对雷暴下近地面的电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地面的不规则性所产生的电晕电流密度可达2.0nA/m^2,由此而形成的空间电荷密度在100m密度以下可达1.1nC/m^3,传导电流可达3.5nA/m^2,并可延伸到1000m高度,形成0.1nC/m^3和1.0nA/m^2的电荷密度和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4.
华南冷锋云系的人工引晶催化数值试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史月琴  楼小凤  邓雪娇 《大气科学》2008,32(6):1256-1275
在对华南2004年3月31日~4月1日的冷锋降水天气过程进行正确模拟的基础上, 通过向云中引入人工冰晶研究了催化效应, 结果表明: 催化使地面雨量在催化后30 min开始增加, 80 min时达到峰值, 120 min时减小到最小值。被催化的云团随着自然雨带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 并且催化云影响其周围的云团, 造成了催化的下风方域外效应, 使催化效果可以延长到催化后10个小时, 随着自然云的消散而结束。人工冰晶的引入, 使得大量过冷雨滴快速转变为霰粒, 霰粒通过淞附云水和碰并雨滴过程增长, 使降水提前发展, 之后霰粒的融化使地面雨量增加。大量冻结潜热的释放, 使云中温度增加, 上升速度增强, 说明 “静力催化作用” 和 “动力催化作用” 是相互关联不可割裂的。在云体发展早期冷云降水过程还没有启动之前引入人工冰晶的催化效果优于云体发展接近成熟时的催化效果, 而只由催化剂量的不同造成的增雨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云底温度雹云成雹机制及其引晶催化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用二维准弹性冰雹云模式模拟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冰雹云的成雹机制和人工引晶催化的效果,结果表明:强对流云中自然初始降水元的形成主要同云雨自动转化相关;云底温度较低的冰雹云的雹胚形成以云霰转化过程为主,暖云底的雹云则以雨霰转化为主。人工引晶的作用有三:(1)加强云中冰霰转化过程,雹胚过多争食防雹;(2)促进雨霰转化过程,使雹胚浓度增加,并且减少过冷雨滴,抑制冰雹碰冻过冷雨滴的增长;(3)使云的下部霰量增加,降低降水粒子的增长轨迹,阻碍霰雹的增长。多次催化有时比一次大剂量催化的防雹增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发文量:2011—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项目资助的高被引论文共计209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说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134篇,占高被引发文总量的64.1%.2011—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量与国际合作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反映出资助的高水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利用低频磁场天线遥感测量人工引雷中的初始连续电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夏季的山东人工引雷实验中,我们利用高灵敏度宽频段磁场天线在距引雷点78 m的距离上开展了对人工引雷初始连续电流过程的遥感测量。通过分析实验期间5次人工引雷的综合观测数据,发现磁场遥感方法对人工引雷中特有的初始连续电流有很好的反演效果。通过对78 m距离上获得的磁场测量信号进行积分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测量过程中白噪声的影响,从而反演得到初始连续电流的低噪声时变波形。该方法为获取空中引雷实验中的初始连续电流波形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同时也可用于反演近距离自然闪电中地闪回击中的长连续电流的时变波形。  相似文献   

18.
液态CO2人工引晶后云微物理和降水变化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飞机探测仪器观测到的云中粒子微观结构,结合卫星、雷达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人工增雨作业前后云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作业后影响区云中的冰晶浓度、雨滴直径比对比区有明显增加,云中过冷水减少;对比区降水回波强度和强回波区面积变化不大,而影响区最大回波强度增大,强回波区的面积扩大,降水增加。这与影响区云中降水粒子增多、直径增大是一致的,这些结果说明了液态CO2催化层状云的物理响应。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理解人工引雷上行正先导的传播过程及相关的爆发式电磁辐射脉冲,本文分析了2014年8月23日山东沾化人工触发闪电实验(SHATLE)中获得的三次上行正先导通道含有明显向下传播过程的个例。结果表明,在初始连续电流阶段观测到的爆发式磁场脉冲极性反转现象与正先导头部发展方向相对于观测位置投影方向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推断,爆发式磁场脉冲是由正先导头部较小空间尺度放电过程辐射出的,就本文分析的个例而言,爆发式磁场脉冲辐射源的放电尺度约为2 m,放电强度的最大值达到2.49 kA。爆发式磁场脉冲的辐射机制不同于人工引雷先导始发阶段初始脉冲电流产生的磁场脉冲的辐射机制,可能与正先导通道头部的梯级形式发展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的概念,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十分匮乏的水资源和严重的水土流失现状,提出了在该区实施雨水集蓄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雨水集蓄利用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