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山地震带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条主要地震带,根据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经验,对阴山地震带与鄂尔多斯其他3个边缘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阴山地震带自身地震活动演化、周期性、月分布地震及包头西震情窗口等方面的特征,并对阴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本文充分利用了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统计和计算了b值、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其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 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 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 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 本文充分利用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 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 统计和计算了b值、 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 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 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通过本文的研究, 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 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 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 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 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陆地震     
内陆地震在世界各地,地震并不是均匀地发生的。大多数地震发生在相互作用的板块的边缘,如发散带(洋中脊、裂谷)、汇聚带(岛弧)、走向滑动带(转换断层)、碰撞带(褶皱山脉和走滑断层),这就是板间地震。但是地震不全是发生在板块之间,它也发生在板块内部。发生于...  相似文献   

5.
正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简称张渤带)在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1991年后张渤带西段的晋冀蒙交界区多年来被确定为地震危险区,中部的首都圈地区、东段的秦唐及环渤海地区,又是近年来中等地震活跃的地区。大家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张渤带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祁连山地震带总体上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相接,西与阿尔金山地震带毗邻,北界在金塔、龙首山,南界进入青海境内。带内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跃,有利于开展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地震带1970年以来M_L4.0地震和祁连山地震带西段2010年以来的M_L4.0地震的M-t图、频度图、震中分布图的细致分析以及相关地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祁连山地震带1970—2018年M_L4.0地震存在弱活动现象,共出现过7次地  相似文献   

7.
泉州—汕头地震带的地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汕头地震带是华南沿海的强震带。按已释放的地震能量统计,甚至超过海峡东侧的台湾西部地震带而远大于该带以西的各地震构造带。泉汕带作为统一地震构造带的时期可能开始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加强并持续至现今。泉汕带发生强震的原因,除自身的地质构造特征外,还明显地受菲律宾板块活动的影响。它和台湾东、西地震带共同组成的“地震屏蔽区”,屏蔽了广大的华南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8.
我们综合分析了大地测量、地质以及地震资料来评估南加州3类地震构造带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概率。A类地震构造带的断层有充分的古地震数据用于评估发震条件概率。B类地震构造带的断层缺乏条件概率分析的数据。C类地震构造带则是转换或隐伏断层。假设在各类地震构造带的具体断层上地震加上特征地震呈随机分布,那末我们的“阶式排列”模型就能适合多种断层地震。在每一地震构造带中,假如用古登堡-里克特震级分布平滑曲线上分配地震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确定一个地震带需要具有地震活动连延成带,带内地震活动相关和统一的地质构造背景或地体环境等条件,并结合燕山带地震活动的一系列特点,包括震源体的连续成带展布、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特征、历史地震的周期性特点,以及深部地球物理的构造基础等方面资料分析了燕山带作为一个独立地震带的合理性。并探讨了燕山地震带和周围北东向地震带之间在地震活动上的关系以及破坏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震兆特征。  相似文献   

10.
山西地震带的北西向和东西向地震活动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上M≥5级的地震和有台网记录以来的弱震,其空间分布特点的研究,得出山西地震带上有三条明显的北西向和一条东西向地震活动带,和北北东向主体带斜交,形成网状结构。四条地震活动带和地质构造带,地球物理场变异带吻合,最长者达450公里,这对研究山西地震带的细结构是有益的。 本文还对晋、冀、蒙交界处近年些所认为的地震活动空区提出了否定的意见,认为两条地震活动带的夹角地带是相对稳定的“长空区”。  相似文献   

11.
1966-1967年,华北东部连续发生七级以上强震,形成地震活跃时段。山西地震带在邢台、唐山地震前后,出现明显的中长期及短临异常。这些异常反应了山西地震带和这些强震构造上的联系,同时也说明邢台、唐山等强震,它们的孕育-发震-调整,是在较大的范围内完成,它也包含着山西地震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的黄海地震带包括南黄海及江苏东北部。该带轴线的南端点为北纬31°、东经119.5°,北端点为北纬37.5°、东经124°。带长约800公里,宽约250公里。据中国地震简目,公元288年至今该带共发生M≥4 3/4以上地震50余次,最大震级达7级(由于该带地震多在海域,史料记载甚少,故  相似文献   

13.
山西地堑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山西地堑带6—8(Ms)地震时空分布,迁移特征作了进一步研究,并据研究结果对地震发展趋势作了分析,认为1815年平陆6 3/4级或1898年代县6 3/4级地震均非≥7级地震之前的强信号震,今后此带应先发生6(Ms)地震,然后才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今后第一个6级地震应由代县63/4级地震向南迁,并迁至北东或北北东向某一地堑中发生,北迁的可能性很小。据此带≥7级地震向南呈多个顺序南迁、先后地震时间差依次递减及单个北跳的迁移特征分析,此带≥7级地震第二次南迁序列已结束,下一个≥7级地震不会由1695年临汾8级地震继续南迁,而应北跳至此带北部某一地堑中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一、概况国际地震工程和地震研究所(IIEEs)于1989年在德黑兰成立。该所是一个非盈利的综合研究和教育组织,它的任务是负责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及整个地区的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研究。该地区地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活跃带,它所处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构造位置及整个地区经常发生地震的历史表明了在该地区设立这样一个组织的必要性。而伊朗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该地区的中心)则证明在伊朗建立地震工程和地震研究所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5.
赛来义  魏斌 《内陆地震》1996,10(3):281-285
根据喀什地震台记录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该台记录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不同地区、不同震源深度和不同震级地震的震相特征。对该地震带记录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该地震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晋获断裂带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获断裂带是华北地震区中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也是地震活动中的一个地震活动亚带。从分析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出发,分析该带的分段性,发现变形强度由北向南递减、构造层次由北向南抬高。结合历史地震活动和现今地震活动,得出该带北段是该地震亚带主要的地震活动场所。在此基础上,由震级一时间模型对未来北段的强震活动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收集河北及邻区1970年1月—2015年11月的地震目录,通过分析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和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上地震的时空演化图像来研究河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小震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的小震在唐山7.8级地震前出现1~2年的稀疏现象,且震源区约50km范围内出现2~3年的小震空段,该构造带4级以上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收缩—平静—扩张"和"分段活跃"的现象;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内的邢台老震区在发生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小震时空分布图像存在"密集—稀疏"的异常活动现象;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自1999年张北5.6级地震之后,地震的时空分布未出现明显的密集和稀疏现象。自2014年开始,在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的邢台老震区,小震出现相对"稀疏"异常,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杨马陵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3,7(3):224-239
根据对本世纪以来北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最大熵谱分析的结果,给出了该带地震活动的6个主要周期,并用Householder变换最小二乘法对周期参数作了估计,建立了周期模型并进行外推预测。认为:自1990年起北天山带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时期。本文还讨论了外界因素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相关震例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及邻近地区发生Ms≥7.0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祁连山地震带和东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交替发生的特征,未来1~3年中强地震主体活动区为大型走滑活动断裂上应力转换部位和挤压会聚构造区,如东昆仑断裂带中东段和祁连山地震带中东段和西段。  相似文献   

20.
最新研究发现,发生在断层带深部的小地震和极小颤动地震都是由地表的慢地震引起的。这种慢地震可能也是可发生在俯冲带的震源比较浅、震级高、破坏力强的地震的前兆,如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B.Ellsworth说,“2002年,日本地震学家K.Obara首次发现的“非火山”微弱信号是半个世纪来被发现的第一个新的地震波震源”。颤动地震与我们常见的普通地震的信号不同,它没有包含地震学家确定地震震中的P波和S波。这种信号可能持续的时间较长,与一般地震只有几秒钟的信号相比较,它可以持续15min。一系列1级或2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