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资料记载,自公元前1813年至公元1985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45次,其中8级地震19)次。这些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相继发生了9次7级以上地震,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更为严重。据统计,在9大地震中共死亡近30万人。因此,实现地震预报,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成了地震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1989年至1999年10 a间在山西大同-阳高地区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盆地的监测能力及对大同-阳高3次中强地震的预报情况,指出短期判断与中期背景脱节,异常没有全面地掌握在某一级地震预报部门手中,似是当时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未能作出短临预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7年后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引人注目的地震。震前曾提出中期预报意见,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预报时间偏长,地区偏大。震前还发现少量短期异常,但难以肯定其是否为前兆;临震微、宏观异常集中在1天至1小时,未能及时发现。据此分析认为,对于中等强度地震,中期预报的主要判据是地震活动性异常;并且只有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优化台网,努力扑捉短临信息;改善通讯条件,及时传送短临宏微观异常信息才有可能实现短临预报;中等强度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一般宜在地震系统内部进行。  相似文献   

4.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展览大厅里,一组触目惊心的唐山劫难照片映入眼帘,令观者驻足.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地区地裂山崩,墙倒屋塌,数秒之中,百年唐山夷为墟土,24万余居民殁于瓦砾,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400颗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释放能量总和,它惊动了我国1/3国土面积上的居民.人们会问: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作出正确预报?国家地震局的科研人员说,人类目前还未能科学地认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7级以上的地震,世界上每年平均仅10几次,大部分发生在海沟或人烟稀少地区.同时,不同构造环境下发生的地  相似文献   

5.
这次国家地震局召开的中国地震学术交流与表彰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会议,是中国地震界的一次盛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国的地震工作者,特别是那些战斗在边远山区与条件极其艰苦地区的地震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历史上和建国以来,都发生过多次大地震.例如,16世纪在陕西华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死亡80多万人;本世纪初,在宁夏海源发生了8.5级大地震,死亡20多万人;建国以后,1966年在邢台地区相继发生了6.8级和7.2级两次大地震;1975年在辽宁海城发生了7.3级大地震,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地磁垂直分量日变“低点位移”预报方法及“低点位移”异常与强震的对应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並着重介绍了1990年天祝6.2级等地震前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短期趋势判断情况。事实表明,该预报方法不仅能对6级以上强震作出短临预报,还可对重点监视区内的一些中强地震作出较好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7.
我仅就短临地震预报简谈以下观点。1 短临地震预报存在的问题如果短临预报的科学含义是 :1月际地震趋势预测 ;2月际内地震事件发生的预测 ;3月际地震趋势和地震事件的社会发布。那么 ,我国短临地震预报就存在有不少基本性的科学技术问题。试以事实为例简析之。1 .1 趋势问题图 1是我国国家级分析预报业务系统对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期间所作出的短临地震预测趋势标识曲线和实际地震趋势演变曲线。从比较中不难看出 :1差异显著 ,客观趋势的高低走向变化 ,主观预测毫无能力显示 ;2预报者们需要研究科学预报原理 ,避免“猜报”;3预…  相似文献   

8.
中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与预报结果之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钦忠 《地震学报》2014,36(3):500-513
简述了地震预测的方法与类别, 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预报实践特别是地震短临预测预报的情况, 从中凸显了地震短临预报的困难以及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和社会需求的紧迫性.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一些大地震预报预测(海城地震、 唐山地震、 日本地震、 美国帕克菲尔德试验场的地震预报实践和汶川地震等)的成功与失败的解读, 试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地震预测与预报, 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测与预报虽然困难, 但并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说明它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工程学报》1980,2(S1):1-3
全国地震短临预报邀请座谈会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在西安召开。这次会议是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陕西省地震局受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委托发起的。  相似文献   

10.
7级以上地震是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威胁极大的地震.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十二五”地震预报规划中指出:“1950年以来造成千人以上死亡的地震均为7级以上地震.因此,从减轻地震灾害的角度,今后5-10年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开展7级以上地震的长中短临预测预报探索、并在能够达到的科学认识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为政府和社会的防震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六──地热前兆用于地震短临预报实用性研究取得进展多途径探索地震短临预报,深入开展新方法实用性及其前兆机理研究,是国家地震局“八五”地震短临预报重点攻关内容之一。经过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一些新方法,如地热前兆观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要综述了近30年来四川地震监测、科研和预报工作的进展。观测台网从无到有,由疏到密,从“土”到新,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各类连续观测资料,积累了一批宝贵的震例;获得地震地质、观测系统研制和建设、地震学和地震预报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实现10次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报,其中6级以上地震预报成功6次。经统计,四川地区实现6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比例0.43;川、滇两省区5.5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实现比例0.39,均远高于这一时期世界其他有监测预报能力地区的地震预报水平。同时也指出目前地震预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地震活动的自然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是我国地震活动频繁的少数几个省份之一。近三百多年来发生的7和8级大地震数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近邻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海原在1920年还发生过震撼全球的8 1/2级大地震,因此一直是我国重点监测的危险地区。该省地震活动带主要有三条:一是西部的河西走廊地震带;二是东部的兰州一天水地震带;三是南部与四川相连通的武都—马边地震带。根据《中国地震目录》,这三条带上自17世纪初到现在共发生过4次7级、3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但最近三十多年来,地震活动十分平静。1955年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内部发生了3次7级以上地震,分别是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3月于田7.3级和2008年5月汶川8.0级,尤其是汶川8级大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及财产损失.就这3次地震所处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而言,汶川地区的监测能力要好,但在震前也未能捕获到能够做出中短临预报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5.
高国英 《内陆地震》1991,5(3):277-279
1991年6月6日16时02分,在乌鲁木齐西南阿拉沟附近发生了一次M_s5.2级地震。地震前,震中周围台网较多的手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综合各种异常,新疆地震局分析预报研究室曾向国家局分析预报中心提出了短临预报意见。阿拉沟5.2级地震的发生较好的验证了所作出的预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作者2003年底提交的2篇内部报告之一. 文中指出我国冕宁台(DDC-2仪器)等可用的地电台, 自1994年前后出现了长趋势、大范围、具有同步转折的规律性地电阻率震兆性异常变化, 并于1999-2000年前后发生第2次同步转折或加速下降, 根据这些地电前兆变化求得2000年以来, 台站地下数百米深处的加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 发现其分布有规律, 与周围板块运动有关. 参照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地电前兆经验, 认为我国(含海域和台湾), 特别是西部地区(在冕宁台周围二、三百公里范围内), 近期(未来1~3年)存在发生7级或7级以上乃至8级特大地震的可能①.建议在川、滇地区增设地电台站, 引进抗电磁干扰极强的新型仪器, 开展短临预测新方法的实验, 捕捉短临前兆. 地震局特批"川滇地区地电强化测试项目", 在冕宁、红格等4个台使用了新型抗干扰的PS-100仪器系统, 捕捉地震短临前兆. 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 仍在运转的红格台(距微观震中465 km;距宏观震中北川640 km)难能可贵地记录到汶川地震的HRT波短临地震前兆, 表明地震的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7.
镶着玻璃的灯箱上,“海城地震”4个红字把观众带回到1975年2月4日.那天晚上7点36分6秒.海城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辽宁省地震局在震前作出了预报,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避免40亿元的经济损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大地震进行的正确预报.参观者禁不住问:“海城地震为何能做出正确预报?”讲解员介绍说,从1966年开始,华北地区相继发生强震,并向东北迁移.地震部门根据古今地震活动特点,肯定了辽东半岛为地震危险区.70年代初,辽宁省基本上建成了地震监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地磁垂直分量日变"低点位移"预报方法及"低点位移"异常与强震的对应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並着重介绍了1990年天祝6.2级等地震前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短期趋势判断情况。事实表明,该预报方法不仅能对6级以上强震作出短临预报,还可对重点监视区内的一些中强地震作出较好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19.
陈荣华 《地震》2003,23(1):53-56
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壳应变能的积累和快速释放过程。当地震孕育到后期, 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变能高度积累, 处于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因此, 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必须基于临界状态的特点。临界状态的最重要特点是触发因素将起重要作用。固体潮的引潮力是一种重要的触发因素。笔者改进了过去仅用月亮固体潮引潮力的地方平太阴时方法, 而用月亮与太阳整个固体潮引潮力作为触发因素, 显然这样更为科学和合理。研究表明, 大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几次显著地震易受固体潮引潮力某个方位附近触发。并应用这一现象结合其他地震前兆方法成功预报了2001年2月23日四川雅江6. 0级地震。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35.6°N,81.6°E)发生Ms7.3地震,震源深度33km.这是继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西部边缘发生的又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本次地震距2008年1月9日西藏改则6.9级地震约48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