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地震过程伴随着岩体的破裂与断层的摩擦滑动失稳过程。断层的扩展与失稳过程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观测变形过程物理场演化特征,建立失稳模式,对于理解和认识地震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地震过程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地震孕育阶段、地震发生阶段和震后调整阶段。3阶段中,地震发生过程瞬间的记录尤其缺乏,特别是对地震瞬间的近场力学过程所知甚少。但是,短时间内,大面积提高现场地震力学过程瞬态场的观测具有相当难度。因此,在实验室模拟断  相似文献   

2.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异常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前震情跟踪过程中的显著异常,认为云南境内M≥6.5地震的长时间平静、M≥6地震的丛集活动以及M≥3地震月频次高值是震前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滇东北地区M≥5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2008年后3、4级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以及2014年以来滇东北地区的高水位异常是判定滇东北地区存在M≥6地震的主要依据。在多个地震同时孕育的过程中,对判定哪个危险区先发震是困难的,但每次地震都有新的前兆异常出现,为成组地震连发过程中,新地震的识别提供了依据。云南地区3级地震月频次异常和前兆突变异常增多是鲁甸MS6.5地震短期阶段最显著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地震活动性研究是探索地震发生规律、判断地震危险性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部分强震前经常出现背景空区、中小地震增强活动、地震条带、地震平静等地震图像异常过程,这体现了强震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但在实际研究中,对地震空区和条带的确定及其演化特征分析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复杂的问题。根据强震发生前未来震源区周围存在地震活动增  相似文献   

4.
《震灾防御技术》2007,2(2):218-219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主要科研方向是:开展震源环境、地震过程和震源破裂机理等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基地,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开展对构造活动、地震过程的观测方法研究,发展流动观测技术,开展防震减灾类观测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承担地震中期和长期预报、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地震现场流动观测任务;承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管理、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地震的形成、发生机制与深部流体在地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地震的孕育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地震的成因机制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前兆形成机理的深入认识对实现准确预测地震和减轻地震灾害有重要意义。地球内部是个含水体系,流体和壳幔内不连续层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深部流体可以降低岩石的强度、熔点,可以传输热能,改变矿物相变的温压条件,促进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当地质体内流体的压力大于岩石抗压强度时,可以直接导致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彝良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认为:彝良地震前云南最主要的地震活动特征是境内6级以上地震平静时间接近或超过20世纪以来的极限时间,中等地震丛集过程中,缺少6级地震活动;宁蒗地震的窗口意义和前兆异常数量持续增加是判断地震短期危险性的主要依据;4级地震密集活动区为地点判断提供线索。彝良地震与缅甸地震同时孕育的复杂性,增加了地震预测的难度,也丰富了我们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1研究背景人类很早就对地震现象有所关注并进行研究,以期通过现象揭示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并依据可靠的前兆进行地震预测。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学术界对地震现象的认识经历了复杂而艰辛的演变,各种异常现象的地震相关性经过否定之否定而被确认,例如地震云、氡异常、电离层异常、地下水异常等。这些现象作为地震前兆引起广泛关注,但在实际运用时却存在一定问题,究其本质还是地震孕震机理不清造成的。尽管地震机理不清,大部分研究者仍然在地震机理上形成了一些共识:地震是在震源被加载到临界状态后发生的,加载过程就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正因如此,诸多研究者通过岩石加载的声发射对地震现象进行研究并予以解释。本文以较为公认的震源概念为前提,将地震过程与岩石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声发射演化进行全面对比,通过声发射的演化规律解释地震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结论     
地震作为地质现象来说,可以反映地球内部现代地球动力学过程。地震是最具威胁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年轻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而言,30%以上国土属于地震活动区,因此保护居民免遭地质灾难是主要课题。并且,由于油田开发、能源和其他类型工业的大型构建物建设,灾害危险性逐年增加。在实现地震安全性保障方面的基本总结中得到下列结果。15.1地震过程地点地震过程发生于所有类地行星——金星、月球、火星和地球内部。地球大陆的地震带空间与旋转状态变化产生的区域应变带相一致。在地震带范围内,地幔地震发生于阿尔卑斯地质发展期深部上升地幔物质…  相似文献   

9.
衰减、场地响应等地震波传播信息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激发的波,经过传播路径、仪器、场地等因素的调制作用成为台站地震记录,即台站记录是震源、路径、仪器、场地等多种因素的耦合,而基于地震记录研究震源信息、路径衰减、场地响应等则是逆向的解耦过程。基于地震学理论、通过各种计算技术,从地震波形资料中解析出关于地震震源力学参数、地震波传播介质及台站场地响应信息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地震孕育背景构造特征等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地震学前沿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最新计算机技术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论地震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地震断层崖、地震断错地貌、地震脊形地貌、地震洼地、地震堆积地貌、地震滑坡及其成因机制。这些由地震内营力造成的地震地貌,是活动构造地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讨论了这类地貌在外营力的削蚀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识别这种演变地形,对古地震的存在提供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活动背景和构造背景,探讨其发震的动力学过程,综合历史和现代地震资料,通过对玉树地震发震前的青藏高原东部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大尺度时-空图像与玉树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研究其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和余震序列特征,从而综合探讨玉树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和过程.结果表明,玉树地震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地震孕育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12.
<正>1研究背景地震是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是地球内部某处的应力状态超过岩石强度产生破坏的结果,中国大多数的地震发生在地壳范围内,研究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状态及其变化,是认识和预测地震发生的关键。地震震源机制解,携带着震源应力场和震源破裂错动的信息,是研究构造应力场及其动态变化的基础资料之一。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是判断地震危险性的一个有用判据(陈,1978)。任何一个地震序列都有发生、发展、衰退的过程,前震或在震群中最大地震发生之前,震源机制解的相对一致性往往是地震活动性增强的标志,而机制的相对紊乱往往伴随着余震或地震群活动的减弱,因此利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研究大地震发生之前一系列前震的震源机制变化,探索孕震区内背景构造应力场的动力学过程,进而确定在这个区域内未来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近场地震记录是获取震源过程信息和预测强地面运动的重要资料来源,综合地震图是解释地震图的有效工具。本文综合介绍了近场综合地震图的计算方法,以及用近场地震记录研究震源过程,预测强地面运动的主要途径和一些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我国多年来开展地震预报的事实证明地震前确实存在一些信息,但并不唯一,它有时能反应地震,有时不能反应,即在前兆一地震这一系统中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非确知的信息,因而它是一个灰色的系统。目前地震综合预报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兆信息进行归纳的过程。这种归纳可以从地震孕育机理方面入手,但更多的是采用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断裂力学的基本结论,地质学对断裂形成过程的认识以及一部分地震事实,讨论了张应力在地震断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张应力在地震过程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对目前一般认为地震是由剪切破坏形成的观点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兆观测是地震科学研究主要基础数据的来源,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多学科的地震前兆台站是非常必要的。对玉树地震台FHD地磁观测场地勘选过程,磁场梯度测试等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郭孔贤  田利芬 《地震研究》1992,15(2):145-153
1986至1989年,我们在云南鹤庆地震台进行了超微震探测,利用超微震来研究小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大、小地震活动的关系,资料表明:鹤庆台附近2.6级地震的孕震过程,与大震的孕育过程有相似之处。说明利用对小震的研究加快对大震的认识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共和7.0级地震的发生及共和盆地内古地震遗迹的发现,说明共和盆地不属于低烈度区,其地震危险性是不容忽视的,在诸多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共和地震的构造背景,讨论了共和地震的孕震过程,发现该次地震的孕育经历了近20年,并且可以分为长、中、短、临4个阶段,反映了地壳介质由弹性形变、朔性形变、硬化直至破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天祝—景泰6.2级地震的地震构造、应力场条件及前兆分布,分析研究了该次地震的孕震过程。认为天祝一景泰6.2级地震的力源主要是NE向区域应力场的挤压,垂直差异运动对地震起了促震作用。孕震过程形成的震源应力场在空间上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时间上经历了孕育、形成、增强等阶段,相应地震源区则经历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塑性硬化及失稳错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地震过程的物理学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专题,包括震源物理过程、断层面解、震源时间函数、地震定量、地震统计性质、模型试验、数学模拟、地震与核爆的区分等.该专题共有24篇论文,涉及的国家有印度、中国、日本、俄罗斯、伊朗、乌兹别克和埃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