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地震带历史地震序列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美煊 《地震》1993,(5):40-46
在工程地震工作中需要知道某地震带或某地区未来100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以便适当选择历史地震的统计时段,从而得到和地震活动水平相适应的不同潜在震源区的各级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 本文利用极值理论、最大熵原理、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莫尔纳方法和伯努里模型方法计算了山西地震带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平均重现期大于等于某级地震的个数和发震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山西地震带未来百年内将发生≥6.0级地震3次,发震概率为0.94左右;将发生≥6.5级地震1—2次,发震概率为0.84左右;有可能发生≥7.0级地震,发震概率为0.53左右;发生≥7.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发震概率为0.32左右;发生≥8.0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发震概率为0.15左右。  相似文献   

2.
山西地震带历史地震序列的极大熵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美煊 《地震》1991,(6):12-17
  相似文献   

3.
彭美煊 《内陆地震》1992,6(3):246-251
综述了极大熵谱分析的原理及Burg递推算法,选取应变能∑E_1~(1/2)地震活动度∑A_1为采样序列,对三个时段的资料进行了极大熵谱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序列所得结果较为一致。山西地震带中强震活动和华北中强震活动同步变化,且主要受321年和347年显著周期控制。其35年和66年短周期活动与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转31年和60年长周期较接近,表明地震活动在总体上受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控制,短周期成份反映了发生地震地区应力场能量积累和释放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吴开统  刘杰 《山西地震》1992,(2):3-7,64
本文以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为依据,详细分析了山西带的地震活动资料,认为其具3个特点:①地震强度大频次高;②地震重复性强;③大震都发生在华北活跃期的后期。对目前山西带的地震危险性用应变能曲线进行了估计,认为当前山西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以分区而言在38°N以南为M7.2左右,38°N以北则为M6.7左右。  相似文献   

5.
由一系列断陷盆地所组成的山西地震带是地震活跃的场所,了解山西地震带的活动特征,不仅对研究地震活动规律、获取信息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山西煤炭、重化工建设也有实用价值.本文对山西地震带地震的频度特征作了探讨.试图利用不同盆地的活动图象来了解现今地震较活跃的区域,并以此确立监视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武烈  田勇 《山西地震》1993,(4):37-42
分段研究了山西地震带的地震破裂特征,表明:各个断陷盆地地震破裂随时间的非平稳过程特征与盆地的构造运动性质有关;在一个断陷盆地内,在地震破裂系统中强震的破裂起主导作用.这些认识,对研究确定各个断陷盆地内今后的地震危险地段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利用灰色灾变预测的有关公式,建立了山西地震带中强震发生时间的灰色预测模型,以期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根据山西地震带10次M_L(?)5.0地震(1950年—1987年)外推预测山西地震带发生M_L(?)5.0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对山西地震带的中长地震趋势进行了探讨。并从华北第3、4地震活动期的对比、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参与以及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确定出山西地震带目前所处的活动阶段,并对可能发生地震的3要素作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井分析了山西地震带地质构造特点和近期的中强地震及震群活动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与大同一阳高地震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大同-阳高地震是山西地震带近期地震活动的继续,而山西地震带今后强震活动阶段的开始,其标志应是NVE向新生代断陷内的中强地震活动,因此在分析和预估山西地震带今后地震发展趋势时,应密切注视这一地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1.
叙述并分析了山西地震带地质构造特点和近期的中强地震及震群活动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与大同一阳高地震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大同-阳高地震是山西地震带近期地震活动的继续,而山西地震带今后强震活动阶段的开始,其标志应是NNE向新生代断陷内的中强地震活动,因此在分析和预估山西地震带今后地震发展时,应密切注视这一地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文献[1]、[2]和1)所采用的方法,对邢台地震后在山西地震带发生的震群和地震序列的U值、h值和k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山西地震带中,如果出现U≥0.6、K≥0.8或h>1的震群活动,在大华北东部都有中强地震发生。本文还讨论了山西震群与地震序列活动和大华北中强地震的关系。认为在1966—1976年大华北地震活动幕里,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受其东部河北平原地震带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带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小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4.
山西地震带形变应变场及中强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文  赵新平  赵丽华  彭浩 《地震》2001,21(1):14-24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布设的 GPS监测网的四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年 )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与位于监测区北端 1 999年 1 1月 1日大同 -阳高 5.6级地震的关系 ,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 3处相对较高的应变区 (1× 1 0 - 6)。山西断裂带主要受来自于 NWW- SEE向压应力场、NNE- SSW向张应力场的控制 ,不存在走滑运动。从长趋势看 ,今后应注意的是上述 3个运动单元的接合部位  相似文献   

15.
板块边界与大地震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板块边界尤其大陆内部次级板块的边界及其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点,认为山西地震带是次级板块的边界,其地震活动的趋势与其所构成该次级板块地震活动的形势一致,受板块边界及其大范围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山西地震带地壳结构变化与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地震带,是典型的一系列地堑盆地组成的裂谷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破坏性地震.1966年邢台地震后,华北地震区处于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山西地震带是否开始活动,引起地震工作者的关注.近几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将山西地震带的北端(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列为全国重点监测区,认为近几年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守琪 《内陆地震》1998,12(1):36-43
在综合分析有关南北地震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南北地震带活动特征;根据该带地震活动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南北地震带目前处于新的活动期;预测了今后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段)为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  相似文献   

18.
本活跃期以来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5年平陆6~(3/4)级地震揭开了华北本活跃期的序幕,其后的175年中山西地震带虽未发生7级以上强震,但是中强地震频度较高。它们主要分布在大同-平陆北北东向剪切段内。时间序列的幕式活动特点和华北活跃幕的划分是一致的。应变释放速率显示了明显的加速现象。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性的增强。本活跃期尚余的1~2个活跃幕中,山西地震带是值的注意的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西1981—2001年模拟观测台网和2002—2008年间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采用绝对定位方法和双差相对地震定位方法对山西及其周边地区中小地震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结果表明: (1) 重新精确定位后,震中水平误差≤5 km的地震由原来65.8%提高到86.2%;7498次原始无震源深度的地震取得了深度结果.(2)精确定位后震中分布格局与原始结果相比变化不大,绝大多数地震集中在中部断陷盆地带内,两侧隆起区则相对较少,与山西地质构造的区域性和成带性相吻合;震源深度北浅南深,存在由北向南逐渐加深的特点. (3)重定位结果可以大致勾勒出各构造盆地发震层下界,较清晰地分辨出断陷盆地、盆间隆起的位置.(4)地震深度分布与盆山构造形态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献智  张国民 《地震地质》1994,16(4):300-304
欧亚地震带及其与中国大陆相邻地域的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之间存在有多种相关关系,这些相关关系对预测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