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泉州湾贝类养殖容量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泉州湾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潮间带和潮下带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营养动态模型、沿岸能流模型估算贝类生态容量及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来估算贝类养殖容量。还采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品种的适养面积。3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43 171t、220 991×104个,46 388 t、237 464×104个,44 049t、225 490×104个。贝类适养总面积为2 878hm2,其中牡蛎Ostrea1 349hm2,缢蛏Sinoncvacula con-stricta1 268 hm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117hm2,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144hm2。1999年实际养殖面积2 615 hm2,尚有263 hm2可扩大养殖面积。还讨论了模型的实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首次对山东湾海水螺旋藻的营养成份进行较全面检测分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东山湾海水螺旋藻高蛋白,低脂肪,必需氨基酸模式接近于人体需要,氨基酸评分80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极为丰富。除脂肪外,大部份营养指标远远大于高蛋白食品大豆的含量,尤其突出的是(每100g含量):β-胡萝卜素84.3mg,钙4100mg,镁2900mg,碘11200μg,也明显地优于淡水螺旋藻,是难得的天然营养资 相似文献
4.
东山湾海水养殖布局变化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Landsat卫星序列遥感数据的监督分类方法,识别与分析了东山湾网箱养殖和延绳式养殖两种海水养殖类型的时空变化。1999—2012年间东山湾海水养殖面积扩大了10倍,大型海藻养殖为主的延绳式养殖面积约为以鱼类与贝类养殖为主的网箱养殖面积的5.6倍。东山湾的养殖布局为适应海湾水质特点而逐年调整,网箱养殖区主要集中在水交换能力较强的湾口,延绳式养殖主要集中在营养盐高、水交换能力略弱的湾内。以大型海藻养殖为主的海水养殖大规模扩展,对海湾富营养化趋势起到缓解作用,但规模过大的海水养殖介入可能诱发主要表现在氮循环上的海湾生态系统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钦州湾内湾贝类养殖海区水环境特征及营养状况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8年10月和1999年5月的调查资料,阐述了钦州湾内湾水环境特征及N/P的变化,以DIN,DIP,COD和Chl-1为富营养化指标,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分析探讨了该湾的营养状态,并从富营养角度讨论了该湾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6.
广西钦州内湾贝类养殖海区三氮的含量和百分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1998年10月和1999年5月的调查资料,报道了钦州内湾帆类养殖海区三态氮的含量和百分组成。结果表明:NO3-N是本水域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三态氮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春季进行得比较充分,95.70%均已转化为NO3-N,基本达到了热力学平衡状态,NO3-N与NH4-N和NO2-N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秋季,只有79.87%的无机氮转化为NO3-N,没有达到热力学平衡状态,但NO3-N与NH4-N却具有高度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NO2-N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8年夏季对东山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现状.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游泳动物调查渔获物种类共80种,以鱼类为主(54种),其余依次为蟹类(10种)、虾类(8种)、头足类(6种)和其他类(2种);渔获物优势种(IRI>100)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iunolentu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us)等15种;游泳动物质量相对资源密度为363.05 kg/km2,尾数相对资源密度为16 605 ind./km2,低于同季节东海大陆架和南海北部大陆架浅海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也低于兴化湾等湾口类型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渔获物种类和现存资源较历史数据有衰减的趋势;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8,表明该水域仅受到轻度污染,仍适合渔业资源生物的生长和繁育,但需要加强管理和养护.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年代变化特征,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5月、2018年4月和11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捕获90种游泳动物,2009年春季捕获6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短蛸等;2018年春季捕捞61种游泳动物,秋季捕获8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及青鳞小沙丁鱼等。多样性结果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在2008—2009年分别为0.32~4.25、0.58~2.67和0.19~0.99,在2018年分别为0.28~4.08、0.12~2.65和0.11~0.77。2008—2009年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呈相交状态,而2018年数量优势度曲线分布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2008—2018年间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受到外界扰动较多。聚类结果显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分为湾内和湾口2个群组,群组间差异的分歧种存在明显年代变化。研究发现相较... 相似文献
9.
上川岛公湾海域环境对其网箱养殖容量限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计算单个网箱产生氮(N)和磷(P)的负荷量,并以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N和P的最高限制值作为控制值,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公湾海域环境对其网箱养殖容量的限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公湾海域环境所能承受的网箱养殖容量规模约为65000个网箱。 相似文献
10.
利用桑沟湾海带播苗前和成熟期的海流剖面资料,对最显著的M2分潮流椭圆四要素(最大流速、椭圆率、最大流速方向和最大流速出现时间)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筏式海带养殖对潮流垂直结构有显著影响,由海带播苗前的单一海底边界层,变为海带成熟期的海表和海底双重边界层。海带播苗前,M2分潮流椭圆要素在垂向上变化不大;而在海带成熟期,从中层向海面和海底,最大流速迅速减小、椭圆率逐渐增大、最大流速方向左偏、最大流速出现时间提前。湾口中部的最大流速方向从海带播苗前的南北方向转为海带成熟期的西北—东南方向,这是由水位梯度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旧镇湾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与东山湾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阐述了旧镇湾浮游动物的物种和生态类群多样性、丰度的空间与水平分布,并与海洋环境进行相关性研究。同时,与其相邻的东山湾的浮游动物的分布状况作了比较性剖析。 相似文献
12.
湛江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月—2009年1月调查分析流沙湾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养殖贝类和野生滤食性动物的滤水率、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贝类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贝类养殖容量估算模型估算滤食性动物的总容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最终确定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2种模型估算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分别为19637.5t和20126.4t,平均养殖容量19881.95t。依据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通常养殖密度(1.05×105个.hm-2)和平均商品规格(41g.个-1)计算,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适养面积为461.83hm2。 相似文献
13.
东山湾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08年9月-2009年8月在东山湾海域进行了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共记录污损生物102种,以近岸暖水种为主,其中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es)是该海域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种,其他优势种还有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双列笔螅(Pennaria disticha)、纵条肌海葵(Haliplanella luciae)、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 variabilis)、巴西地钩虾(Podocerus brasiliensis)、梳肢片钩虾(Elasmopus pecteniclus)、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长鳃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和厦门华藻苔虫(Sinoflustra amoyensis)等。该海区污损生物全年均可附着,附着盛期在4-10月,月板的平均附着量(湿重)为979.43 g/m2,夏季可高达11 799.00 g/m2。污损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随着试板浸海时间的延长,其上污损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且结构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东山湾浮游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东山湾浮游植物126种,其中硅藻106种,甲藻20种。按生态性质和分布特点,可分为广布种、暖水种和温带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总量为998.88×104个/m3,年高峰出现于秋季11月,达3237.54×104个/m3,低谷发现于冬季2月,只有289×104个/m3,文中详细讨论了浮游植物的分布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分别对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进行了调查,厦门湾共得到柳珊瑚9种,分别属于4科7属,东山湾共得到柳珊瑚8种;其中中国新记录属两个,冷柳珊瑚属(Iciligorgia)和弱柳珊瑚属(Leptogorgia).根据柳珊瑚群体颜色及骨针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地阐述了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系统分类关系.研究表明厦门湾和东山湾柳珊瑚在物种多样性和个体大小方面较为相似,在较强海流的海域柳珊瑚生长较好,资源量也比较丰富.本研究结合国际上最新的柳珊瑚分类系统。对国内原有的分类系统做了修订. 相似文献
16.
基于PCA法的春、夏季东山湾海域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5月和8月东山湾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结果,选择10个与富营养化有关的参数,包括溶解无机氮(DIN)、溶解硅酸盐(DSi)、活性磷酸盐(SRP)、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有机碳(DOC)、总有机碳(TOC)、叶绿素a(Chl-a)和浮游植物丰富度(d)等,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特征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PC1)表征了有机污染、浮游植物和总磷状况;主成分2(PC2)反映了硅和氮营养水平,主成分3(PC3)体现了SRP的特点。春、夏季PC1、PC2、PC3和综合主成分(CPC)的空间分布表明漳江口和八尺门养殖区邻近海域富营养化风险较高;各主成分与盐度的相关分析表明东山湾内富营养化压力主要来自漳江,夏季有所增强;有机污染物和浮游植物可能是控制东山湾海域春、夏季富营养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月至2006年3月对湄洲湾北岸灵川贝类养殖滩涂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贝类养殖对滩涂底栖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密度为65.7±37.5个/cm2,春季(3月)的密度比其它季节高.线虫和桡足类是小型底栖动物密度的主要组成,其中线虫平均密度为63.9个/cm2,约占密度组成的97.3%;桡足类平均密度为0.77个/cm2,约占密度组成的1.2%.许多站次的线虫和桡足类数量之比(N/C)均超过100,多贝类养殖的Y断面的小型底栖动物密度、N/C均比寡贝类养殖的F断面高. 相似文献
18.
A muhispecies model for shellfish polycuhure in the Sanggou Bay in China used for large-scale long-line cultivation of the Chinese scallop Chlamysfarreri,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and the kelp Laminaria japonica is presented. The model includes key physical processes which are the transports of matter at the system boundary, and the main biological process that is the primary production and nutrients release from the bottom. By the model, the seasonal fluctu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 in 1994 are simulated. Furthermore, if the kelp culture scale is kept constant and the Chinese scallop and the Pacific oyster culture scales are adjusted, virtual shellfish farms are funded and responses of phytoplankton to the largescale shellfish culture are simulated. According to these simulated results, the room limitation, and the hypothesis that shellfish will not grow well if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is less than 8.2 mg/m^3 , the expandable multiple of scallop culture k and that of oyster culture y are determined as k = -0.276 5y +4.690 5 and 0.133 3k +0.006 6y≤0.667 5, where, k ( or y) is equal to 1, the culture scale of scallop ( or oyster) is 8.8 x 109 individuals (or 66 ha, with a density of 59 ind./m^2 ), and the kelp culture scale is 3 300 ha with a density of 12 ind./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