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解决强震破坏范围广带来的跨区域应急救援问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强震情景构建的方法,开展强震后跨区域协同应急需求、内容、任务、机制、保障措施等研究。假定京津冀交界地区发生7.8级强震,其地震参数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一致,基于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道路堵塞等情景分析模型,分析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破坏情况,提出震后京津冀地区跨区域协同应急应对需求与任务,构建了应急协同体系分层模型,从应急指挥、应急通信、救援队伍、转移安置、工程抢险、交通管制、医疗防疫和社会治安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应急协同机制内容与方法。引入了“目标-行动-反馈-调整”质量管理循环模型,构建了京津冀地区跨区域地震应急协同流程,对强震巨灾现场救援行动进行有效管理,提升跨区域地震救援工作的规范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京津冀地区跨区域协同应急机制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兴泉  廖峰  谌亮  余桦 《中国地震》2021,37(4):829-836
应急协同是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重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多部门协同实施应急救援服务。本文利用Netty、OkHttp及高德地图API等主流技术,构建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移动应用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应急协同、应急基础数据查询、灾情实时上报等功能,为地震应急决策服务提供移动端应用支持,提升地震应急工作的联动性和协同性。  相似文献   

3.
樊海刚  郭红梅  张莹  赵真 《中国地震》2022,38(2):248-259
地震应急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方能高效开展应急工作。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历史地震应急处置案例,提出了Ⅰ、Ⅱ级应急响应下多主体地震应急协同的一般流程,构建了相应的随机Petri网模型,并基于Petri网可能出现的状态集同构马尔科夫链,在计算各应急状态稳定概率的基础上,定量评价应急协同能力。同时,将应急过程中利用率高的变迁所对应的应急行为,作为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整各关键环节的应急速率,进一步对应急协同能力进行动态分析,进而提出有效提高应急协同联动能力的相关建议,为科学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市、县级地震系统是地震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息协同技术有助于提升地震应急综合响应能力。通过分析云南省市、县级地震系统应急快速响应期内的信息协同需求,研究了多级地震系统的信息协同机制和联动方法,基于现有数据平台实现了地震应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研发,从技术平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角度探讨了未来多级地震应急指挥信息协同平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文静  李莹  惠杨  国艳 《防灾减灾学报》2021,37(4):52-56,68
辽宁省地震应急值守和灾情收集系统能够解决"值班信息上报速度慢"、"人工上报信息错误率高"、"震区灾情收集效率低"等值班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该系统是根据服务对象及业务流程等需求建立的"一体化应急综合值守自动响应体系",它将地震应急值守和灾情收集系统的值班值守工作纳入地震体系和政务系统建设当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值班值守管理、信息报送平台和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同时提升了值班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保证了地震突发事件等重要信息的快速收集、编报、传递及处理,极大提高了地震应急综合处置能力、震区灾情收集能力和地震应急值守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震现场工作不同主体的工作内容,明确各主体对信息共享的需求,阐述了地震现场协同联动涉及的信息类别;应用相关技术构建地震应急响应前后方协同联动保障机制的体系架构,并设计可实现内部即时通讯、应急信息文档产出、工作会议记录、前后方协同交互的地震现场移动办公辅助系统.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地震灾害高风险暴露城镇数量将不断增加,震后有效的应急处置尤为重要。而当前城镇的地震应急处置主要依据平时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开展,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以提升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目的,总结以往城镇地震应急处置案例,提炼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结合城镇特殊的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特点,在分析影响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按地震烈度的不同,研究构建了具有区域特征且操作性较强的城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模型,为城镇地震应急处置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489个有居民海岛,多处于地震活跃带。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应急相关的研究主要针对城市(区域)展开,尚无针对海岛的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现阶段我国海岛的地震应急能力,该研究在前人基础上,从监测预警能力、应急救援能力、恢复重建能力和自然因素影响4个方面构建了针对海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海岛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模型。最后,以我国大陆沿海陆域面积小于200km2的5个海岛县为例进行分析,得到其地震应急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嵊泗县、长岛县、长海县、洞头区和南澳县。该研究可为我国海岛地震应急工作的开展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航空救援是目前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灾害应急救援手段。在我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芦山地震应急救援中,航空救援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航空救援能力的强弱对于各国能否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地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严重不足,与地震灾害频发的国情不相适应,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通过研究近年来我国大震巨灾航空救援震例,分析我国地震航空救援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国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地震应急救援专业特点,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震灾害应急疏散策略,构建了一种基于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灾民应急疏散分配与路径选择算法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避难场所的容量受限性和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兼顾避难场所容量限制的同时,使灾民的总疏散距离成本最小化。以北京市东西城为例,对给定情景下的灾民应急疏散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考虑避难容量限制的情形下,无论是地震初期,还是地震中后期,研究区域内现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容量都不足以满足区域居民的避难需求。基于实际道路疏散成本和避难容量限制的灾区应急疏散路径评估模型,不仅能够给出各疏散需求点最佳的疏散目的地和具体路径,还能给出避难容量限制下各需求点疏散到不同目的地的人数,以及无法满足避难需求的居民数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天津市地震灾害风险不断增加,震后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愈发重要。针对目前预案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通过分析震后应急处置行为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依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将天津市划分为4个区域:城市区、工业区、村镇区和山地区,因地制宜地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地震应急处置要点,达到提升天津市地震应急处置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地震应急物资储备需求分析结果可为各级政府合理统筹配置应急准备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提供参考。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运用地震风险评估办法,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地震风险评估,并结合地震应急救灾案例和前期学者研究成果,研究分析在不同地震风险下,地震应急物资准备的理论需求。  相似文献   

13.
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地震灾害特点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应急响应与救援决策中的关键性问题。认为震害的规模、程度、空间分布和灾情发展趋势,以及快速获取灾情信息已成为整个地震应急响应和救援决策的关键;而对灾情空间分布及其不同灾情程度位置的确定是救援决策的先导与重要环节。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在地震应急搜救的信息快速获取、应急响应、救援决策、指挥、搜索与营救等救援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将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建议研发中国北斗灾害应急救援导航与指挥决策系统,包括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快速判定和决策定位导航技术系统、地震救援指挥调度技术系统和应急救援物流定位导航技术系统建设;研发北斗灾害应急救援导航装备,包括自主定位导航幸存者搜索和营救设备研发和国内外巨灾救援专用定位与导航系统研发。  相似文献   

14.
地震时空强参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需求。作为国家级地震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各研究所和试点省局,建设了大震应急产品产出与服务平台。中强震发生后,该平台准实时产出除地震三要素之外的多类地震参数和图件,为及时准确评估受灾区域和灾损程度、揭示地震成因和致灾机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第一时间服务于救援决策和震情会商,显著提升了国家级地震监测中心的应急处置和践行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地震灾害应急协同技术平台的保障条件、功能架构、性能指标、成果产出和实震检验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和特点,采用德尔菲法从影响地震灾害应急协同技术平台状态和应用效能的诸多因素中,梳理出3项准则层指标、13项子准则层指标和52项具体指标,构建应用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级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程度排序及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取优、良、差3个等级,以云南省地震灾害应急协同技术平台为例开展应用效能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平台应用效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可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震灾害应急协同技术平台应用效能评估。  相似文献   

16.
地震是群灾之首。基层是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危机管理、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发展与基层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阐述了凉山州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实践。四川凉山,立足“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初步形成了以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以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振兴防震减灾事业,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考虑地震应急工作的特点、应急指挥系统的技术现状,以及政府部门应急决策的需求,结合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应急响应的全面总结,提出了提升甘肃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服务能力的几点措施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地震应急响应系统是地震应急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本地化特色的应急响应指挥技术系统对提高地震应急响应效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介绍了基于ArcEngine、MapInfo、Visual Studio 2005、Java和网络模型技术研发的安徽省地震应急三级响应指挥技术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更新、建筑物震害模型研究、系统研发与集成、各子系统功能。实现了省内MS3.0以上地震分三级响应的功能,实用性较强,在地震应急演练和应对安徽省有感地震、轻微破坏性地震以及破坏性地震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发生后,受桑枣中学案例启发,在中小学开展应急演练受到重视。提高公众地震应急准备能力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描述我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现状,分析影响中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学历、风险感知和政府责任影响公众地震应急准备,并提出做好相关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震应急视频互联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剖析云南地震应急视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历程,从系统组成和运行原理角度分析了视频互联技术在阶段性发展过程对地震应急指挥工作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典型破坏性地震应急响应工作中的实战效果。结果表明:分布式、虚拟化和多网互联技术符合未来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需求,发展云视频技术有助于提升地震应急科技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