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了解松花江下游鱼类资源现状,2012年选择12种主要经济鱼类作为评估对象,以松花江下游富锦市江段为采样水域,进行了鱼类物种多样性、渔获物和种群结构的调查,采用捕捞死亡率法估算了评估种的现存资源量、最大持续产量和种群资源的开发率,并以此估算松花江下游的鱼类总现存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结果表明,当前松花江下游共有鱼类9目19科60属80种(包括亚种),其中,土著种9目17科57属75种(亚种),群落的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目、科、属等级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642和17.013;渔获物以1~3龄群体为主体,所占比例为70.20%;种群结构中预备群体、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所占比例分别为53.59%、24.25%和22.16%;2012年松花江下游的鱼类总现存资源量为520.4×104kg,最大持续产量为108.43×104kg。调查结果反映出当前松花江下游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渔业捕捞方式不合理,种群资源开发率较高,鱼类资源衰退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2.
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南极电灯鱼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0—2012年南半球夏季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西部水域开展的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本研究对南极电灯鱼的基础生物学,包括体长(SL)、纯重(DW)、体长-体重关系、性成熟度和性腺指数及摄食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极电灯鱼体长范围为6.3—8.8cm,平均体长为7.51±0.03cm(平均值±95%置信区间);体重范围为3.46—10.13g,平均体重为5.96±0.08g;纯重范围为3.11—8.69g,平均纯重为5.17±0.07g。(2)体重与纯重关系为DW=0.8497TW+0.1623(R2=0.9502),体长与纯重关系为FL=0.0238DW2.6695。(3)调查期间,南极电灯鱼性成熟度处于Ⅰ—Ⅳ级,未发现有Ⅴ和Ⅵ级的个体出现。(4)摄食强度随体长的增加而有所加强,空胃与1级所占比例随体长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南极冰鱼科鱼类多为南大洋优势鱼种,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也是该海域主要的商业捕捞对象。目前,对于其中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鱼种,尤其是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威氏棘冰鱼(Chaenodraco wilsoni)以及南乔治亚拟冰鱼(Pseudochaenichthys georgianus)等已有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在年龄与生长、分布等方面,关于南极冰鱼科鱼类营养动力学的研究较为零散,且多集中在少数几种南极冰鱼种类上,这限制了从整体上理解南极冰鱼科鱼类在南大洋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的作用。为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南极冰鱼食物组成、摄食机制、摄食差异性的研究工作,并对今后开展南极冰鱼摄食生态学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相关结果可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并进一步为开展该科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尉晓英  段咪  朱国平 《极地研究》2020,32(2):226-235
博氏南冰(Pagothenia borchgrevinki)为南极典型的喜冰性鱼种,通常贴近海冰底下生活。博氏南冰耳石形态参数与鱼体外型存在相关性,为了研究其耳石外型特征参数及预测体长,基于体长(SL)范围4.50—17.80 cm和体重(WW)范围1.31—80.79 g的博氏南冰样本,本研究对其耳石形态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结合耳石外型特征参数预测了该鱼种的体长。结果表明,博氏南冰耳石长(OL)和耳石宽(OW)分别为0.992—2.814 mm和0.744—1.797 mm,耳石重量范围为0.000 08—0.004 48 g。耳石具有明显的基叶和翼叶,耳石边缘较光滑,无明显缺刻。耳石各形态参数值随着体长的增加,其绝对尺寸不断增加,而相对尺寸逐渐减少,其形态结构的比例基本不变。耳石长(OL)、背长(DL)、背宽(DW)、翼叶长(ARL)、基叶长(RL)、周长(P)与鱼体体长(SL)之间均呈对数关系;耳石宽(OW)与体长(SL)呈乘幂关系;面积(S)与鱼体体长(SL)呈线性关系;耳石长(OL)、背长(DL)、翼叶长(ARL)、周长(P)与鱼体体重(WW)均呈对数关系;耳石宽(OW)、背宽(DW)、基叶长(RL)、面积(S)与鱼体重(WW)均呈乘幂关系;耳石长(OL)与耳石重量(WO)呈乘幂关系;耳石宽(OW)与耳石重量(WO)呈线性关系。耳石宽、背宽和面积对鱼体体长的贡献率较大,且利用随机森林预测鱼体体长的整体效果较好,准确率为93.91%。本研究可为南极鱼类耳石形态研究提供参考,并可根据捕食者胃食物中的残留耳石外型特征预测被食鱼类的体长,为开展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12,(1):46
松花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全长1927公里,流域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跨越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四省区。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支流。东晋至南北朝时,上游称速末水,下游称难水。隋、唐时期,上游称粟末水,下游称那河。辽代,全河上下游均称  相似文献   

6.
耳石矢平面轮纹宽度可用于指示鱼类的生长特性,这在其他种类中已得到应用,但在南极鱼类中尚无此类研究。为了探究耳石矢平面轮纹宽度在南极鱼类的适用性,本研究以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为例,通过2016年1—2月于南凯尔盖朗海域3个站点采集的50尾南极电灯鱼,在对其进行年龄鉴定后,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IC)选取最适合的测量方向,并对耳石矢平面明暗交替的轮纹进行了宽度测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别拟合耳石轮纹中的不透明带、透明带及不透明带和透明带所构成的完整年轮宽度与年龄、体长及体重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轮纹的累加宽度和年龄、体长及体重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轮纹宽度与年龄的关系中, 3龄为轮纹宽度变化的转折点, 3龄之前南极电灯鱼快速生长,之后生长速度有所下降。在轮纹宽度分别与体长、体重的关系中,体长为70 mm、体重为8 g时为轮纹宽度变化的转折点。当体长不足70mm或体重不超过8g时,增长较快,且冬、夏季均有所增长,之后增长减缓,冬季增长十分微小,甚至停止增长。本研究探讨了耳石轮纹宽度随年龄、体长及体重变化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南极电灯鱼各生活史阶段生长在年龄、体长及体重方面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首次针对南极鱼类耳石的轮纹宽度与其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丰富了鱼类耳石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利用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60'×30'精细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种群捕捞群体年龄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0年度,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33.2—69.0 mm,平均体长为51.8 mm,优势体长组为52—60 mm(52.3%),另在44—48 mm有一个次峰区;2010/2011年度,体长范围为22.9—59.3 mm,平均体长为44.5 mm,优势体长组为42—50 mm(56.8%);2011/2012年度,体长范围为18.5—59.4 mm,平均体长为41.7 mm,优势体长组为36—46 mm(67.3%)。三个年度间南极磷虾体长频次分布呈显著性差异(p0.001),且不具相似性(PSI=41.25—73.42)。2009/2010—2011/2012年度各旬别磷虾体长组可分成3个组,其中2011年2月上旬和2012年3月中旬可划分为一组,2010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以及2011年2月中旬可归为一组,这几个体长组均呈双峰分布,其他的体长组划归为一组。1+和2+龄虾大多出现在离南奥克尼群岛最近的水域,而离南奥克尼群岛较远的单元中则多为4+龄以上的磷虾个体。  相似文献   

8.
女山湖底栖动物分布及其水质的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4~10月,在女山湖荷花湖区、大湖面湖区和焦成圩湖区3个断面9个采样点进行采样,对女山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其中寡毛类5种,多毛类1种,蛭类2种,水生昆虫7种,软体动物19种.寡毛类中的颤蚓(Tubifex sp.)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水生昆虫中的前突摇蚊(Procladius)为底栖动物中的代表种类;中华园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纹沼螺(Parafossorulus stritula)和淡水壳菜(Limnoperna lacustris)为软体动物代表种类.底栖动物的合计平均密度为517.4个/m2,合计平均生物量为188.2 g/m2.在各类群中,软体动物、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的生物量位于前三位.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对女山湖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二者的分析结果稍有差异.所有采样点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在2.25~2.38之间,3个断面采样点的水质都为轻度污染;所有采样点底栖动物的生物指数变化在6.4~7.6之间,大湖面湖区断面采样点的水质清洁,荷花湖区断面和焦成圩湖区断面采样点的水质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古水文网变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黑龙江中游的第四纪水文网变迁与时代。首次完整、系统提出下松花江溯源侵蚀切穿佳~依分水岭,袭夺了上松花江、牡丹江形成松花江的袭夺水系。黑龙江中游由于三江平原平均每年以1~6 mm速度下沉,下黑龙江溯源侵蚀,切穿了中俄境内的小兴安岭,形成萝北—嘉荫峡谷,袭夺了上黑龙江、结雅河和布列亚河,形成黑龙江袭夺水系。根据依兰达连河煤矿钻孔岩芯岩相分析,发现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在达连河—祥顺地区有一古大湖,上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向该大湖,沉积了厚700~1000多米的湖河相碎屑岩含煤地层。后因伊通—依兰裂谷上升,下松花江溯源侵蚀,袭夺了流向该大湖的上松花江和牡丹江。所以松花江和牡丹江从来没有向西流向松嫩平原。松花江和黑龙江袭夺水系的形成时期是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此后,松辽平原偏西区域从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末形成古大湖,周围河流流向该大湖,呈向心状水系,从松辽平原湖相黏土层分布和古地磁测年确定,至中更新世末该古大湖衰亡。晚更新世以来松辽平原进入河流发展时期,松辽分水岭缓慢上升,并不断北移。黄、渤海在20年内下沉了60 mm,辽河溯源侵蚀,袭夺了东、西辽河。从此形成了辽河与松花江水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0.
南极鳕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 1 98 8年 1 2月 2 5 - 2 6日在长城站附近海区采集的南极鳕鱼胃含物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食物的主要种类有底栖动物 6种和钩虾多种 ,浮游动物 3种 ,海藻 8种。底栖动物占食物量的 5 2 .82 % ,其中帽贝占 1 0 .77% ,钩虾类占 3 3 .78% ;浮游动物占 6 .74% ,其中磷虾占 5 .47% ;海藻占 3 5 .49% ,其中紫菜占 6 .3 5 % ,倒卵银杏藻占 1 8.96 %。鱼的体重与体长相关显著 ,相关系数是 0 .96。分析结果反映了南极鳕鱼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底栖动物和海藻  相似文献   

11.
鱼类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水鸟的食物,鱼类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湿地中鸟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2013年,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该保护区中的湿地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迁徙鸟类的重要停歇地。2017~2022年,采用内陆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对该保护区中河流和湖泊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利用2007~2011年和2017~2022年该保护区河流和湖泊的鱼类采样和调查数据以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特点,探讨了鱼类物种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分析了其与鸟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22年,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嫩江的5处江段和5座湖泊(鹅头泡、茨勒泡、哈尔挠泡、莫什海泡和月亮泡)中,共记录5目11科47属57种鱼类,2017~2022年的鱼类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比2007~2011年的分别减小了8.89%和16.53%;鱼类的种上分类阶元物种分布格局为鲤形目和鲤科占主体,具有东亚内陆鱼类组成的共同特点;鱼类物种的绝对特有性为5种,相对特有性为9.43%,鱼类相对特有性高于黑龙江水系的典型地理区;鱼类物种的绝对濒危性为5种,相对濒危性为9.43%,鱼类物种的相对濒危性低于黑龙江水系,但高于黑龙江水系的部分典型地理区;冷水性类群的物种数为10种,相对冷水种数为18.87%,都明显低于黑龙江水系及其典型地理区;土著鱼类由5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北方类群物种数所占比例为28.30%,符合黑龙江水系内陆鱼类区系组成特点;2017~2022年的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比2007~2011年的分别增大了3.88%、1.88%和31.70%,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稳定性水平在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中现有鱼类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状况,于2019年10月2~10日、2020年5月8~16日和2020年7月14~22日,在该保护区内的扎文河和毕拉河中共设置了5个采样点,开展了鱼类资源调查,研究了鱼类资源现状和鱼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采样点的渔获物中,共记录鱼类2纲7目10科36种,其中,有鲤形目物种21种,有鲶形目和鲑形目物种各5种,有鮋形目物种2种,有七鳃鳗目、鲈形目和鳕形目物种各1种;毕拉河和扎文河中鱼类的优势种为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湖鱥(Phoxinus percnurus)、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花江鱥(Phoxinus czekanowskii)、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大头鮈(Gobio macrocephalus)、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3、0.33和1.69;毕拉河的生境适合冷水性鲑科(Salmonidae)鱼类生长,毕拉河中有大量的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幼鱼,应该加强对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河流的保护力度,以保护黑龙江茴鱼幼鱼生长发育的生境。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以及近年来南极磷虾渔业的兼捕对象之一,威氏棘冰鱼(Chaenodraco wilsoni)在海洋捕食者与饵料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传递作用,而目前针对该鱼种的营养特性及其食性的研究却十分有限。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的含量及其组成,并进一步探讨特征脂肪酸对食性的指示。结果表明,体长范围为4.8—30.7 cm、质量范围为0.3—250.5 g的威氏棘冰鱼肌肉样本中共检测出29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包括C16:0,C18:0,C18:1n9c,C20:5n3(EPA)以及C22:6n3(DHA),各类脂肪酸类型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威氏棘冰鱼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之间不具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其摄食并不随着个体的生长而发生较大的变化。秋冬季威氏棘冰鱼呈现杂食性特性,主要摄食以硅藻为食的生物,如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 同时对底栖生物和海底碎屑也有一定的摄食,并会摄食一定量的桡足类生物。)  相似文献   

14.
次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carlsbergi为栖息于次南极及南大洋水域并具重要生态作用的中上层鱼类,但目前鲜有关于该鱼种年龄的报道。为了鉴定次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carlsbergi的年龄,并确定该鱼种最优鉴龄方法,本研究利用2010年1月27日于南设得兰群岛北部水域采集的59尾次南极电灯鱼,共计73个矢耳石样本,对矢耳石年轮进行了计数,鉴定其年龄,并分别对耳石矢平面、横切面及纵切面进行年轮读取。结果表明,矢平面及纵切面年轮在直射光下不易辨识,副轮及假轮较多,影响年轮鉴定,而横切面年轮较为清晰,因此将直射光下横切面年轮的暗带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年龄鉴定结果显示,3、4龄为优势年龄,占总体的67.80%,其余所占比例较小。利用总吻合率(total concordance,TC)、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及平均百分比误差(average percentage error,APE)三个数据量化两名读者三次年龄判读结果的精确性,TC平均值为50.23%,CV平均值为3.67%,APE平均值为8.60%。对各年龄组利用TC、CV及APE量化其精确性,其结果显示CV与TC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APE则呈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生长方程,其结果为Lt=7.7154(1–e~(–0.5373(t+2.7807)))。  相似文献   

15.
硒圣河是湄公河的主要分支之一,其集水区地形条件和水资源量均对水电开发十分有利。此外,无论从物种多样性还是生物量来看,硒圣河水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鱼类是当地人们的重要食物来源,粗略估计鱼类物种数量可能在200-300种之间,目前具有详细记录的鱼类大约为120种。截至目前,从越南境内硒圣河上游至越-柬边界总共开发了6个水电项目,兴建了一座4A级硒圣调蓄水库。流经柬埔寨的硒圣河部分,依据发展规划将兴建3座水电站,即硒圣5号电站(硒圣1号电站以下)、硒圣3号电站、硒圣2号电站。硒圣河水电项目对区域(越南和柬埔寨)社会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为地处偏远和困难的集水区创造了新的能源资源,改善了交通系统和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这些水电项目也对该区域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改变了下游流动机理变化,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对沿河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东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巢区和无巢贼鸥群栖地的贼鸥回吐渣团及其他食物残物进行收集、分析和鉴定 ,结果表明 ,本区麦氏贼鸥主要捕食雪  ,其残物在食物项中的平均出现率为 6 7~ 80 %;同时贼鸥从本区几个考察站觅取人类遗弃的垃圾食物作为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垃圾食物的平均出现率为 6 .8~ 1 1 .6 %。不同巢区贼鸥对雪 的捕杀量和垃圾的需求差异较大 ,其主要与营巢地域的雪 分布密度以及摄食区的占有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于2009年9月和2010年5月,在朱鹮(Nipponia nippon)重要游荡区之一的湑水河下游城固段,对食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将湑水河城固段约30km长的河道分成上段、中段和下段,并随机选取7个取样点。在每个取样点,采用五点取样法,设置5个1m×1m的样方,并取地表以下10cm的土样,在河岸滩涂调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采用样线捕尽法来调查鱼类,样线长度为100m。两个季节共采集到鱼类30种,小型无脊椎动物24种和两栖类蝌蚪2种。在各河道段,不同季节的鱼类物种组成和质量密度有显著差异,小型无脊椎动物物种组成和数量密度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湑水河下游城固段的食物非常丰富,是朱鹮在游荡期的理想觅食地,但是,河流污染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对朱鹮的觅食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风成沙物源及其粒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正毅  屈建军 《中国沙漠》2012,32(2):300-307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沿线地表松散沉积物广泛分布,为风沙活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地表松散沉积物按成因分为现代风成沙,河流冲积物,古风成沙和洪积、湖积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段沿线风沙物质(沙丘沙、防沙体系积沙)样品(56个)平均粒径变化于1.29~3.25 Φ之间,均值2.36 Φ(0.19 mm)。平均粒径在2~3 Φ(0.25~0.125 mm)之间的样品占总数的78.57%。粒度组成以细沙为主(65.20%),其次是中沙(20.53%),0.5~0.1 mm范围重量百分比在49.44%~99.67%之间,平均为85.98%。在所有样品中,细沙和中沙合计在90%以上者占样品总数的55.36%。极细沙平均含量为7.99%,粗沙平均含量为5.50%。样品整体分选程度较好,标准偏差σ1在0.3~1.26之间,平均为0.58。偏度变化在-0.41到 0.36之间,样品中以正态分布为主,占53.57%;正偏者占12.50%;负偏者占19.64%;极负偏和极正偏各占7.14%。KG值变化于0.56~1.24,平均为1.00,为中等峰态。KG值在0.90~1.11之间者占71.43%。粒度分析表明,不同来源沙物质粒度特征有明显的差别,能很好地反映其形成过程和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9.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2年12月—2013年3月,利用稀释培养方法开展了南大洋及温带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04—0.89 d~(–1),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0.07—1.29 d~(–1)。浮游动物日摄食量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6.4%—72.5%,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也较大,为14%—776.9%。尽管本实验中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可能被高估,但在南大洋及温带海域生态系统中,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恢复前后洪湖水生植被景观各向异性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心发散的放射式角度来确定景观各向异性的方向,将洪湖生态恢复前后时期的水生植被景观及其动态变化作为实例,计算各方向的水生植被百分比、最大斑块指数和最大斑块距离指数,对景观各向异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前后的2004~2006年,洪湖各方向的平均水生植被百分比在增加,最大植被斑块的面积在增加,但各方向植被恢复的程度存在差异;最大斑块距离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水生植被向湖岸消退或向湖心推进的过程,直观反映了围网养殖和拆围等人类活动对洪湖植被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