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祁永唐 《盐湖研究》2000,8(1):72-80
介绍了盐湖和盐田卤水动态自动观测系统的发展概况 ;论述了系统的结构及其硬件和软件工作原理 ;作为主要关键技术 ,介绍了盐湖野外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和测量仪器的设计方法 ,卤水水位、温度、密度传感器的研制以及高浓度卤水中钾的直接自动监测方法。卤水动态自动观测系统在察尔汗盐湖和青海钾肥一期工程盐田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这项技术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胡鸣  张美香  白亚彬 《西部资源》2014,(1):156-157,161
目前,对于一般地形图的制作主要依托野外数据采集和内业计算机成图。这种方法,虽然制图精度较高,但是制图速度慢、制图成本高以及制作过程专业、复杂一直是其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些高程精度要求不高,主要研究地形起伏趋势的区域而言,可采用SRTM数据在Global Mapper平台下,生成地面高程模型。这种方法不再需要野外数据采集,速度快,成本低,为地形图的制作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盐湖野外自动观测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仪器的使用环境和高可靠性的要求,论述了野外智能仪器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并介绍了在盐湖卤水动态自动观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中,为提高仪器的可靠性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冰裂隙是内陆冰盖野外考察最危险因素之一。冰裂隙的识别保证了野外科学考察安全路线的选择,同时为研究冰体的运动提供了参考信息。本文基于SPOT5光学影像,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对东南极Grove山地区冰裂隙进行初步识别,并结合野外考察导航路线对结果进行分析,为野外考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野外背斜识别是科学教育、科学考察必备的能力。教科书中提供的背斜图示,必须结合真实的背斜构造,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文利用遥感观测、野外实测,综合识别背斜。遥感观测用于寻找大型地质构造,判断山脉走向。野外实测主要考察多个点的岩层产状、年龄,推测岩层的连续状态,判断地质构造是否为背斜。研究表明,野外背斜识别方法切实可用,能科学识别背斜,还能发现背斜成山、背斜成谷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自然语言与GIS结合实现语音GIS有利于提高地理信息服务的智能化,而语音识别及空间信息抽取是实现语音GIS的关键技术。该文探索性研究了利用微软Speech SDK及文法规则匹配实现中文语音GIS的方法,设计和实现了一套语音交互式GIS原型系统。首先,设计了语音交互式GIS实现的流程;其次,研究了Speech SDK接口应用方法、语音触发机制、特征词提取与标注以及文法规则匹配方法;最后,基于ArcGIS Engine 10.2和Speech SDK 5.1实现了原型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基于语音的地图浏览、根据对象名称查询、道路交叉口查询、缓冲区查询、最短路径查询等。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相比现有的ArcGIS软件完成相同查询具有操作步骤少、普适性强、智能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野外观察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实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观察”的含义入手,阐明自然地理野外观察的本质就是找差别,即通过提取、比较现象特征以识别其类型,据此列举了比较现象特征的四种途径和两种方法;以科学研究的视角看待探究性学习,介绍了在野外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现象成因与演化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方法;结合实际教学,举例分析了野外观察的教学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中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野外测量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土壤风蚀研究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外学者已开发出一系列土壤风蚀野外测量仪器与技术。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野外测量仪器和技术并不相同,这给研究结果的比较与集成造成一定困难,不利于交流与合作。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了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从风蚀影响因子测量、风蚀物收集和风蚀量确定3方面详细介绍了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类型仪器与方法的优缺点,指出目前一些被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并对今后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了GPS辅助下的野外调查、野外实地填固进行数据采集和室内GIS(ArcInfo7.0)辅助下的数据储存、分析方法,以西庄河山地流域过去发生的滑坡事件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该山地流域内滑坡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近期滑坡发生的可能趋势。最后,指出GPS和GIS技术在流域滑坡灾害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收集地理数据既费时又费钱。为了把这些使人困惑的情况缩小到较小规模,起初可以使用遥感图象。例如遥感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和监测海岸的和生物物理的过程。在这项研究中,这些技术作为确定植被覆盖海岸沙丘凹地的空间型式的第一步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地质填图工作数据采集与制图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内地勘行业地质调查工作的普遍趋势。本文介绍了数字填图软件和设备选择要点和图幅参数设置要点,并重点说明了将1∶5万野外手图转换为1∶2.5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包络线消除法及其在野外光谱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云南省鹤庆县北衙金矿区野外地物(岩石和植被)的高光谱数据,利用VC++实现 包络线消除算法,运用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处理包络线消除前后数据. 对比认为包络线消除法归一化后的光谱曲线能突出其吸收特征,减弱一些野外因素的 影响,可更好地进行分类,并得到该地区用于野外识别岩石的波段范围.  相似文献   

13.
亚声频电磁测量技术是一种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目前在澳洲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地质找矿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亚声频电磁测量系统做为该技术的硬件部分,担负数据采集与处理任务,在技术体系中处于支撑地位。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技术指标、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以供我国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技术平台,将ASTER遥感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相结合,采用决策分类方法对抚仙湖帽天山小流域磷矿开采区植被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S的多源数据融合对小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信息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通过野外随机抽样证实,帽天山小流域磷矿开采区植被类型遥感解译准确率92%。  相似文献   

15.
以长春市城乡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分析长春市黑臭水体的水质参数和光学特性;在黑臭水体与非黑臭水体光学特性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体纯度与透明度相结合的黑臭水体遥感识别方法,利用2020年7~10月的“吉林一号”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识别长春市的黑臭水体;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对长春市黑臭水体识别结果的精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黑臭水体的色素颗粒物、非色素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系数的平均值都大于非黑臭水体;与仅根据水体纯度的黑臭水体识别结果相比,采用水体纯度与透明度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的黑臭水体的精度更高;当采用水体纯度与透明度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吉林一号”卫星影像中的长春市黑臭水体时,对农村黑臭水体的识别精度低于对城区黑臭水体的识别精度,这可能与农村黑臭水体的来源更复杂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设计目的明确,技术措施得当,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后期的资料处理解释,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地质任务,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查明了勘探区内的主要构造、主要煤层的埋深及走向,控制了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全区共解释断层38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界定生态技术概念和生态技术识别需求的基础上,梳理了现有的技术识别的方法。目前应用于技术辨识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技术路线图、层次分析法、专利计量法和文本挖掘法。其中"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把生态技术纳入到社会经济系统中进行系统化的识别,主要是构建生态技术识别的指标体系模型,分别从技术特性、技术水平和性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视角进行识别;专利计量法从客观角度出发,依据生态技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其进行识别。本文认为"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利计量法这两种方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技术识别的优点,应该成为开展生态技术识别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水库淤积问题是干旱、半干旱沙区水库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物源定量判别法是识别水库泥沙来源的新兴手段,而筛选某一区域泥沙来源的最优判别方法是精准识别物源区的重要前提.选取党河水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对比分析了多组复合指纹法、最优复合指纹法和距离法在党河水库泥沙来源判别过程中的适用性.结...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变化引起的异常地质活动或不利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详查,实现早期防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地质灾害详查野外调查方法及识别经验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业界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依据研究区80余口钻孔岩心成果,结合测井资料,并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和野外调查等手段,运用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煤炭地质学等理论。对该区龙潭组沉积古地理特征及聚煤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龙潭组识别出三角洲、泻湖-潮坪2种沉积相类型、7种沉积亚相和17种沉积微相;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将研究区龙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时期沉积环境主要由泻湖—潮坪转换为碳酸盐台地局限潮下,其后发生海退,发育潮控三角洲平原亚相,煤层主要形成于潮坪和分流间洼地演变而来的泥炭沼泽沉积环境;SQ2时期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控三角洲相、障壁砂坝—潮坪—泻湖相,该期三角洲范围扩大,成为沉积主体,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海侵转折期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角洲—潮坪、障壁砂坝—泻湖—潮坪成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