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桑属花粉在南海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桑属(Sonneratia)植物是热带滨海特有的盐滩植物,是气候和环境的指示植物,其花粉可作为滨海相沉积的重要标志。此属花粉在南海南部晚第四纪地层中分布较广,在南海中部的深海盆地,由于海流的影响,也有少量的断续分布,而处于南海北部的香港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地层中,曾大量出现过。分析海桑属花粉在晚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对深入研究南海海区的物质来源、古环境和古气候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架区属于堆积型浅海,其高速率沉积中的孢粉化石是地层划分,重建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重要指标。我国陆架海区孢粉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东部海区(渤海、黄海及东海陆架)第四纪孢粉研究的成果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而南海陆架海区与深海孢粉学研究自20个世纪90年代同步发展,已取得较显著成果。现代孢粉的来源及传播过程研究是正确解译地层孢粉的前提,我国陆架区主要通过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变化探讨孢粉分布规律及传输路径,研究范围多集中在海区近岸或河口区,因此,覆盖更广陆架区的多角度(表层水体及空气孢粉)探讨孢粉物源及典型孢粉—藻类环境意义的工作亟待加强。同时,陆架区第四纪孢粉记录相对较少,多数研究集中于晚更新世或全新世阶段,且利用低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划分地层并定性恢复孢粉陆源区植被—气候及陆架海环境变化,深入认识我国陆架区的环境过程需要重视较长时间尺度或高分辨率的孢粉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工作的日益进展,第三系孢粉化石资料也随之日渐丰富.笔者经过系统整理建立了广东第三纪十一个孢粉优势组合带,并通过对这些孢粉组合带的研究,与我国东部各盆地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纪的古植物群进行对比.“孢粉优势组合”这一术语系沿用地植物学对现代植物群落中优势科,属进行统计的方法移用于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按百分比的最高含量作孢粉优势组合统计,并根据组合特征,用于鉴定地质时代.笔者认为从已知时代的地层中采用“孢粉优势组合”这一方法,不仅在鉴定时代、划分地层、进行区域对比;而且在反映古植物地理区内不同时代的古植物群面貌,回溯过去古植物群的演化历史等,均具有相似于“标准化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海深海柱状样沉积孢粉藻类组合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海149站和323站深海柱状剖面进行了孢粉与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149站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Pinus-Quercus(常绿)-Umbellferae-Gramineae-Pteris孢粉带(407~270cm);2带:Dacrydium-Quercus-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270~105cm);3带:Pinus-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Pteridium孢粉带(105~30cm);4带:Gleditsia-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0~0cm)。323站也划分了4个孢粉带,与149站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7.5万年以来4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149站和323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论,为南海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洋沉积硅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外近40 a海洋沉积硅藻表层组合及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古地理环境重建、海平面升降和岸线变迁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硅藻休眠孢子化石的分类学、地层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中国海洋沉积硅藻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基本查明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大海区表层硅藻属种组成及表层硅藻组合面貌;利用硅藻组合进行了地层划分与对比、古海洋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并将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到硅藻分析中,使中国海洋沉积硅藻研究逐渐由定性或半定量向定量研究发展.但在利用硅藻进行古环境定量重建等方面,与国外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应加强建立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表层沉积生物硅的溶解、硅藻休眠孢子化石的分类学和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开发  蒋辉  冯文科 《海洋学报》1985,7(5):590-597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以热带、亚热带远洋性种类为主,伴有少量近岸种和北方种,依据柱状剖面硅藻种类百分含量的变化,自上而下划分出六个硅藻带,奇数带基本上为热带-南亚热带硅藻植物群,而偶数带则为亚热带硅藻植物群,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及古地理条件变化,其中Ⅰ带相当于全新世,其余各带均属更新世.  相似文献   

7.
对南海北部B106站柱状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与藻类研究,部分样品作了AMS14C年代测定。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B106站从下至上划分了3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294~194 cm)以Pinus-Quercus(常绿)-Gramineae-Polypodiaceae-Pterdium-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2带(194~94cm)以Pinus-Quercus(常绿)-Polypodiaceae-Pteridium-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3带(94~4 cm)以Pinus-Polypodiaceae-Pteridium-Quercus(常绿)-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并相应恢复了南海北部11 000 aBP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AMS14C测年资料,对B106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沦,为南海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南海深海柱状沉积物中孢粉和藻类研究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南海东南部323站深海柱状剖面高分辨率孢粉和藻类进行了研究,将323站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Polypodiaceae-Piaceae-Pinus-Quercus(常绿)-Dacrydium-Gramineae;2带:Dicranopteris-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Cyathea;3带:Polyodiaceae-Pinus-Cyperaceae-Quercus(常绿)-Lycopodium;4带:Dicranopteris-Pteridinium-Pinus-Cyathea-Polypodiaceae。并相应恢复了南海75000a以来4个植被、气候演替阶段,依次为: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323站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论,为南海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南海北部C4站柱状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藻类研究,部分样品作了AMS14C年代测定.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C4站从下至上划分了3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258-194cm)为以Pinus-Quercus(常绿)-Polypodiaceae-Pteridium-Pteris-Dicranopteris-Adiantum为主的孢粉带; 2 带(194-94cm)为以Pinus-Quercus(常绿)-Pteridium-Polypodiaceae-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的孢粉带; 3带(94-4cm)为以Pinus-Pteridium-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的孢粉带.并相应恢复了南海北部9 800a BP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AMS14C测年资料,对C4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论,为南海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海东部 149 站深海柱状剖面的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该孔沉积层从下至上划分为 4 个孢粉组合带.1 带:Pinus-Quercus(常绿)-Umbellferae-Gramineae-Pteris 孢粉带(407~270cm);2 带:Dacrydium-Quercus-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 孢粉带(270~105 cm);3 带:Pinus-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Pteridium 孢粉带(105~30 cm);4 带:Gleditsia-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 孢粉带(30~0 cm).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 7.5 万 a 以来 4 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 149 站柱状地层时代作了划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庆丰剖面的孢粉分析,得出了孢粉组合,恢复了建湖地区自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探讨了地层时代和晚第四纪环境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庆丰剖面的孢粉分析,得出了孢粉组合,恢复了建湖地区自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探讨了地层时代和晚第四纪环境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69个钻孔样品的孢粉及9个硅藻分析,讨论了滇西腾冲盆地晚更新世植被、气候及环境的变迁。在研究区可划分出四个孢粉优势带和三个硅藻优势带,此盆地晚更新世古环境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不仅与新构造运动有关,而古气候对古植被和古环境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超  蓝东兆  方琦 《台湾海峡》2002,21(3):351-359
本文对东海陆架DG9617岩芯沉积硅藻进行了研究,共分析鉴定出97种和变种,有近10种硅藻在岩芯中连续分布,且有较高的含量,而其余种类含量极低,仅零星检出。根据该岩芯中产出硅藻种类、含量及硅藻丰度变化特征自下而上共划分出3个硅藻组合带及5个亚带。结合孢粉资料,对产出3个不同硅藻带岩芯的地层年代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该岩芯所代表的地层年代为中-晚全新世,硅藻I组合带大致为大西洋期的沉积,硅藻Ⅱ组合带应为亚北方期的产物,而硅藻Ⅲ组合带与亚大西洋期对应。文中并对不同硅藻组合带产出时的古海洋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南海北部C4站柱状沉积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藻类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测定了部分样品的AMS14C年代,划分了该站柱状沉积物地层时代,相应恢复了南海北部9 800 a B P以来植被、气候、环境的3个演替阶段.南海北部C4站从下至上可划分成3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258~194 cm):以Pinus-Quercus(常绿)-Polypodiaceae-Pterdium-Pteris-Dicranopteris-Adiantum为主孢粉带;2带(194~94 cm):以Pinus-Quercus(常绿)-Pteridium-Polypodiaceae-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3带(94~4 cm):以Pinus-Pteridium-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与3个孢粉带相对应的古植被阶段依次为:伴有针叶树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与周边地区的植被演替相一致.由此可见,研究区经历了全新世早期气候转暖,中期气候炎热、干湿季明显、海平面上升以及晚期气候暖热、湿润3个古环境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南海62个站位表层沉积硅藻的分析,查明研究海区硅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共鉴定到硅藻56属的235个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热性外洋种为优势,伴有一定量的近岸广布种。总体上,南海硅藻丰度变化呈现从陆架向陆坡至海盆递增的趋势。根据表层沉积硅藻中具有指示意义的硅藻种的分布和生态变化,划分6个硅藻组合带,各组合分别反映不同的海洋环境,其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为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与南海相邻海区硅藻种类比较结果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沉积硅藻种类组成与临近的菲律宾海域相似程度最大,其次是中国东海海域、太平洋东北部海域。  相似文献   

17.
张志忠  邹亮  杨振京  韩月  翟滨 《海洋通报》2015,34(5):499-507
利用在东海北部海域获取的全取芯钻孔DZS1孔202.1 m深沉积物岩芯进行孢粉分析鉴定,通过对松散地层的孢粉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了7个孢粉组合带、8个气候期,由孢粉组合带反映出的该区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冷干-温凉湿润-温暖略干-温暖湿润-温凉偏干-温和略干-寒冷干燥-转暖、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与区域性的气候变化特征比较符合。借助AMS14C、光释光测年和古地磁测试结果,分析了东海北部海域早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特征,进一步丰富了该海区第四纪孢粉学资料,为该海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海外沙Xi湖CK10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个硅藻组合带,5个孢粉组合带和5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认为该Xi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海69站深海柱状剖面的孢粉成分的变化将该孔沉积层从下至上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1带:Quercus(常绿)-Pinus-Cyathea-Artemisia孢粉带(552.5~470 cm);2带:Pinus-Podocarpus-Quercus-Polypodiaceae孢粉带(470~350 cm);3带:Quercus(常绿)-Castanopsis-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50~250 cm);4带:Pinus-Podocarpus-Artemisia-Polypodiaceae孢粉带(250~140 cm);5带:Podocarpus-Cyathea-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140~0 cm)。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64 ka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热带季雨林、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对69站柱状地层时代作了划分,孢粉1带相当于氧同位素3期,时代为Q33-2;孢粉2~4带相当于氧同位素2期,时代为Q33-3;孢粉5带为氧同位素1期,时代为Q4。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闽江口琅岐岛钻孔的孢粉,有孔虫及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第四纪地层中有五个孢粉组合带,五个硅藻组合带与一个微体化石层。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认为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可以划分为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早期、中期、晚期)。气候演化依次为:冷干→温暖略干→温暖湿润→炎热潮湿→温暖略干。沉积相发展顺序为:冲积相、冲洪积相→河流相、湖沼相→湖沼相、河口相→海湾相→河口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