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塔中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一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的层序地层框架模式郭建华等/地质学报,l996(4)·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识别碳酸盐岩相吴新根葛家理/石油学报,1996(4)·华北南部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海平面变化李增学魏久传等/岩相古地理,1996(5)·一个露头层序地层划分模型—以桂中北泥盆纪盆地为例王剑赵玉光等/岩相古地理,19%(6)·淹没不整合型碳酸盐三级旋回层序—兼论碳酸盐台地的“凝缩作用”梅冥相/岩相古地理,1996(6)·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与层序特征蒲仁海车自成等/地质论评,1996(6)·陕西秦岭海槽…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四纪地层和更新统、上新统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中国第四纪地层和更新统、上新统界线的划分,过去已作过不少研究。杨钟健(1948)把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洞穴、砾石、河湖和土状四个堆积类型进行对比,李四光(1947)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划分,黄汲清(1944)对中国西部第四纪冰期的划分,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对更新统、上新统界线的划分大都采用18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依据和原则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发展,人们对盆地的构造格局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但没有一种方案获得广泛的认可,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有说服力的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依据和原则。本文根据前人有关构造单元划分惯例、构造单划分规范,结合塔里木盆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依据和原则。划分标准包括命名标准和填色、标注和界线标准,规定一级构造单元名称为隆起和坳陷;二级构造单元名称为凸起、凹陷、斜坡、冲断带和低凸起。划分依据包括界线依据和定名依据,界线依据为深大断裂、-6500m等深线、地层的尖灭线、深大断裂走向趋势线、构造体系包络线和坡折带转折端;定名依据为深大断裂上、下盘、勘探目的层和烃源岩层、构造演化、基底和构造体系,其重要程度在台盆区和前陆区有所不同。根据油气勘探实际和盆地构造演化,提出了七项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相似文献   

5.
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带的侏罗-白垩纪界线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宙所有系级界线中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西藏南部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白垩纪地层,本次工作在喜马拉雅地层区的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开展了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研究。江孜地区的界线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浪卡子地区的甲不拉组之下发育一套含大量火山岩层的火山-沉积地层,被称为桑秀组。该地层分区的地层系统由下至上为:维美组浅灰色厚层状粗-细粒石英砂岩;桑秀组黑色页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以及甲不拉组黑色页岩、硅质泥页岩夹砂岩和砂质灰岩。维美组中含化石稀少,仅在江孜地区发现零星菊石Haplophylloceras、Himalayites等。桑秀组下部页岩和粉砂岩中找到少量菊石化石,属于Spiticeras、Berriasella、Haplophylloceras的一些种,和富集成层的双壳类Inoceramus everesti等。江孜甲不拉组下部化石丰富,划分为Spiticeras-Berriasella下组合和Himalayaites-Haplophylloceras上组合。本研究区的生物地层可与聂拉木地区的菊石化石组合对比。通过生物地层学对比,江孜-浪卡子地区的维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和浪卡子地区的桑秀组均属于下白垩统。桑秀组下部的页岩段与江孜甲不拉组的最下部地层相当,上部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33 Ma。据此,桑秀组的时代为Berriasian至Hauterivian期,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位于该组之底,以Virgatosphinctes、Aulocosphinctes的消失和Spiticeras的出现为标志。侏罗纪末期西藏特提斯海区普遍形成大规模海退,表现为维美组和门卡墩组顶部砂岩的同期沉积。  相似文献   

6.
关于前寒武纪地层,目前在文献中广泛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前寒武纪的划分原则,地层表和年代表的关系,地层界线划分的方法和特征。B.B.明涅尔(1960,1962,1970)提出研究前寒武纪地层的特別要注意研究地层表及其建立方法,地层界线的特性,地壳发展阶段和生物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对新疆洛浦县阿其克和巴楚县小海子剖面牙形石动物群研究,详细探讨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和克孜里奇曼组、南闸组和康克林组上部地层的归属问题;指出从牙形石的发展和演化看,上述地层应属于下二叠统。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生物和应用的角度,对国际盛行的多重地层划分“界线层型”提出质疑。认为“界线层型”划分的人为性很大,不利于在生产、科研中推广使用。主张采用以自然界线来统一划分地层的观点。根据近年来对事件地层学的研究成果,论证了以地质事件为基础的自然地层界线的理论性和普遍性以及在构造地质和层控矿床等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呼吁地质界积极开展事件地层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岩性地层、气候地层(CaCO3含量、古温度和Rb/Sr比值等)、年代地层、沉积化学地层和生物组合地层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规范以及建组要求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划分为3个组:独流镇组( Qh3 dl)、大黄洼组(Qh2dh)和西翟庄组(Qh1xz).其地层埋深界线及测年界线分别为:晚全新世独流镇组(Qh3dl)与...  相似文献   

10.
地层表的建立是以天体范围内的等时间边界线为依据,对于前寒武纪的这种等时界线的确定,可靠的是用同位素测定大的构造-岩浆旋回和相当于主要年代划分的级别—及(见表)的大旋回的界线,更详细的进一步划分,则需要随着研究程度而改变测定年代界线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