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立明 《地球》2011,(4):59-68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繁衍的自然环境。但是,地球在赐予我们宁静祥和的同时,也附加了灾难的阴影。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未停止过对人类的侵袭。尤其是近年来,地球似乎变得更加“狂躁”,许多灾难场景通过电视直播画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人开始恐慌。  相似文献   

2.
朱西岭  周琦 《地球》2009,(1):31-31
地球上的自然生存环境有时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人类对地球的不合理使用与过度开发,使这个危险因素进一步加大。利用地质手段预测、预防、评估自然灾害是人类减轻自然灾害所必须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3.
尹超 《地球》2020,(5):73-75
<正>毫无疑问,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在给人类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同时,也让人们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和探索也成为人类文化和科技发展史的一部分。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有一些就是源于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当我们对这些成语进行仔细解析时,你会发现很多成语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自然现象真实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高峰 《地球》2011,(8):96-99
在人类所了解的宇宙范围内,地球是唯一具有美丽的蓝色外表的星球。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地球裹着厚厚的大气层。众所周知,人类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就只有死亡。地球大气是生命的源泉,然而大气在养育生命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这种危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5.
张宏仁 《地球》2009,(1):10-12
人类在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后,再一次反省与自己的终极家园——地球的关系。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共同发起了国际地球年的纪念活动时,其初衷十分明朗:就是要向地球人宣传地学,提高地球科学在全球的认知度。那么,我们从前的、原有的认知度不够吗?这是地球年形成的又一个共识:尽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科学关系越来越密切,地球科学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比如水的缺乏、气候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远在1687年,牛顿已说到地球自转轴的运动,欧拉在1790年指出:由于地球转动的主要动力矩的方向,并不和地球惯性椭球的短轴方向相重合,将使地球的自转轴发生沿着一个圆锥面的摆动.假定地球为一个刚体时,可以从地球惯性椭球的扁率(或称力学椭率,或动力学扁率)算出地球自转轴运动的周期.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地球整个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过程,如大陆形成和运动、山脉和盆地形成、火山活动和地震过程等。已经证实,这些过程形成和发展中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起非常大的作用。地球旋转状态变化决定了地球椭球的扁率,当地球形状收缩变化时,发生子午线弧和纬线弧长度变化共轭,引起地壳层内特殊的切向应力椭圆,而纬线半径和矢径的共轭变化就是造陆运动。构造圈由稳定的和活动的不均匀层组成。现代地球动力学中地球内部能量源作用相当大,运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源引起的,主要导致地球膨胀。宇宙因素引起的“快速”运动叠加到这种“缓慢”运…  相似文献   

8.
1988年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加尔金编著的地震科普读物——《宇宙地震学》。该书是地球和宇宙系列丛书之一。书中讲述了人类探索月球、火星、金星等宇宙空间的令人感兴趣的事件,讲述了其内部构造及行星的活动性,展示了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及宇宙地震学的发展前景。全书分9个章节:地震雷达;在月震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灾害》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先生和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史培军先生针对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而编著的一部高级科普之精品,也是新世纪我国高等学校的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至2013年8月已是第3版第6次印刷(彩色铜版  相似文献   

10.
天体运动与地震关系的若干统计事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震活动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地球物理现象,它与地球整体状态的变动有密切联系。地球的状态及其运动则与太阳系等宇宙背景的变化有一定联系。因而在特定条件下,天文因子对地震活动是否有某种触发或调制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我们研究得到,地震活动与天文因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地球自转及其和地球物理现象的联系::Ⅱ.地极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自转运动包括岁差和章动,极移和日长的变化,极移指自转轴相对地壳的运动。其主要激发原因是地球上物质分布的变化。因而,对极移的观测和研究必然为全球性的地球物理现象提供着信息。  相似文献   

12.
高建华 《地球》2011,(3):46-47
2010年的地球不平静。地震、火山喷发、旱灾、洪水、暴雪各种自然灾害,从年初一直持续到年尾。地球仿佛是一个得了重感冒的病人,一直不停地咳嗽,忽冷忽热。地球不舒服,人类就跟着遭殃。据报道,2010年近26万人因各种灾害失去生命,比过去40年来所有恐怖攻击罹难者总和还多  相似文献   

13.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筑波宇宙中心开发部的副主任部员西本博信提出了用人造卫星预报地震的构想。在地球内部,当构成地震成因的地壳应力积累时,地球本身便成了一种谐振器,释放出电磁波和重力波。通过宇宙捕捉这种变化,并用于地震预报就是这一构想的目的。共振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当电路中蓄积电而电能达到一定程度时,特定频率的电子运动就会增强并产生振动。西本认为,在由太平洋板块与日本列岛冲撞以及应力积累结果而引起的地震中,也会产  相似文献   

14.
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季节性和年变化的成因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成因尚无定论,它们或归因于太阳活动、日月引潮力、地壳反弹、大气圈波动或行星摄动的影响等.直至目前,地球自转变化的规律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研究发现:根据行星会合指数(K)标定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K)的FFT检测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周期与前人研究的地球自转日长(LOD)变化周期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太阳轨道运动在受到行星系统力矩作用的同时,致使近日行星轨道运动受到太阳引力作用的波动影响而产生扰动.受太阳巨大引力作用的牵制,导致地球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轨道角动量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地球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之和守恒,进而推断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响应,这在思想方法上是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15.
向读者推荐论文:“地球形成理论研究进展”地球是宇宙岛、人类居住的地方。地球是怎样形成的,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更是天文学、地质学长期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自康德、拉普拉斯己来,已有许多科学家为此作出贡献。浙江大学薛善夫先生长期从事这一课题探索,已卓有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空间大地测量精度的提高与需求的发展,地心运动的研究与监测日益重要,它是精确实现地球质心参考框架的关键之一.本文详解了地心运动的原因(地球系统中的质量迁移)及对空间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的影响,总结了常用的四种地心运动监测方法(网移动法,运动学法,动力学法和一阶形变法)及部分成果和应用,讨论了各方法和SLR,DIRIS,GPS和VLBI四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地心运动监测中的特点,并给出了一些削减误差的建议.为满足地球动态环境研究的需要,地心运动监测的精度与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依赖于观测精度的提高,地球物理模型的完善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三十多年来"全球变化"的研究,是20世纪科学界的亮点之一,也把地球科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掀起了学术高潮,将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拓展到整个地球系统的科学研究。"全球变化"提出的科学问题要求向时空伸展,促使学术界将地球表层看作整体,从宇宙大爆发追踪到人类智能的产生,诞生了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匡自革 《地球》2012,(4):166-167
在太空中,星球与星球之间,相互存在有引力,就一定会发生星球与星球快速相撞的现象。太空中的所有星球都会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没有地球、太阳、月球和其他星球存在。用"万有引力"观点来解释宇宙太空浮旋星球的现象,与世界上存在有神,有鬼没有什么区别。地球旋转,在大气层形成向心力区域,这是不可否定的物理现象。同时也会带动周围气体层运动。因此人们很难感受到地球在旋转,更难感受到有向心力存在。地球和其他星球浮旋太空,不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宇宙太空没有向心力的原因,也是还没有被早期科学家和现代科学家发现,更谈不上认可的太空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及其与地球物理现象关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作为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的地球自转变化表征着地球的整体运动状态和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其变化形式非常复杂.研究表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与众多地球物理现象有密切联系,与地震活动、EN-SO事件等重大自然灾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及其与地球物理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就受到天文学家、地球科学家和从事灾害研究领域专家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认为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对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内陆地震》2005,19(4):353-358
地球内部物质构造转换过程虽然取决于内(地球成因)能,但受宇宙(宇宙成因)力的配置和调节。同时,每一不均匀层对宇宙力分量有独特灵敏性。宇宙对地球作用主要以重力和电磁场时空变化来实现。电磁场变化能量源主要与太阳过程有关,月球和太阳对地球起最大重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