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罗畏  邹峥嵘 《测绘科学》2012,(4):32-34,60
本文阐述了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判断空间关联显著性的相关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并将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领域,探索区域环境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挖掘环境质量数据中的空间关联关系。结合惠州市2008年空气现状调查中的硫酸盐化速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数据在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聚集模式;在局部层面存在三个统计显著性较高的聚集区。由此可知,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能有效地挖掘环境质量数据中的潜在关联关系,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十分重要的统计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Geoda 095i区域经济增长率的空间统计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间统计分析的核心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本文利用空间分析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河南省各辖市2006年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发现该时期内河南省各辖市GDP增长率水平的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随机性,而是表现出空间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基于对Moran散点图的分析和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得出空间统计分析对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以及政策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测绘》2017,(3)
本文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对天津市GDP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首先,给出了空间权重矩阵的计算方式以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和局部自相关指标;然后,对天津市GDP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生成Moran散点图,并采取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GDP局部自相关分析,生成LISA聚集图;最后,分别对GDP与人口、面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天津市各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以及各区县地域面积等因素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首先以深圳市福田区部分普通住宅的房地产价格为数据基础,利用空间分布分析中的最近邻距离分析法确定了各住宅的空间分布情况,即呈簇状分布状态;然后,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方法,选用Moran,指数对研究区域的房价自相关关系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从而得到深圳市景田区部分住宅房地产价格的空间自相关性情况;最后,利用ArcGIS中的地统计分析工具对整个区域的房地产价格进行了拟合,得到研究区域房价的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振 《测绘科学》2010,35(6):178-179,191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利用2007年河南省各市城镇化数据,分析了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全局Moran’sI指数为0.299,达到显著正相关,呈现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现象;其次,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亦十分显著。总体上,城镇化水平分布呈正关联的地市数量明显高于呈负关联的数量。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快速全面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贺振  贺俊平 《测绘科学》2014,(5):109-111,145
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利用1990年和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分析了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发展过程。结果表明:1990年和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局相关指数分别为0.352和0.543,呈现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现象。通过局部自相关指数计算发现,相比1990年,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盲点区"范围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  董春 《测绘科学》2011,36(4):118-120
本文介绍了空间自相关的理论方法,利用澜沧江流域(云南段)人口分布数据计算了MoranI和Local Moran I.详细论述了自相关分析的技术路线,对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把GIS技术的空间拓扑关系及可视化制图功能等很好地融合于地理现象的空间模式中,分析了研究区域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反映了该区域人口地理分布的...  相似文献   

8.
招远市农村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统计分析的核心是识别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将空间统计与GIS结合,以人均纯收入为指标把农村经济的分布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初步探讨了村域经济空间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招远市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模式,存在6个热点和4个冷点,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和GIS的结合,能够更深入的探索、分析农村社会经济的空阎模式和空间关联,为进一步研究社会经济空间统计的尺度问题、基于空间统计的抽样和深入理解空间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布局水平指标体系的空间均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只是通过单一的指标来对教育资源的均衡性进行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的现状,为了从机会均等的视角反映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布局的空间均衡性,该文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并从学校覆盖状况和入学便利程度两个角度建立了中小学布局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因子计算、均方差决策进行建模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小学布局水平指数,并以东营区为例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区下辖的街道中小学布局水平基本上达到均衡,而乡镇的中小学布局很不均衡,城乡间差异明显。中小学布局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科学地评价中小学的空间均衡性,还可以为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基础教育均等化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扬子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建成区扩张和城镇空间联系两个角度进行指标分析,综合测度了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城市群城镇发展水平,并利用探索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监测周期内,城市群各市的扩张均处于全省前列,"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扬子江城市群建成区扩张迅速、效应明显,3期城市群建成区空间重心都集中在扬子江以南的常州市境内,表明扬子江以南的城镇发展规模优于江北;②从城镇空间联系来看,宁镇杨、苏锡常、苏通等城市组群的联系相对明显,构成了整个扬子江城市群的基本联络骨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联系紧密,构成了联系网络。  相似文献   

11.
聂芹 《测绘科学》2011,36(2):216-217,223
借助MapInfo7.0平台及其二次开发语言MapBasic对山东省108个县市的人口分布及其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间,山东省各县市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分别由0.0178和0.1306增长到0.0198和0.1454,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的密度差在不断增大;人口密度分布呈现显著...  相似文献   

12.
运用BP网络对山东省17地市未来人口总量进行预测,在预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未来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0年山东省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模式总体呈现"西南-东北"模式,存在着空间集聚现象;2006-2010年17地市局部空间关联类型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8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高-高"集聚;北部5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低-低"集聚;淄博和青岛存在着两个"高-低"关联的孤立点。  相似文献   

13.
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单元,以2003—2017年人均GDP为基础数据,采用ArcGIS10.1和Geoda软件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通过计算和分析各市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和变异系数C.V,福建省各地市与其自身相邻近的地市之间存在着正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且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增大。GIS技术用于分析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性具有自身的优势,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方向和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2005年广东省87个县(市、区)级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8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各县级单元经济实力综合得分。对综合得分为变量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计算得出全局相关Moran's值和LISA值。结果显示:广东省的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86.21%的县市经济表现为空间正相关,但仍有少部分县市的经济发展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本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运用因子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口分布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模式,人口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主要集中在青岛市的中心城区;经济增长因素和地形条件是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形成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India are an urbanization hotspot with many upcoming towns and cities. Growth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owns and cities have been unnoticed and growing without appropriate urban planning. Utilizing the available medium 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and geospatial platforms, the growth dynamics of Kurukshetra city was analysed over a period of 24 years. The study employed a combination of change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spatial metrics (six each of class and landscape levels) analysis to delineate the growth track of the city and its environ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urban built up (dense 237%; open 1038%) is seen majorly at the cost of open area (70%) and tree clad (58%). Phases of city’s aggregation and diffusion are observed using class and landscape level spatial metrics. Understanding and monitoring of land use changes in and around city limits using integrated spatial tools provide better decision making capability.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曲建光  王帅 《测绘科学》2021,46(2):171-177
为了揭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1980、1990、2000、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重心模型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发展不平衡,4个时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增长的趋势;耕地非农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等级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的重心曲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特点;耕地非农化围绕中心地区进行,其空间扩散路径在图形上呈现出一个回旋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