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等单位,于1988年11月10日至16日在湖北省宜昌联合召开了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教学、科研、地质、地震等系统57个单位的9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142篇论文或摘要,有35名代表宣读了论文。  相似文献   

2.
黄理兴 《岩土力学》1989,10(1):87-88
<正>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岩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8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矿务局召开。来自全国水利水电、冶金矿山、煤炭石油、地震地质、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等系统的33个单位7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篇、交流论文42篇。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了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的建立、科技咨询开发服务部的活动计划与范围,并拟定了今后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于1990年10月13 17日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石油、地矿、科学院、地震、能源、冶金、有色金属、高等院校等部门的130多个单位,共607人。 会议共收到论文720余篇,其中441篇刊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0)》。 刘式达、肖佐、曾融生和杨文采教授应邀在大会上宣读了四篇综合报告。会议分16个专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年会于1991年10月8—1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科学院、高等院校、地矿、石油、地震、有色金属、铁道、冶金、能源、水利、省市有关科研、生产部门的113个单位,共343人。 会议共收到论文425篇,分10个专题进行报告,宣读论文279篇。会议出版了论文摘要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1》。  相似文献   

5.
陈雄 《地球化学》1984,(2):185-185
全国天文、地质、地震、气象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天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有关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七十多个单位的正式代表120人,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40多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汲清、李春昱、张文佑、翁文波、丁国瑜等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同志致开幕词,张文佑、翁文波等同志在会上作了报告。 这次别开生面的多学科综合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摘要160多篇,论文报告130篇,会上宣读了论  相似文献   

6.
1983年11月2日至4日,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滨海城市蒙波利埃举行了中法第三次喜马拉雅地质讨论会。会议主要交流了中法双方1982年在西藏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的成果。会上,中法双方科学家,共宣读了39篇论文。其中,地球物理13篇,地质26篇。 这次讨论会表明,地球物理,特别是人工地震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关于西藏南部的地壳厚度,利用人工地震资料,中法双方得到了基本相似的结果。在藏南地区为70Km,而在珠穆朗玛峰地区莫霍面  相似文献   

7.
消息报道     
《水文》1992,(5)
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8月17~21日在香港举行。本次会议由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中国地震学会等团体共同组织。水文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一部分,也是这次会议的重要研讨项目之一。大会收到73篇水文学论文,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  相似文献   

8.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二届岩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1月8—14日在湖北宜昌葛州坝水电工程学院召开,来自全国水利水电、冶金矿山、煤炭石油、地震地质、高等院校、科研国防等系统的30个单位5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5篇,会前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成集。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总结了  相似文献   

9.
会议报道     
2011年5月12-14日,"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与减灾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Induced Landslides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at the 3rd Anniversary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在成都怡东国际酒店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NSFC)和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中国小组联合倡导,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  相似文献   

10.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已建立的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在震后2 h内,快速预测了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同时,利用震后重点区域的无人机影像和国产高分六号影像,对地震诱发滑坡进行了智能识别和人工解译及现场调查复核,共解译滑坡3633处,总面积13.78 km2。研究发现本次泸定地震诱发滑坡,较2008年汶川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滑坡,规模相对较小。本次地震诱发滑坡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带和大渡河两侧,呈带状分布,在磨西镇、得妥镇及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等Ⅸ度烈度区相对集中。对控制滑坡空间分布的地形地貌、地质和地震3类因素9个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坡度35°~55°、高程1000~1800 m范围内;受断层控制强烈,主要分布在距断层1 km范围内;在花岗岩中最为发育。上述研究成果获得的地震诱发滑坡及受损道路和房屋分布情况,为震后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分析地震灾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水文和典型地区滑坡的基础上,采用Newmark斜坡累积位移模型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s8.1级地震诱发的滑坡危险性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快速评估,通过典型地区的滑坡遥感解译结果验证表明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初步反映了尼泊尔地震诱发滑坡危险性分布的基本特征。然后考虑降雨作用对震后滑坡危险性的影响,对地震叠加降雨诱发滑坡危险性分布进行了快速预测。研究结果对地震应急救灾中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贵州贞丰—关岭—镇宁交界3.4级地震诱发岩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1月17日17时37分,贵州省贞丰县、关岭县和镇宁县交界(东经105.75度,北纬25.59度)处,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地震诱发岩崩,导致6人死亡,9人受伤。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诱发岩崩的基本情况和震中区地质背景,分析研究了岩崩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袁金荣 《地学前缘》1996,3(1):10-10
孔隙流体压力在诱发地震过程中的作用袁金荣(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430071)诱发地震是由于人类的某些工程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震现象。水库蓄水、采矿、向地下高压注水、抽水和大型地下爆破等都可诱发地震。由于诱发地震伴随大型工程,所以对它们的研究具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汶川地震强震区北川县典型研究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航片、SPOT5卫星图像对北川县典型研究区进行了512地震之后和924降雨之后诱发的滑坡解译,解译结果显示:512地震诱发滑坡1999个,924强降雨诱发滑坡828个,924强降雨导致原有地震滑坡面积扩大的滑坡150个。研究表明:地震和强降雨都是诱发滑坡的动力成因,924强降雨诱发的滑坡面积是512地震诱发滑坡面积的1/4倍,强降雨诱发滑坡的数量增加了41.4%; 强降雨不仅诱发新的滑坡,而且促使原来地震滑坡复活,并扩大其面积,强降雨导致地震诱发的滑坡面积扩大了原面积的68.7%。同时,在遥感解译数据基础之上,开展地震诱发滑坡与降雨诱发滑坡规模对比和控制因子耦合分析及地震与降雨耦合灾害链模式研究,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地震灾区滑坡的产生、发展趋势、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等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汶川震区恢复重建中的减灾防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 该研讨会于1999年10月12—15日在成都召开,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持,四川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承办。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新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勘探事业部等23个单位的67名代表。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大会宣讲、交流的论文有27篇,内容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碳酸盐岩地区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成果;碳酸盐岩出露区(尤其是地表地形和构造断裂复杂区)  相似文献   

16.
青海玉树M_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玉树地震产生较连续的地表破裂和大量房屋破坏,并诱发了滑坡、崩塌和震裂山体。此外,地震诱发的砂土液化、水渠溃决等加剧了局部山体地质灾害。通过现场调查和地震前后玉树县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简要阐述了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特征,包括震后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加、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受活动断裂控制、低位滑坡为主、地质灾害链生效应显著等,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 第一届全国青年数学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12日至17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化工部钾盐地质大队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石油部、地矿部、化工部、核工业部、冶金部、煤炭部、有色金属总公司、国家地震总局、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青年数学地质工作者123人,他们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98个单位。会议收到论文及论文摘要共152篇,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多元统计分析、定量地层学、数据  相似文献   

18.
在某工程的区域稳定性研究和水库区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水库的区域地震地质条件。依据实际存在的诱发地震条件组合,对该水库诱发地震的环境进行了分区评价。重点研究了水库区地质背景、水库诱发地震的关键因素及水库诱发地震的潜在危险性预测等方面。研究表明水库在运行过程中有发生裂隙断块岩体型或裂隙喀斯特岩体型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诱发地震强度仅为微震或弱震,其基本烈度不会超过历史构造地震对区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朱航  何畅 《地球科学》2014,39(12):1776-1782
2006年4月以来, 四川长宁、兴文、珙县交界区域相继出现注水诱发地震活动, 至2013年4月30日共发生ML4.0以上地震16次, 最大为2013年4月25日ML5.2地震.通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研究长宁注水诱发地震序列ML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变化过程, 结果显示序列震源机制散乱; 利用CAP方法计算了序列中ML4.0以上1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结果同样表明其机制紊乱.分析认为: 钻孔加压注水引起附近岩体的孔隙压力增大及先存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减小, 这2种变化均导致库仑应力变化Δσf增大, 从而促进地震的发生.因此, 注水诱发地震活动期间, 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的应力强度无明显增强, 对破裂方向也无明显的约束作用, 故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发散.   相似文献   

20.
殷志强  赵无忌  褚宏亮  孙巍 《地质学报》2014,88(6):1145-1156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30.3°N,103.0°E)发生了Ms7.0级强烈地震,其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文章分析了"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典型案例,并与"5·12"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次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区断裂带活动性质、地貌特征、地形坡度、地震烈度等对崩塌滑坡的影响,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滚石)、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四类,与汶川地震诱发灾害相比数量少,规模小,主要以中小型浅表层滑坡崩塌为主,且主要集中在高陡边坡和高山峡谷区;②芦山地震区宝兴县冷木沟和校场沟泥石流和2010年甘肃舟曲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灾害具有极为相似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孕灾条件;③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机制主要有:拉裂-崩滑-碰撞-铲刮-碎屑流、拉裂-崩落、震动-降雨-崩塌(滑动)-泥石流、震动-抛掷(滚动)四种,震后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叠加的结果;④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因其震级、断裂带性质及破碎程度、地形地貌等差异诱发的地质灾害存在明显的异同点,灾害类型基本相同,而方量、数量、危害等方面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