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79—1982年间,我所于南海东北部水域进行综合考察时,在底栖生物拖网中,获得腔肠动物软珊瑚一新种——小型硬荑软珊瑚Stereonephthya pumilia sp.nov.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棘软珊瑚科Nephtheidae 小型硬荑软珊瑚(新种)Stereonephthya pumilia sp.nov.(图版Ⅰ:1—8) 模式标本 编号,AS-20,采集于南海(112°59′E,20°58′N)。水深52m。碎壳粉砂底质。  相似文献   

2.
1986年5-6月,在黑潮及其邻近海域(28°28′—36°31′N,126°29′—145°00′E)调查了~(137)Cs的活度分布。从采集34个站区表层水样的分析结果表明,~(137)Cs的活度范围为(0.55—7.6)×10~(-2)Bq/L,平均值为2.43×10~(-2)Bq/L,~(137)Cs的分布趋势是本州东南部海区~(137)Cs放射性水平略高于日本南部海区和东海东北部海区,海水中~(137)Cs的活度与盐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地震波的特点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地区是指112°—119°E,17°—22°N之间的南海北部海区(图1).从海底地貌上来讲.它包括了南海北部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等地貌单元的主体部分.在这些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地震波的特点也不相同.本文将根据1980年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联合调查南海时所获得的地震资料,来讨论这些不同地貌单元上的地震波特点以及它们的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及邻近海区底栖生物数量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10—11月和1978年9—10月,在东海陆架及邻近海区(26°00'—34°00'N,124°00'—129°00'E,水深39—1550m)进行底栖生物定量调查,全海区共布设定量采泥307站,获得底栖生物定量标本1200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较低,总生物量平均为11.5g/m2,栖息密度为30个/m2,生物量组成以棘皮动物占优势(5.4g/m2),依次为软体动物(2.6g/m2),多毛类(1.7g/m2),甲壳动物(0.5g/m2),生物量分布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以水深50—100m为最高,生物量以粉砂底质最高(14.3g/m2),中细砂和细砂底质较接近(10g/m2左右),软泥底质最低,仅4.0g/m2。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的浮游有孔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范围的或区域性的海洋调查和海洋沉积研究的迅速发展,目前对世界各大洋和各主要海区的浮游有孔虫都已或多或少的进行过调查研究,惟对南海的浮游有孔虫还了解得很不够。过去,仅有Challenger号(1872—1876)和Albatross号(1907—1910)的一些零星记录。前者曾在吕宋岛(Luzon I.)西岸(17°54′N,117°14′E)记录过7种(Brady,1884);后者在南海的调查站主要布设于菲律宾群岛西面海域,并有几个调查  相似文献   

6.
1978年12月18日至1979年7月21日“向阳红”09调查船在执行由联合国组织的首次全球大气考察过程中,同时进行了地质及其他多学科的考察工作。本次考察海区限于170°—173°20′E、4°—10°S(一区)和160。—165E、4°S—5°N(二区)两个海区(图1)。  相似文献   

7.
南海的平均T-S,S-Z,T-Z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国家海洋数据中心(NOAA,NODC)1966—1977年的历史水文资料,采用类似Emery和Dewar方法,计算南海每5°×5°经纬方格各标准层次的平均温度、盐度值及标准差,从而提供了各海区每隔0.5℃的温盐对应值和T-S,S-Z,T-Z曲线及标准偏差图。以便为今后进一步的调查,提供一个检验测量数据准确与否的基本依据。并通过对所划分的5个海区的T-S,T-Z,S-Z曲线的对比及标准偏差情况的分析,考察了各海区海水的物理特性,为进一步分析南海水体的运动、相互作用和变异提供了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1年3月份南海东北部航次调查温、盐资料,分析了2001年冬末春初南海东北部温、盐结构和环流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海东北部环流主要受一次海盆尺度气旋型冷环流支配,冷环流呈现双核结构,垂向尺度接近1000 m.吕宋海峡内侧断面的水交换在600 m以浅海水流入南海,在断面南部(20°N以南)中层和深层有流出,断面法向地转流向西净输运量为6.9×106m3/s;直接的黑潮入侵不超过120.5°E,但有部分的黑潮水沿陆坡达到台湾岛西南部海域,并更有一部分逸入东沙岛以西海域,与南海水混合变性.  相似文献   

9.
南海南部海洋上层的热振荡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1961-1973年南海南部(14°N以南,106°-120°E)海区0-400m的温度-深度资料、以2个月为时间步长、在2(经度)×2(纬度)的网格上进行统计,并计算了表层至100m垂直平均温度(TAV)。结果表明,TAV的年平均和季节分布是东南高、西北低,等温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TAV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区的TAV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存在着约2-4年的振荡周期,且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在埃尔尼诺年,本海区的TAV增加,且有沿海盆向赤道增大的趋势。这种异常状况也存在于100m以深水层。在ENSO事件期间等温线普遍下沉,下沉的深度随深度而减少,随纬度由西向东减少,下沉的幅度随ENSO事件、季节及海域而异。究其原因主要与埃尔尼诺年季风减弱和海洋中的涡旋活动变化有关。此外,强副高的影响也使海洋上层得热增多。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外表层沉积物中硅藻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我所在南海大陆架综合调查所采集的珠江口外表层沉积样品(112°—115°E,19°—23°N),共研究44个硅藻样(图1)。根据硅藻属种分布差异,可以了解当时的沉积环境,它的遗壳又极易被海流搬运,是研究海流的运动、古地理环境等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在本海区共鉴定45属164种,统计了其数量(每克干样的硅藻数),根据其参数大小及硅藻植物群在沉积物中的分布,探讨珠江口外海域不同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性质、温度和盐度对沉积硅藻属种及其含量分布的影响,不同组合在各海区中的分布特征,利用硅藻生态特点了解当时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1981年1—3月,我国派科学工作者参加“首次国际南极洋生物资源考察(FIBEX)”计划中南极普里兹湾(Prydz Bay)及其邻近海区的考察工作(与澳大利亚合作)。区域为南纬60°到南极大陆沿岸,东径60°到90°间的南印度洋海域。本文是对这次考察中由澳大利亚使用“内拉顿”号所采磷虾的初步研究报道,共五种,分录于两属。文中还记述了这五种磷虾的分布与生态特点。图7,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台湾东北部存在的一个冷涡及一个暖涡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模拟的海区为26—31°N,120—125°E区域,此区域不包括台湾岛在内。其结果,认为这两个涡主要是由于科氏力及海底地形的影响所至,与认为冷涡主要是由于绕流所生成的观点有所不同。同时还得到冷涡比暖涡更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南海是个准封闭的辽阔海域,它的尺度足以形成独立的水平环流和涡旋。徐锡祯等人(1980)利用最近50年约六千个站次的历史资料,研究了整个南海四季表层及深层的平均水平环流模式,指出东沙群岛东北方有一个反气旋性的暖涡,西南方有一个气旋性的冷涡。冷涡夏强冬弱;暖涡相反,冬强夏弱。1979—1982年,本所进行了南海东北部海区海洋学综合调查,郭忠信、仇德忠等(1984,1985)用实测资料计算表明,在东沙群岛东北方确实有一个反气旋性的暖涡,冬强夏弱,西南方有一个气旋性的冷涡,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西部近海底栖生物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1-1964年于台湾海峡西部近海进行了七航次调查,其范围为23°20'-25°54'N,117°11'-119°58'E,水深一般不超过50米,布设了定量采泥189站和定性拖网33站. 本次调查获得的底栖动物已鉴定到种的共392种.种类组成特点:以近岸浅水种占主导地位,而且热带亚热带种占绝对优势,显示了台湾海峡具有热带海区的特征.本海区底栖生物生物量总平均为38.0克/米2,平均密度为116个/米2,生物量组成以棘皮动物占优势,其次是软体动物. 群落的分布特点:(1)阳遂足-海地瓜群落属于近岸低盐性质,主要分布在平潭岛以北受闽江径流影响较大的水域,底质为软泥.(2)歪刺锚参-薄倍棘蛇尾-浅缝合骨螺群落则广泛分布于调查海区,群落种类繁多,结构较复杂.底质为软泥.(3)麦氏偏顶蛤-刘五店沙鸡子-阿曼吉娅虫群落以细砂底为主,局限于北部海区.(4)厦门文昌鱼-瑰斑竹蛏-中华岩鳃-多鳃欧努菲虫群落则以粗、中砂为主,仅分布于南部海区.(5)日本俏羽枝-布纹蚶群落分布在港湾的出口处或岛屿之间,流速较大,底质为砾石或石块.  相似文献   

15.
南海海面风速季节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EOSAT卫星高度计于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司所测的南海海面风速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海海面风速的统计特征以及海面风场的分布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区风速受各种天气系统(如季风、台风、副热带高压等)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春、夏、秋季平均风速较小,冬季较大,风场分布呈现出夏季南部大,北部小,其他季节为由南向北增强的分布趋势,并在10°N,110°E附近海区各季都有一较为稳定的高风速区,其范围大小和中心位置随季节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午5月至1984年5月,我所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24°30′N—26°00′N、121°00′E以西)进行了综合调查,对所取得的温、盐度及定点测流资料分析得出:6月至8月间,在调查海域西侧近岸海区存在着上升流现象,与上升流现象有关的近表层海水低温、高盐和高密(σ(?))出现在海坛岛附近海区。初步分析,调查海区西侧近岸海区上升流现象的成因,是来自海峡南部的海峡暖流水从海峡南部北上,经过调查海域时,由于受海底地形的影响,使近岸海区水文状况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邱云  胡建宇 《海洋通报》2005,24(4):8-16,72
利用1993年4月至2001年3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研究了热带大西洋(15°S-25°N,50°W-5°W)海面高度距平和表层环流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海面高度距平分布呈相反的结构,低纬度海区(0°-15°N之间的海区)海表风应力旋度所产生的Ekman抽吸而导致的海面升降是该海区海面高度距平季节性振荡的重要影响因素。热带大西洋表层流结构大部分海域季节变化不明显,部分流系具有明显季节振荡,东向的北赤道逆流夏季强度较大,冬、春季流速较小;非洲沿岸流冬季流向为东南向,其他季节流向为东北向。值得一提的是,几内亚海湾表层流秋、冬季为东向,而春、夏季为西向。通过卫星跟踪ARGOS漂流浮标观测结果进行的对比验证表明,上述遥感资料分析的表层地转流场与海上观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对北纬17°00′—24°00′,东经106°00′—118°00′的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进行了研究。共分析了143个样品,重矿物粒径为0.25—0.063mm,轻矿物为0.25—0.1mm。 一、轻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 本海区沉积物中轻矿物在0.25—0.063mm粒级中含量高,平均为99.35%,最高可达99.90%。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南海南沙群岛海区NS97-13柱样磁化率各向异性系统测试、统计计算和测年等分析,给出了沉积物的磁化率椭球几何形态,重建了研究海区的古水流方向、沉积物的沉积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压扁型椭球(E>1)的择优方向位于磁性线理-磁性叶理直线的上方,夹角β的范围为0°<β≤33.14°,拉长型椭球(E<1)的择优方向位于磁性线理-磁性叶理直线的下方,夹角α的范围为33.14°<α<56.86°,指示磁性颗粒沉降时受动力作用的大小及其受力方向不同;(2)由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磁性线理-各向异性度,磁性叶理-各向异性度)确定的沉积物有改造沉积、再沉积和稳定沉积三种形式,前两种形式掺杂在稳定沉积层中的不同部位,构成部分混合沉积;(3)最大磁化率和中间磁化率的轴向分布表征研究海区距今近62 ka以来古水流方向主要为南北和北东-南西向,总磁化率记录了Heinrich层中的冷事件H1—H6。  相似文献   

20.
调查海区的表层水可划分为四个变性水团,即南海北部沿岸水(NSCW)、南海太平洋表层水(SPSW)、泰国湾—巽他陆架一带表层水(SSSW)和南海中央表层水(CSSW).其中SPSW和SSSW属季节性水团,NSCW和CSSW终年存在。这些变性水团的消长变化与南海的季风密切相关.CSSW以南海中部为活动中心,在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作用下,分别向南海北部和南部移动.SPSW和SSSW仅分别在冬半年和夏半年出现于调查海区的北部和西南部.NSCW的消长变化不但受到广东沿海江河径流量的制约,而且在东北季风潮期间还受到东海沿岸水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