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0.5°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88年“7·30”浙东大暴雨过程,发现低空南、北两支东风扰动的合并及其与高空急流的相互作用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高空冷涡与华北高压共同强迫,形成了东南向的高空急流;急流具有明显的动量下传特征,加大了对流层中层的东风分量,构成深厚的东风波系统.“7·30”过程的对流有效位能主要是海上气团的平流输送.低压倒槽的切变辐合积聚了大气的水汽含量,形成深厚的高相当位温层.对流层高层存在冷平流,使得东风波西移过程中对流有效位能能够持续稳定.风暴相对螺旋度与东风波系统匹配较好,能够清楚反映南、北两支东风扰动的合并过程.风暴相对螺旋度移动速度略快于东风波系统和垂直涡度,能够提前预报东风波降水的落区.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高空和地面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云图、地面中尺度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广西东南部2018年5月10日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环境场、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及其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桂东南暴雨过程的高层辐散条件不明显,但中低层环流形势有利、具有高压后部"回流"降水的典型特...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0-2009年近十年的5月1日~8月31日micaps综合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方法,对桂东南持续性SL UT型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型暴雨天气的主要形势特点,并对其中一些典型个例具体分析,为今后更好地预报桂东南持续性暴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东风波对成都市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学民 《四川气象》1999,9(3):58-58
东风波是热带天气系统,当它西移时,四川盆地受影响的地区主要在30°N以南,30°N以北,若没有西风系统或高原系统配合,一般不受东风波系统的影响,本文讨论东风波对30°N以北成都市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8月3~4日和2009年9月29日~10月1日发生在浙闽沿海的两次东风波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者属于深厚对流层东风波过程,后者则为低层东风波过程.通过对这两次过程的对比分析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对两次过程动力条件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探讨了涡...  相似文献   

6.
一次东风波中尺度暴雨的Q矢量与MM5预测能力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峰  寿绍文 《干旱气象》2005,23(1):45-48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8月3~4日的浙南闽北的东风波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根据Q矢量散度分析讨论了这次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东风波诱生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同时,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5V2对该东风波诱生中尺度低涡进行模拟。结果表明:Q矢量散度大值中心强度和位置的演变较好反映了暴雨落区和中尺度低涡的诱生,其预示能力较MM5V2预报的准确率高,将中尺度模式和Q矢量计算结合起来可以提高风暴路径和雨区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对1980年9月至2003年9月共24a来影响广西的14次东风波天气过程,从其降雨强度、形成特征等作出了统计分析,并从中找出东风波影响广西的预报参考点。  相似文献   

8.
影响广西的东风波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江洁 《广西气象》2004,25(2):8-9,16
对1980年9月至2003年9月共24a来影响广西的14次东风波天气过程,从其降雨强度、形成特征等作出了统计分析,并从中找出东风波影响广西的预报参考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四川1960~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欧洲中心ERA Interim1.5°*1.5°再分析资料和ECWMF2.5°*2.5°模式预报场资料,分析四川盆地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归纳出四川盆地高温热浪天气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高温热浪天气有三个异常区;区域性高温热浪过程期间100hPa南压高压明显东进,我国至俄罗斯南部地区显著增高;500hPa有青藏高压型、副高型和带状高压型三种环流型。四川盆地高温热浪天气的预报模型为:1)500hPa四川盆地上空为青藏高压或副高或带状高压控制,位势高度达584位势什米以上,其中青藏高压和西太副高需达588位势什米;2)四川盆地上空850hPa上未来三天都为大于24℃的闭合等温线控制。  相似文献   

10.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2.5°×2.5°经纬网格)、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对广西2011年6月28-30日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跟踪ECWMF、日本、德国、北京降水等多种模式预报产品,得出结论:低涡、切变线、西南风急流的共同配合影响造成了本次降水过程.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流场结构提供了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