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福建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主要成果。总体上该区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Ⅰ类和Ⅱ类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98.44%,Ⅲ类和劣Ⅲ类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1.56%,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内,主要污染元素为Hg、Cd、Cu;质量好、适合海水养殖的第一类沉积物样品占92.36%,质量较差的第二类沉积物样品占6.84%;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样中大部分元素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状态,部分水样Mn、Fe超标。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有:①山地土壤pH值低,Ca、Mg缺乏;②岛屿、半岛及台地土地贫瘠;③河口平原土壤、海湾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高。较高的自然背景含量、强酸性的表生环境和工业污染的共同作用,造成部分农产品有害元素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蕾 《地质与勘探》2012,48(4):799-806
[摘 要] 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最大的工业城市,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本文利用近年来在本区开展的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依托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 调查提供的土壤元素指标的含量值、背景值及区域空间分布图等丰富的地球化学资料,重点对包头市生 态环境进行调查,对包头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土壤中镉、汞等重金属 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物质来源, 运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包头市土壤环境质量及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评 价。结果表明,除以冶炼为主的局部地段受到明显的人为污染外,其余地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评价结 果对包头市今后的环境规划和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开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通过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总体综合评价,系统完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47 954 km2(包括10 m水深以浅的近岸海域)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按照双层网格化方法系统采集了陆域土壤、近岸海域和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沉积物表层和深层样品,测试了71项元素和指标,建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壤、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基准值,全面查明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量计算了镉、铅、汞等主要异常元素经河流、成土过程等自然来源和大气干湿沉降、施肥、灌溉、使用农药等人为来源贡献量,阐明了其迁移转化途径及生态安全性。项目紧密结合本地区特点,在国内首次开展了三角洲形成演化过程地球化学研究、区域辐射环境质量评价、酸雨对土壤质量影响的模拟实验、土壤环境质量地方标准研究与制订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生态地球化学:从调查实践到应用理论的系统工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生态地球化学是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以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生态地球化学评估、生态地球化学预警和生态地球化学修复为主体的系统工程。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对长江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山西农田生态系统,北京城市生态系统,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文章从区域尺度上综述了土壤碳库,土壤元素基准值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等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面向未来,指出了生态地球化学发展趋势,提出生态地球化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山东威海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威海市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和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该区总体上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Ⅰ类和Ⅱ类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97.49%,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全区总面积的2.51%,主要分布在乳山市部分地区和荣成市崖西镇,超标元素主要为Cr、Ni、Cu、Cd;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状态,部分水样Cd、Fe、NO2-、总硬度等超标,已不适合饮用。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有:①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且表层土壤具有向强酸、强碱两极化发展的趋势,易引起重金属元素活化,危害人类健康;②沿海地带土地贫瘠,N、P、有机质等营养水平多属缺乏级;③乳山市和人口密集的乡镇地带表层土壤Hg、Cd、Pb、Zn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地质高背景、酸性表生环境和工业污染的共同作用,是造成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江苏土壤地球化学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启林  刘聪  金洋 《江苏地质》2011,35(3):225-235
土壤地球化学分区的实质就是依据不同地区土壤中元素含量等差异及其分布规律,划分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或相似的土壤分布范围。以江苏1:25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土壤样品元素含量等测试数据为基础,从全省土壤元素含量等分布不均匀的现状出发,根据土壤中的元素组合、特殊元素含量差异、酸碱度差异等,并结合各地第四纪地质作用特点等要素,将江苏土壤划分为3个地球化学区、24个地球化学亚区,指出了部分土壤地球化学亚区的特殊用途,为江苏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山东黄河流域下游土壤粒度和深度试验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流域下游野外获得的土壤粒度和深度纵剖面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黄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壤类型区、不同地貌单元的土壤粒级组成、元素在各粒级组中的分配特征和元素在土壤纵剖面中的含量、纵向变化规律,探讨了其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的意义。确定了能代表区域内土壤主要物质组成的粒级范围,提出了本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最佳样品筛分加工方案和表层、深层土壤样品采集的有效深度和层位。  相似文献   

8.
生态地球化学在调查的基础上,以元素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为主线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通过输入输出通量调查和重访监测掌握元素循环的发展规律,从而对元素、化合物和其他地球化学参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并提出开发或修复建议。近十年,该学科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拓展,不仅产生了大量技术标准、论文和专著等书面成果,还在污染控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特色农产品开发、土壤碳汇和抑制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需求的推动下在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土壤重金属高背景产生机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土壤有益元素开发和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不断产生分支研究方向。主要回顾和总结2011年以来,我国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和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认为在表生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表层土壤中Zn、Pb、Cu、Se、Cd、S、P、Hg、N、有机碳(OrgC)等元素或指标含量明显大于深层土壤;该区总体上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13%,主要分布在矿集区和城镇周边,超标元素为Cd、Cr、Ni、Hg。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水平,部分水样的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NO2-、F-含量超标,已不适合饮用。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是: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沿海地带土地贫瘠;局部表层土壤重金属明显富集,已对农作物安全产生影响。认为人类活动(采金污染、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等)和自然地质背景作用是引起该研究区局部土壤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分析和研究了安徽省宣城市南部地区土壤中As、Cd、Cr、Cu、Hg、Ni、Pb、Zn 8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重金属异常来源。调查发现地质背景是土壤元素含量的主控因素,调查区表、深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背景、沉积环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一致性,重金属高含量成土母岩(荷塘组、皮园村组、蓝田组等地层)是土壤重金属元素高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矿山开采、大气干湿沉降也是土壤重金属高异常的影响因素之一,土壤中Pb、Hg、Cd、Cr元素具有大气干湿沉降的输入来源。调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主要影响指标为Cd,土壤Cd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样品比例为2.56%,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土壤Cd以离子交换态为主,结合农作物调查发现在土壤Cd高异常区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张开毕 《福建地质》2008,27(4):392-401
通过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在福建近岸浅海区域共采集479件沉积物样品,分析测试了52种化学元素以及pH值和有机碳等指标。总结了该区域浅海沉积物化学元素的丰度、含量变化及其区域分布,并分不同沉积物类型统计有害元素的污染起始值。福建近岸浅海沉积物与中国浅海沉积物对比,大部分元素的含量高于中国浅海沉积物,含量变化基本遵循“元素的粒度控制律”,除Si元素相反外,Al、Fe、Cu、Co、Ni等绝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随沉积物粒度变细(砂→粉砂→泥)而升高,有些元素在泥质沉积物中的含量常高出砂质的数倍;其高值、高背景区的区域分布也总是与细粒沉积物有关,而低值、低背景区则明显地与砂质沉积物的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人为活动对江苏土壤元素含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启林  华明  张为 《江苏地质》2012,36(2):147-156
通过对江苏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典型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资料的宏观分析与对比,认为人为活动对地表土壤的元素含量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表层土壤(0~20cm深度)中Cd、Hg、Se、S、Sn、N等代表性元素的含量大幅度增加,元素含量变异系数偏高,酸碱度(pH值)下降趋势明显,确定了S、Hg、Cd、Se、pH、TOC、N、P、Sn、Sb、Pb、Zn等是最能反映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之影响的地球化学指标。施肥、工业排污等均是人为活动改变土壤元素含量分布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3.
刘顺民 《福建地质》2010,29(3):238-243
在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富集因子法对福建省沿海地区表层土壤中铅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约98.2%的土地面积表层土壤中铅属于自然来源,其余地区含有人为来源铅,且集中分布于个别市县城区;铅自然来源区呈现广域性分布特征,人为来源区则呈现零星的斑点状分布特点;铅自然来源区和人为来源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壤类型、森林植被分布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海水入侵是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引发的一种地质灾害。福建省海岸带地质环境背景复杂,可将其海水入侵现状,对区内海水入侵进行了分类,初步分析了海水入侵的形成条件及其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今后进一步勘察与防范海水入侵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地区农业土壤全量养分丰缺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军华 《第四纪研究》2005,25(3):340-346
农业土壤除了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全量评价标准外,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提供的其他营养和有益元素均无全量评价标准。文章采用耕作地土壤的背景值和标准离差以及与全国土壤丰度的比值确定了其他13种营养和有益元素的丰缺分级评价标准。提出了土壤养分丰缺综合评价方法,将19种土壤养分指标分成土壤性质指标、一级营养元素指标、二级营养元素指标及微量营养和有益元素指标,其贡献总分值分别为30分、40分、15分和15分,组成类型的单指标总分值与该类型贡献总分值相同,根据丰缺分级评价标准和各单指标含量,计算单指标分值。采用算术平均值法计算4种类型指标的分值,以4种类型指标分值和的大小作为评价土壤全量养分丰缺的依据。应用该评价体系对福建沿海地区农业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农业土壤区划提供参考依据。另外,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土壤养分丰缺的因素,提出了土壤的pH值和SiO2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丰缺的重要因素,其次还有地质背景因素、人类活动叠加因素、沉积作用环境因素和气候环境因素等。  相似文献   

16.
福宁高速公路是闽东的重点工程之一,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各种构筑物多,为了搞好全线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管理,项目部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从而达到了有效控制全线高速公路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基准值及其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基准值概念的涵义及其研究意义入手,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述,从中发现,与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基准值研究的要求相比,已有的研究方法都不能满足实际科研工作的需要。中尝试应用土壤中矿物组成和化学元素间固有的相关关系来确定土壤生态地球化学基准值,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沿海地区芦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华 《岩矿测试》2007,26(4):269-274
通过福建省沿海地区不同地质环境区芦柑果实、叶片、果园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对比,在芦柑品质评判、土壤和叶片营养诊断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芦柑品质和产量的地貌、地质、地球化学因素。认为农作物营养平衡是制约农产品品质、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是影响农作物营养平衡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pH值偏低和ca等元素缺乏对芦柑品质影响最大。提出了优质高产芦柑果园土壤营养元素全量的诊断标准。土壤pH值偏低和ca等元素缺乏问题对柑橘生产的影响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合理施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陆森钦 《福建地质》2009,28(4):305-309
根据福建沿海深层土壤元素含量的统计分析,表明9大类地质体为背景的土壤元素含量存在差异,与均值对比Ag、Au、Sn、Co、Cu的含量受地质背景影响较小,B、Cr、Ni、Li、As、Sb、Hg、Mo、Bi、Cd、Br、C1、S、CaO、I、Na2O含量则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丹江口水库土壤-底积物镉生态地球化学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2013—2015年组织实施,旨在查明测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和分配特征,开展国土资源环境评价与基础地质研究,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发现了丹江口水库底积物及沿汉江土壤镉富集现象。为保护丹江口水源地及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系统研究了丹江口库区不同生态区土壤、底积物中镉含量特点,计算了镉含量背景值和富集因子,为水库镉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了依据。镉生态地球化学风险评价显示,调查的样点中,100%消落区土壤、100%汉江底积物,99.45%深层土壤和92.41%的表层土壤属于农用地镉污染风险低土壤。水库底积物样点中低、中、高潜在生态风险比例分别占15.52%、20.69%、63.79%。分析了土壤和底积物中镉含量与pH值、Corg、常量元素含量的关系;建议通过切断上游污染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治土壤酸化,开展生态修复等措施来防治库区底积物的镉污染、降低其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