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2014年准格尔盆地西北缘发生的一场寒潮大风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气压场特点,物理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欧洲脊顶缓慢东南垮,西伯利亚槽受新地岛、泰梅尔半岛两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槽体逆转南压西伸,使槽前西南急流异常强盛,造成区域大气逆温明显减弱,近地面快速升温。寒潮天气前期,地面高压前冷锋稳定少动,冷暖空气激烈对峙,形成强烈的气压差。强烈下沉气流使冷平流加速进入中低层大气,强冷空气在近地面猛烈爆发,是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成因。区域冬季大气逆温对下传冷空气动能的耗散、无强冷空气持续入侵,近地面降温升压快,造成大风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2月20—22日青海省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是低槽东移型,500hPa低槽东移引导冷空气侵袭青海省,以及地面冷高压的东移南压是此次寒潮爆发的主要原因。前期气温回暖提供了充足的降温空间,强盛的冷平流造成青海北部地区气温骤降。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15年4月1日青海省东部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前部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在乌拉尔山东南部一带堆积,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巴湖低涡分裂小槽东移南压,引导冷空气南下,在青海东部与南支槽叠加,促成了青海东部此次中到重度寒潮天气;乌拉尔山东南部地面冷高压分裂冷空气扩散南下,北路冷空气东灌进入青海东部河谷地区,与西路冷空气在青海东部地区锢囚,利于冷空气在青海东部维持;中低层强冷平流也是产生寒潮天气的触发机制;夜间辐射冷却加剧青海东部地面降温;新疆北部至河西走廊西部的中高层高空急流强盛,青海东部位于急流出口区右侧,利于高空动量下传,导致地面风速加大,另外地面冷锋后部气流下沉加压,也是导致地面出现大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12月25—27日广西出现了全区性、降温幅度大、范围广、气温低的寒潮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ECMWF预报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在低层偏南气流的影响下广西前期升温明显,贝加尔湖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爆发后,在南支槽、低层锋区、气压梯度大值区的影响下,全区出现了大范围降温、大风天气,大部气温下降10~12℃,局部14℃以上。此次预报着眼点为冷空气强度和移速的预报,其对降温时间、降温幅度、降水相态等要素的预报有重要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从寒潮环流背景和动力机制,对2012年11月2-4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烈发展东移,脊前偏北急流带南移、南下低涡与转竖低槽合并,冷空气向南爆发,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②850 hPa冷平流区向南扩展的速度比地面气温24h负变温区向南扩展速度超前12 h左右,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③300 hPa偏北急流轴左侧风速有气旋性切变,右侧有反气旋性切变,加大地面气压场的气压梯度,产生“梯度风”.高空槽前暖平流、槽后冷平流,暖区上升、冷区下沉,形成对流运动.低层由冷区指向暖区的水平运动和暖区上升运动构成垂直方向上次级环流,次级环流的下沉支处于高空急流轴入口区左侧下方,使高空急流动量传递到地面,低层水平运动(冷区指向暖区)加大了地面风速.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十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海到里海的强暖平流致使西伯利亚高压脊经向发展,并建立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和西欧东移的冷空气在蒙古国聚积加强,形成了强冷高压、强冷平流;横槽2次转竖引导强冷空气迅猛向南爆发,形成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与此次寒潮相伴的北方沙尘暴是蒙古气旋与地面冷高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剧增造成的,高空西风急流通过动量下传引起地面大风,是此次强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条件,在沙尘暴爆发区有南北风的强风切变,促进了沙尘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NCEP 1°×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的方法,对四川省两次冬季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属于中亚横槽型寒潮(N型),前期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径向度加大,乌拉尔山阻高强烈发展,后期横槽转竖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南下冷空气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交汇入侵四川盆地,造成寒潮过程;(2)过程发生前,盆地大部地区基础温度较历史同期偏高,利于气温进一步下降;(3)西南急流能够将水汽不断向盆地内输送,连续的降水对气温下降起到了加强作用,是造成强降温的原因之一;(4)850hPa强冷平流是寒潮过程的关键因素,冷平流的移动路径和强度中心与过程降温地区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8.
阿勒泰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预报产品及T639数值模式的初始场和预报产品,运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阿勒泰地区2014年4月23—24日寒潮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欧洲脊向西北方向强烈发展,脊前西北急流带建立加强,引导新地岛附近的强冷空气东南下到西西伯利亚地区堆积增强;欧洲脊顶部受冷空气侵袭,快速向南衰退,促使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大举南下,形成寒潮天气。850hPa强冷平流及前期地面气温异常偏高是形成强降温的主要原因;强冷平流和高空动量下传是造成强风的主要原因。08时起报的ECMWF 850hPa温度预报较20时的稳定;ECMWF对于96h内850hPa温度预报误差较小;ECMWF对于大风区预报能力较T639的略强,但对于极大风速出现时间、大风的起风时间、大风持续时间的预报,两个模式在实际中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1月18-22日影响博州地区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强降温是本次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造成大风和强降温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气温异常偏暖,地面增压迅猛剧烈,阿拉山口风口的狭管效应对山口的大风也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寒潮     
《贵州气象》2006,30(B09):47-47
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会向中低纬度暴发,其所经之处常会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大风和降温天气,这种冷空气在南侵过程中达到一定的强度,才称为寒潮。按我国规定:一次冷空气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h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4℃(春、秋季节以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为准),陆地上有相当于3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3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称为寒潮。  相似文献   

11.
朱男男  刘一玮  孙密娜 《气象科技》2017,45(6):1070-1076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风廓线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0月1日黄渤海罕见大风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强冷空气与快速发展的入海气旋相互作用形成强气压梯度是导致此次海上强风的主要原因。对流层中低层强冷平流区与地面变压风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上下相接的整层冷平流有利于地面形成强气压梯度和变压梯度。气压梯度在大风形成的初期起主导作用,变压梯度有利于强风的维持。本次过程出现明显动量下传现象,大风形成初期,500~1000m出现低空动量下传并影响地面风场,高空槽过境后,2000m以上的高空动量能够影响地面风场。风廓线观测到低层强风并伴有强的下沉运动,可以作为海上大风临近预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河套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环流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06年3月9—11日在河套地区发生的大范围大风、沙尘暴、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影响本次沙尘暴的高空系统是斜压性很强的蒙古横槽及北路冷空气南压形成的密集的高空锋区,地面蒙古气旋的暖性性质为沙尘暴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沙尘暴发生前期河套及上游地区干暖的气候条件及下垫面增厚的干土层及沙区,对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另外,高空蒙古横槽南压、转竖是寒潮爆发南下的关键点;地面蒙古气旋的东移及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060.0hPa是寒潮爆发南下的必要条件;蒙古横槽诱发北路冷空气南压,使地面冷高压前沿气压梯度的不断加强加剧了寒潮爆发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等,对发生在黑龙江省的一次春季大风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在高压脊引导下向南移动堆积,在南下过程中有冷空气补充到冷涡中,冷涡不断加强。地面大风主要出现在地面低压的气压水平梯度大值区和冷高压前部(冷锋)的气压水平梯度大值区。500 hPa强冷平流使得地面加压,导致变压梯度加大,变压风加大有利于增强地面风速。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和干空气侵入易引起动量下传,使地面风速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2022年 11月 29日—12月 1日贵州出现一次超强寒潮天气过程,为分析此次超强寒潮及其伴随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雪凝天气的成因。【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 NECP1°×1°逐 6h再分析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结果】(1)此次超强寒潮天气过程是在中高纬地区配合有 -48℃冷中心的冷涡低槽发展东移南压,引导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以及副高加强西伸北抬、高原上多小槽东移的背景下产生的。(2)前期热低压发展加深,贵州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异常回升至 27℃以上,850hPa冷平流强盛且维持时间长,是造成降温幅度大、气温低、降温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冷平流强度低于 -32×10-5℃ ·s-1 的区域与过程最低气温降幅超过 16℃的区域基本一致。【结论】(1)强气压梯度和变压梯度是此次超强寒潮强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大风区 ΔP3普遍超过 3hPa,ΔP24普遍超过 10hPa。ΔP3 >3hPa、ΔP24 >10hPa可作为寒潮大风预报指标。(2)西南低空急流维持加强,持续输送水汽并使贵州大气层结呈中间暖、上下冷的“三层”结构模式, 850hPa到地面温度 T<0℃,为雪凝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水汽和温度条件。当 850hPa温度 T≤ -2℃、地面温度 T≤0℃ 时,降水相态由雨转冻雨或雨夹雪或雪。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初北疆强寒潮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2010年12月31日至2011年1月2日,新疆出现了一次强寒潮天气,北疆41个站的极端最低温度突破和接近历史同期极值,气温由偏高转为异常偏低,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利用NCEP 1白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对本次强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冷空气源地、向南爆发的机制及强降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寒潮天气的成因是:(1)前期乌拉尔山脊异常增强,脊顶东扩,使西西伯利亚低涡西退南压形成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的超级低冷空气、槽后北风带引导的极地冷空气及西路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合并加强,形成异常强的冷高压、高空强锋区和强冷平流。乌拉尔山高压脊向南衰退,导致强冷空气大规模向南爆发。(2)强冷平流是造成本次寒潮剧烈降温的主要原因。(3)随着冷空气进入新疆,北疆上空涡散场和垂直速度场上出现了较明显的辐合上升运动,为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4)850hpa和700hpa偏西急流将里咸海上空湿空气部分携带到新疆上空,为降雪提供了基本水汽条件。由于没有副热带锋区配合,西南暖湿气流无法补充到北疆地区,因此本次寒潮过程的降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20年12月29—31日影响杭州萧山机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得出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以下简称阻高)发展东移,在极地冷空气侵入高压脊前部后,横槽开始转竖,导致了强寒潮天气过程的发生。此次大范围寒潮天气的触发机制是强盛冷平流的发展及移动。造成该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强风的最主要因素是强冷平流入侵使地面正变压场加强、地面变压梯度和气压梯度增大,同时高低空散度场的配置与强风的形成也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11年4月2日卢氏县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31日-4月2日卢氏县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属小槽东移发展型。500hPa图上,新地岛附近的冷中心低于-40℃,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南、北槽同位相合并加强使不稳定小槽发展成东亚大槽;位于河套的暖倒槽和江淮气旋的形成,有利于寒潮冷锋加速南下;强盛的冷平流和地面前期暖倒槽,为强降温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单站气象要素对寒潮反映较好,不论是气压、气温及其距平的变化,还是过程前气温回升,都是寒潮预报的重要指标。EC850hPa温度场的预报,对判断能否产生寒潮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850hPa强冷平流,是产生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6县1市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5年12月11—13日阿勒泰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为乌拉尔大槽与低纬小槽叠加东移,使地面强大的高压进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导致阿勒泰地区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的主要原因为前期气温高,高空冷平流强度大,地面辐射降温强等。地形对降温也有一定加强作用,而天气现象则对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1月24日辽宁省出现近46 a最强寒潮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11月24日辽宁各地24 h最低气温普遍下降10℃以上,鞍山和铁岭等部分地区24 h最低气温下降22℃,降温幅度大且覆盖范围广,是辽宁地区罕见的强寒潮。此次寒潮过程冷空气主要源自新地岛以东的极地,寒潮酝酿阶段差动涡度平流、差动温度平流有利于寒潮地面高压强烈发展并向东偏南方向移动,横槽南压是引导冷空气爆发的环流形势。对1999年的"11·24"寒潮成因初步分析发现:西北路、超极地和西路3路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大量堆积;中低层冷空气、锋区、地面高压强度均强于其他寒潮过程;前期暖气团和后期超强冷空气共同作用,强升温后骤然降温导致最强寒潮出现。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Micaps数值预报及中央气象台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12月4-5日大兴安岭地区出现区域性强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自1997年以来冬季爆发最强寒潮天气过程,主要是寒潮前回暖,大兴安岭地区出现弱降水,降水过后,大规模强冷空气从新地岛至俄罗斯欧洲地区,冷空气进入寒潮关键区,沿西北锋区向东南移动,入侵大兴安岭,并产生强寒潮天气。大兴安岭地区有47个自动站24 h最低气温降温幅度超过10℃以上,其中漠河最大降温幅度为20.7℃;48 h大兴安岭地区所有测站,最低气温降幅都超过8℃以上,漠河最大降温幅度为23.7℃,此次寒潮过程,降温剧烈、降温幅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