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年代构造格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夏地块的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构造展,主体为古元古代中条旋回的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褶皱基底,局部存在裂谷环境下的中元古代变质岩石。大量的单颗粒钻石年龄和Sin-Nd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出华夏地块的古元古代岩石形成于2400~2000Ma,中元古代的岩石形成于1400~1000Ma,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地层大致形成于740~430Ma。中条运动是华夏地块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奠基了华夏地块结晶基底,晋宁运动使华夏地块的闽浙隆起区彻底固结,而加里东运动则使得整个华夏地块彻底固结。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南部多层变质基底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义匠年代构造格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夏地块的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构造层,主体为古元古代的条旋回的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褶皱基底,局部存在裂谷环境下的中元古代变质岩石。大量的单颗粒锆石年龄和Sm-Nd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出华夏地块的古元古代岩石形成于2400 ̄2000Ma,中元古代的岩石形成于1400 ̄1000Ma。而新古代-早古生代的地层大致形成于740 ̄430Ma。中条运动是华夏地块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奠基了  相似文献   

4.
政和地区变质岩石形成于晋宁期,遭受了四期复杂的构造变形作用。其中,D_1、D_2和D_3发生于晋宁期。D_2期形变造就了区域性宏观面理构造和松源复背斜,岩石面理产状不代表原始沉积层理,属轴面叶理。D_4期变形为后期加里东运动的产物。变质岩石由绿泥石—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组成一个热背斜式递增变质带,热背斜形态接近于松源复背斜。本区晋宁期变质作用可分为早期、主期和晚期三个变质阶段,各变质带的PTD轨迹均为顺时针,类似于陆—陆碰撞造山带的PTt轨迹。  相似文献   

5.
早前寒武纪多期变质变形区的韧性剪切带,根据其与变形变质的关系可分为(1)早期主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简称主期韧性剪切带;(2)晚期叠加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简称叠加韧性剪切带。主期韧性剪切带糜棱岩,退变质和新生面理等标志,其高应变特征主要通过岩石中片理和线理发育程度,矿物定向程度,矿的粒度及应变大小表现出来。由于主期声望生剪切带内的片理和线理及矿物组合与围岩中的相同,因此相同岩石的  相似文献   

6.
7.
“雪峰古陆”加里东期的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雪峰古陆”的构造问题是华南区域构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为扬子古陆的东南被动大边缘的一部分,发育以斜坡相为主体的沉积组合;加里东造山作用时期,这里成为扬子古陆的边缘褶断山系,但仍为扬子地块的一部分而非习称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它是由于华南加里东武夷-云开弧后盆地关闭,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接形成的陆弧碰撞造山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政和地区变质岩形成于晋宁期,遭受了四期复杂的构造变形作用。其中,D1、D2和D3发生于晋宁期。D2期形变造就了区域性宏观面理构造和松源复背斜,岩石面理产状不代表原始沉积层理,屈轴面叶理。D4期变形为后期加里东运动的产物。变质岩石由绿泥石-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组成一个热背斜式递增变质带,热背斜形态接近于松源复背斜。本区晋宁期变质作用可分为早期、主期和晚期三个变质阶段,各变质带的PT  相似文献   

9.
赣中变质岩带的组成及构造变质变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区域地质》2000,19(4):375-382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1/5万区调新成果,以及大量科研资料表明,河北省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除表壳岩外,尚包含有大量的变质深成岩和混合片麻岩。依据大量同位素测年资料,将其分别划分为:古太古代(-3200Ma)、中太古代(3200-2800Ma)、新太代早期(2800-2650Ma)、新太古代晚期(2650-2500Ma)及古元古代(2500-1850Ma)五个阶段。又根据不同地区基底变质岩系原岩建造类型及其所经历的地质改造作用的差异,划分出4个Ⅱ级和5个Ⅲ级变质构造岩区(或亚区),对各岩区内所出露的表壳岩及其变质深成岩类的岩石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和清理,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划分对比表。  相似文献   

11.
闽北前寒武纪基底的地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本文在对闽北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进行较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以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为主,配合角闪石~(40)Ar/~(39)Ar法和全岩Sm-Nd法,获得了麻源群和马面山群及其有关岩石的大量年代学信息。研究表明,闽浙变质基底于1850Ma左右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构造热事件,导致花岗质岩浆的侵位,这一年龄可做为麻源群岩石的年龄上限。马面山群的年龄为1100—1438(?)Ma,变质年龄略小于1100Ma。测年结果表明,闽北变质基底在774—870Ma和426—458Ma时曾发生过两次叠加构造热事件,表现为岩石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或变形作用以及岩浆活动等基底岩石的改造作用,这两个时期分别相当于晋宁运动和加里东运动。火山岩中2142—2589Ma的碎屑锆石年龄表明,本区或邻近地区有更老的早元古代甚至太古宙基底岩石,这对于认识中国大陆东南缘基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闽北政和地区晋宁期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德有  赵国春 《福建地质》1993,12(3):195-201
通过宏观和微观构造的详细研究表明,政和地区变质岩石共经历了四期构造变形作用。其中,前三期构造变形作用发生于晋宁期,第四期构造变形作用为后期加里东运动叠加的产物,四期构造变形作用所形成的构造形迹各不相同。变质岩石的区域性面理是第二期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轴面叶理,不代表原始沉积层理的产状。  相似文献   

13.
陈宝泉 《福建地质》2005,24(4):221-228
通过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岩石共生组台特点以及各层组岩石多元素定量分析结果的研究,阐述了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金、银、锡、钽等成矿元素丰度特征。统计表明,微量元素、成矿元素局部明显偏高或偏低,与混合岩化作用或后期热液叠加改造有关。  相似文献   

14.
闽北变质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云钊 《福建地质》2005,24(1):40-50
20多年来.对闽北变质岩的研究,证实了闽北变质火山岩的存在:早期为变拉斑玄武岩建造.晚期为双峰式的细碧角斑岩建造。通过变质岩时空分布规律及构造演化分析.将闽北变质岩地层中的矿床归纳为3大类,两大不同特征的成矿系列,并提出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P—T—t轨迹和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庄建民 《福建地质》1993,12(3):182-194
闻北前寒武纪变质岩是华夏古陆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闽北麻源群和马面山群变质岩详细的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和石榴子石环带测定P-T-t轨迹的应用,结合构造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证实了麻源群变质岩形成于早元古代或更老年代,在早元古代末期遭受过中压、中高温变质,但在晚元古代晋宁期与中元古代形成的马面山群岩石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早元古代麻源群岩石遭受强烈改造,具有早期地壳再活化特点。麻源群岩石完整的晋宁期变质P-T-t轨迹不支持正常大陆碰撞的假说,它的形成与异常的地幔热流有关,很可能为一种地壳增厚和地幔减薄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勤  张德生 《华北地质》2002,25(1):52-58
近十年来1/5万区调新成果,以及大量科研资料表明,河北省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除表壳岩外,尚包含有大量的变质深成岩和混合片麻岩.依据大量同位素测年资料,将其分别划分为:古太古代(~3 200Ma)、中太古代(3 200~2 800Ma)、新太代早期(2 800~2 650 Ma)、新太古代晚期(2 650~2 500 Ma)及古元古代(2 500~1850Ma)五个阶段.又根据不同地区基底变质岩系原岩建造类型及其所经历的地质改造作用的差异,划分出4个Ⅱ级和5个Ⅲ级变质构造岩区(或亚区),对各岩区内所出露的表壳岩及其变质深成岩类的岩石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和清理,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划分对比表.  相似文献   

17.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特征以及深部地壳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结合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认为华夏地块深部存在时代为2500—2750Ma的太古代地壳,而时限为1850—1950Ma的中条(浙闽)运动是该区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形成了该区分布广泛的早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华夏地块深部地壳的物质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主体由长英质岩石组成,因此华夏地块老地壳活化再造作用表现较为强烈。其下地壳由于受深熔作用影响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向中、上地壳运移侵位,其物质成分也由富花岗质向贫花岗质中(—基)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华夏地块基底变质岩同位素年龄数据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基底正变质岩原岩的同位素年龄、地壳岩石中继承锆石U-Pb年龄和变质沉积岩的Nd模式年龄数据, 华夏地块存在一个主要由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地壳组成的变质基底. 我们在使用文献中报道的Sm-Nd等时线年龄数据时要慎重, 必须根据同源、同时、封闭和具有合适母子体比值的等时线判别原则对其合理性进行鉴别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取舍. 继承锆石U-Pb年龄和Nd模式年龄都大于基底变质岩的原岩形成年龄, 因而它们不能代表基底的地层年龄. 对于继承锆石U-Pb年龄和Nd模式年龄反映的华夏地块广大区域内存在太古代地壳再循环组分, 不能笼统认为来自遥远的华北地块而排除华夏地块本身存在太古代地壳的可能性. 华夏地块是否存在太古代地质体, 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基底断裂特征,在分析其重磁场特征基础上,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获取了基底重磁异常场,并对其基底断裂构造进行了综合识别和解释。研究发现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场呈东高西低、航磁场呈近东西、正负相间排列的特征;盆内发育28条基底断裂,整体上以NE向和EW向基底断裂为主,NW和SN向基底断裂错断或斜交分布的构造格架;EW—NE向基底断裂形成于~1.95Ga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陆陆碰撞事件,其中新召北—泊尔江海子南(F4+F10)基底断裂带在中元古代之前是一条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SN—NW向基底断裂是上述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撕裂构造,中元古代在近EW向拉张应力场下选择性激活。盆地北部基底断裂体系形成是不同陆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在后期选择性活化,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化和再造过程提供了构造变形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粤东北基底变质岩的组成和形成时代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基底变质岩的成分和形成时代对揭示地壳演化至关重要.利用锆石U-Pb-Hf研究和全岩成分分析, 发现粤东北及邻区的许多基底变质岩是晚新元古代形成的沉积岩, 它们具有高的SiO2、Rb、Zr、Y和过渡金属元素含量以及相对低的Al2O3、CaO、Na2O、Sr、Nb含量.它们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盆地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的张性背景相关.粤东北龙川地区新元古代沉积岩主要由新太古代和中元古代碎屑物质组成, 并含少量中太古代和新元古代物质, 明显不同于闽西南和粤北地区新元占代沉积岩.粤东北这些变质岩没有受到加里东运动的强烈影响, 而是在印支期发生变质-重熔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