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地区应力场变动与强震活动秩序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按应力场的调整变动造成有规律的地震活动秩序的观点,结合地震活动性特点研究应力场的变动,由板缘地震与西南地区板内地震之间的滞后探讨了西南现代构造运动的主要力源及其在地震活动性方面的反映。研究了板内地震各活动带之间的依序迁移关系,最后表达了动态的光弹模拟实验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
笔者回顾了邢台地震50年来自己对地震预测的深刻认识,总结出我国板内地震不同于板缘地震的研究特色,指出应尽快建立板内地震学,以期提炼出板内地震的本质特征,为我国的地震预测研究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大陆板内震源断层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祥林  罗焕炎 《地震地质》1992,14(3):259-264
基于对大陆板内地震构造的分析,讨论了浅源地震与断层的关系。说明了震源断层概念,从构造环境和震源参数方面分析了大陆板内震源断层的特征。提出了A、B两种震源断层。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灼礼  丁鉴海 《地震》1997,17(3):317-324
文章全面介绍了1966 ̄1996年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历程及所获得的主要成果,针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震源浅、地震灾害严重的特点,以大陆板内地震活动规律和前兆观测研究为主要目标的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着重从我国地震及前兆观测台网建设和研究,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和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确定以及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探索,但由于板内地震活动及前兆现象极其复杂,多样,我国中长期  相似文献   

5.
全球8级地震序列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地震序列的统计特征,是进行震后地震趋势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全球地震目录资料,对1975年以来全球36次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震后最大余震强度水平估计问题;并按板内、板缘地震和震源机制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强度(最大余震水平)上,还是在频度(5~6级中强余震频度)上,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存在显著差异:板内地震的最大余震强度和5~6级中强余震活动频度均明显低于板缘地震的;而按震源机制类型分类,这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地热学是经典地球物理学之一。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研究一直很薄弱,随着板块学说的崛起和对能源的需要等原因,近年来才普遍引起国内外重视。地热与地震关系怎样?尤其是板内地震和地热之间关系如何?这涉及到板内动力学和板内强震成因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俯冲带地震动特征及其衰减规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南海不断开发建设,海洋工程的抗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南海东部区域位于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共同作用的俯冲带地区,地震活动频繁,震级较大,潜在地震对南海开发建设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俯冲带地震的地震动特征及其衰减规律,本文基于实际俯冲带地震数据,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和探讨了俯冲带板内、板缘地震与浅地壳地震的地震动特征和衰减规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俯冲带地震动存在区域性差异,在地震动衰减特征方面,同一区域的俯冲带板缘地震要比浅地壳地震衰减慢,俯冲带板内地震要比浅地壳地震衰减得快;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深度海水对海底地震动的影响表明,海底地震动水平分量几乎不受海水介质的影响,但是竖向分量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最终,基于数值模拟和经验关系的混合方法建立了南海俯冲带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其结果可为海域区划等相关研究和海域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美地震科技研究合作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美两国根据1980年正式签定的“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所进行的合作研究近况,包括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板内活动断层与地震研究;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地壳深部构造;岩石力学实验室研究;超长周期地震台站的设置和资料与地震图胶片的交换七个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大陆内部地震尤其是浅震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对其研究十分重要.澳大利亚大陆被认为具有典型的克拉通地壳结构,虽远离板块边界但仍呈现一定的构造活动性,是研究稳定板内块体地震活动性的理想区域.本文调研分析了澳大利亚大陆地震研究进展,发现大部分区域的震源深度很浅,有一些地震造成了地表破裂,地震活动性与新构造特征以及现今动力场背景密切相关.结合新构造和大地测量学等有效地促进了对澳大利亚地震的理解,这为我国东部板内地震研究和防震减灾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台湾是我国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一个地区,一些地震学者研究过中国周边地区地震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台湾地区强震活动与大陆中强地震活动具有同期活跃的特点,这种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同步活跃的特点表明,二地区可能具有同一个动力来源,可能是由于板缘地震所引起的应力调整对板内地震孕育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活动的总体特征和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动力学条件,把中国大陆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整体系统中地震事件的多层次结构及不同层次地震事件的相互联系,提出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活动的自组织孕震模式,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陈yong 《中国地震》1990,6(1):10-15
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板块运动的发现,使得过去二十年期间板块边缘地震预报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板块内部地震的预报研究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这个难题的努力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以确定板块内部未来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为主的长期预报研究,包括板内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大陆地区强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的预测等。二是以确定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主的短期预报研究,包括强化地震前兆的观测改进观测技术以及前兆的分析和机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茂木清夫、L.R.赛克斯(L.R.Sykes)等人对全球地震活动的分类问题做了不少工作。全球地震活动基本划分为板间和板内地震两大类,而板内地震活动又分为洋型和陆型两类。 板内陆型地震的地体环境、应力状态、以致地震活动的分布(三维空间)特征均明显地区别于板间地震。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区域(以下简称中国陆区)是典型的板内陆型地震活动区域之一。以往该区东部边界以海岸线为界,本文将该区东部边界推至海岸线外200米海水等深线,即大陆架的边缘线。现对中国陆区地震活动区域的分区及其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6 个板内逆断层地震的基本类型、构造环境、地震地表破裂尺度、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余震分布图像的研究分析,较系统地归纳了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表明:(1) 逆断层破裂往往沿走向延伸较短,常表现为二维面状分布形态;(2) 地震断层未出露地表或仅有部分出露地表;(3) 逆断层地震破裂较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产生的地震破裂更为复杂,不仅表现在构成整体破裂带的各个单条破裂的力学性质差异方面,而且表现在几何结构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地震前兆的地区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之从国内外典型震例的对比中,指出板内地震、板缘地震与转换断层带上地震的前兆存在着巨大差异,进而根据国内多次震例,研究了两类(走滑型与断错型)板内地震前兆的区别,并对产生区别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根据我国地震前兆的地区性,强调从两方面加强前兆观测的必要:在孕震区内开展完备的前兆近场观测,在大范围内加强地球物理场的观测(基准台观测);最后,讨论了提高临测预报水平急待研究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华北121个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40个地震断层的走向,15个地震断层的破裂方式与扩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华北板内地震断层特征与上地幔隆起带之间的某些规律性联系。作者认为:由于上地幔软流圈的异常活动,上地幔顶部隆起的底辟作用以及重力均衡作用,华北大陆地壳正在经历着一种透镜化的拉薄改造过程,据此可以解释华北板内地震断层的特征,并进而探讨华北板内地震高强度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天山作为全球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板内造山带,一直是中外地震学家密切关注的区域之一。本文从天山地区应力场及构造运动特征入手,对天山不同构造分区地震的破裂和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天山全区而言,地震破裂类型主要为逆断-走滑型,地震序列类型以主-余型为主,同时试图通过强震发震构造力学性质和地震学参数等方面的对比,揭示构造带内部差异性运动对强震孕育发生的影响,以期为天山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与地震预测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板内大地震之间的一种联系——诱发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板内大地震之间的诱发作用。以唐山地震等实例分析了与诱发有关的异常地震活动和前兆变化。先发大震可以激发后继大震孕育区内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前兆地震。一个地震带内,先发大地震后,首先发生中小地震的地方是最可能发生后继大震的地区。由先发大震、前兆地震和后继大震构成了AFB诱发链。为研究大范围应力场和大震预报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9.
华南沿海新生代的火山活动集中于台湾岛、雷琼地区及其邻近海域;散布于粤中,闽南粤东和闽西南,分别为板缘和板内构造作用的反映,在规模,活动期次,喷发形式,岩性特征等方面均有异同。本文通过火山活动的分布、分期,火山岩岩性的变化,火山活动与其它新构造运动的关系等方面的讨论,阐明异同,探讨机制,以期有助于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大陆边缘地震的研究概况,主要分析了中国东部的陆缘地震可分为台湾——琉球板缘地震带和大陆架板内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分别受到菲律宾海板块运动以及欧亚板块内部断块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