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炭与铀两种资源在空间配置和成矿上有关联性,其合理开发利用及污染控制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基于大量文献调研及前期研究成果,探讨了铀在煤中赋存分布及其在洗选、燃烧、淋滤过程中的迁移特征,取得一些认识:①煤中铀的富集成矿与成煤大地构造演化相关联,西南富铀煤主要与峨眉山玄武岩及断裂构造有关;西北富铀煤一般分布在拗陷和断拗陷盆地开阔地带一侧并与上覆砂岩型铀矿有关。②煤中铀主要与煤中有机质(主要是腐殖酸)结合,富铀煤中铀可以微细粒含铀矿物形式存在,并与有机硫、硫化物紧密共生,故在选煤过程中,无论重选还是浮选,其洗选脱除率均不高(最高为68.3%),部分煤浮选时铀甚至富集到精煤中;在煤燃烧过程中,铀或多或少都会以气相形式挥发到大气中。③富铀煤一般也同时富集V、Mo、Se、Re、Cr等高价态变价元素,这与有机体深埋分解造成的强还原环境有关,对于那些不变价元素如Sc、Y、La等的沉淀富集主要与腐殖酸形成的酸化条件有关;这些共生组合元素,在富铀煤的分选及煤矸石的淋滤过程中表现出一致的迁移行为。④电厂燃煤过程中铀主要富集(呈数量级的增加)到飞灰和底灰中,粉煤灰中铀淋出浓度一般随淋滤液pH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萃取率随灰化温度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研究结果为铀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煤型铀矿的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对于缓解我国天然铀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组煤层中的铀含量(3.00×10^-6)小于太原组煤层的值(4.96×10^-6)。同时,山西组1号煤、4号煤中铀含量大于3(2)煤中铀含量;太原组15号煤中铀含量最小,其它煤层煤中铀含量有从上到下增加的趋势。对于沁水煤田煤中铀的富集成矿,应重点关注煤田东南部长子-高平区域,铀在该区域的3(2)号煤层和15(9+10)号煤层中均有富集,总预测量达67141t,成矿前景良好,另外,煤田东北部寿阳区域煤中铀资源也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中国铀矿资源缺口巨大,仅靠开发传统铀矿资源无法满足能源和国防建设不断增长对铀资源的需求,煤型铀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对铀资源的需求压力。通过总结近些年煤型铀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主要煤型铀矿的含矿点、铀含量范围、含煤地层的形成时代及分布范围进行了归纳,并给出了煤型铀的界定标准(大于或等于40 mg/kg),为划分煤型铀矿提供依据;对煤型铀的赋存状态、成矿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综合分析认为我国对煤型铀研究较不足,其中对于微观地质选择过程着力不够,而查明煤中铀富集的微观地质选择过程对于成矿机制的理解至关重要;煤型铀矿化时间和期次研究有待进一步加深,有利于分析煤型铀的矿化模式、揭示煤型铀与伴生砂岩型铀矿之间的成因联系,进而深化对煤型铀矿化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陕西黄陵地区煤矿和铀矿资源丰富,由于煤矿和铀矿勘查程度和开发进展不同,对开采技术条件的要求不同,目前铀矿还处于调查和勘查阶段,开发相对滞后,而该区煤矿已处于勘探开发阶段。铀、煤产出在空间上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对黄陵地区煤、铀资源的赋存状况和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煤、铀开发的水文地质影响因素,对煤、铀开采引起的地层结构破坏、水文地质条变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了煤、铀开发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往往叠加发育煤炭和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大致以鄂尔多斯-银额盆地为界,中国北方东、西部主要含煤、铀盆地在构造演化、充填历史和成矿年龄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但不同盆地煤、铀空间配置却表现出相似的"下黑-中灰-上杂"三段式展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规律及其对成煤、铀的制约,在对比分析东、西部盆地动力学机制和典型煤、铀成矿特征的基础上,以盆地成煤、成铀期及期后的构造演化史为主线,总结东、西部盆地中生代古气候演变特征和沉积演化规律,指出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气候演化的差异是东、西部成煤、成铀差异的主因,但所有含煤、铀盆地均经历了"暖湿气候快速沉降期大可容纳空间湖沼相有机质富集期、温暖-半干旱气候缓慢沉降期小可容纳空间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有利砂体发育期、干旱-半干旱气候多期次隆升剥蚀成铀期"三段式构造-沉积演化成矿过程。对中国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的含铀性评价、铀成矿远景预测具有较好的判别意义。  相似文献   

6.
任满船  王冰  康勇 《铀矿地质》2014,(5):294-297
新疆为我国铀煤资源储藏大省,铀和煤埋藏条件相近。长期分行业管理、勘查和开采,既浪费资源,又造成环境污染,制肘了两个矿种的综合开采和利用。本文从分析铀、煤矿床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勘查现状入手,认为铀、煤勘查应共享资料,提高勘查效率;采矿顺序为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先铀后煤;疏干型和含铀煤型矿床:先煤后铀的采矿顺序,以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煤、石油、天然气和铀的成藏相互关联,共存富集组合类型多样,在纵向呈规律叠置.晚古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成矿时期,虽然在盆地属性上与整个中国北方成为一体,沉积上基本一致,但也具有其特殊性.根据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和层序界面的分析,可以将本溪组至石盒子组划分出9个三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总体上看,多种能源矿产存在油中气、煤中气、上气下油、油中铀、煤中铀、煤中油,以及单种矿产独立富集等7种共存富集形式.在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在不同的构造单元叠置了不同的能源组合类型,并且表现出某些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铀-煤共生矿的成因及矿石加工类型划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仁里 《地质论评》1984,30(1):73-76
铀-煤共生矿是在一定的地球化学环境中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起初人们在褐煤层中发现铀矿化现象时,以为铀是被形成褐煤的原始植物吸收而进入煤层的。霍弗曼(Ho(?) fmann)曾为此调查过含铀地区和不含铀地区植物中的铀含量,结果表明,从不含铀地区收集的植物标本,其灰中铀含量非常低,即使生长在铀矿化土壤中的植物,其灰中的铀含量也只达到1ppm,个别情况下达到100ppm,可见植物吸收的铀量是很少的,褐煤中的铀不是来源于形成煤的植物,而是外来组分,铀-煤共生矿的形成是属于次生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铀、煤矿产资源的市场需求和利用前景,在空间上的依存性和成因上的相关性3个方面,分析了铀、煤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开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吐哈盆地西南缘铀资源勘查评价对铀、煤矿资源量的估算和价值分析,指出铀、煤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冷湖地区砂岩型铀矿是近年柴北缘新发现的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砂岩型铀成矿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铀成矿条件等问题,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结合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该区内大煤沟组中含矿岩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含矿岩石类型主要为(粉)砂质泥岩、薄层煤及细粒石英杂砂岩,整体发育一系列后生蚀变。研究区北东侧安南坝山古元古界达肯达坂群及赛什腾山海西期花岗岩为区内砂岩型铀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铀源。砂岩型铀矿中铀主要以独立铀矿物沥青铀矿的形式赋存,其次含有少量分散吸附态铀,沥青铀矿总体呈不规则粒状、星点状、"串珠状、线状"及粉末状赋存于黄铁矿边缘、裂隙部位或黄铁矿与方解石的接触部位,吸附态铀主要赋存于炭屑及煤线内;区内沥青铀矿为柴北缘地区首次揭露并发现的独立铀矿物,总体上填补了柴北缘地区无独立铀矿物出露的空白。铀成矿条件方面,含矿目的层中方解石的发育,显示了铀成矿流体富含CO_2、H_2O等挥发分和矿化剂,其次出露的众多还原性介质(油气、炭屑及黄铁矿等)为区内砂岩型铀成矿提供了氧化还原反应必需的还原剂,最终将U~(6+)还原成U~(4+)以沥青铀矿等形式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1.
二连盆地是我国铀、石油和煤3种能源矿产共存的大型盆地之一,研究它们之间的时空和成因关系,对于盆地的综合找矿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铀矿产于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的粗碎屑岩中,油气田主要产于侏罗纪、白垩纪的细碎屑岩中。产煤的小凹陷就是有利的产铀凹陷,产煤层位就是找铀的目的层位。石油、煤产生的还原性流体对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作用为:(1)还原性流体沿着断裂向上迁移扩散,对上部岩石产生了强烈的还原作用,大大增强了岩石的还原能力,铀在还原性的岩石中富集;(2)来自地表的含铀含氧水与来自下部上升的还原性流体相遇混合,使溶液中的U6+还原为U4+而沉淀;(3)深部还原性流体可携带一部分成矿物质进入容矿砂体而卸载,从而造成铀的初步富集或叠加富集。由于它们有空间上和成因上的联系,建议对于产有铀、石油和煤3种能源矿产的沉积盆地,需采用综合找矿的工作思路,充分挖掘石油、煤炭和铀矿3个部门已有的钻探资料和成果,进行二次开发,有利于快速开展盆地铀矿勘查和矿产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亚铀一煤矿床及其成矿规律等于文卿译王超校在前苏联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中生代含煤坳陷中,已知有大量铀一煤矿床和矿点。含煤坳陷出现在中生代造山带内的年轻台坪(西西伯利亚和图兰)范围内,这些盆地被埋藏在白恶纪一新生代地台盖层之下。含...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临沧地区帮卖盆地含铀煤中锗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帮卖盆地是一个不对称山间向斜盆地,其基底为海西·燕山期(γ~3_4-γ~2_5)花岗岩体。盖层为新第三纪的含煤碎屑岩。锗矿体大部分存在于N_1~2煤层中。含铀煤主要为变质程度低的褐煤,属于半暗-半亮煤、暗亮煤及亮暗煤。锗在煤中的存在形式:1.主要为腐植酸锗络合物及锗的有机化合物;2.一部分呈吸附状态;3.极少数呈类质同象。  相似文献   

14.
氧化还原障在热液铀矿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铀是变价元素,氧化还原条件控制铀的迁移和沉淀。铀在氧化环境中呈U~(6+)形式存在,在还原条件下则以U~(4+)形式存在。氧化态六价铀主要以可溶的碳酸铀酰/氟化铀酰络合物形式在水溶液中迁移,还原态四价铀主要以沥青铀矿和铀石等形式富集沉淀成矿。热液铀矿的形成需要一对空间上密切共生的氧化障/氧化剂和还原障/还原剂,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氧化障中氧化剂将富铀岩石中的铀大量氧化形成U~(6+),溶解进入水溶液迁移;第二,高氧化性富铀溶液遇到还原障,U~(6+)还原成U~(4+)沉淀下来,富集形成铀矿。前人虽然对铀的地球化学性质及氧化还原反应在铀成矿中作用已比较了解,但如何在实际铀矿成矿系统中准确识别氧化还原障,有效利用氧化还原障的控矿机理指导找矿,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制约了铀成矿理论的发展和找矿方法的提升。本文以我国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火山岩型铀矿、花岗岩型铀矿和变质型铀矿为例,总结了与铀矿化有关的氧化还原障的主要类型,探讨了红层等蒸发盐地层(氧化障),有机质、煌斑岩等中基性岩脉(还原障)与铀矿之间的关系及控矿机制,揭示了成矿盆地中铀-煤、铀-气(油)共生的机制,阐明了翁泉沟硼、铁、铀矿共生原因,建立了不同类型铀矿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5.
贵州含煤层位多,自上震旦统-第四系有9个层位产煤。在系统收集全省含煤岩系含铀性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采集样品,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和土壤氡气浓度含量测量,依据相关规程规范,评价了含煤岩系含铀性核素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认为,贵州含煤岩系放射性铀对各区的环境影响不同,煤层厚、煤质好的区域,放射性铀含量相对低;煤层薄、煤质差的区域,放射性铀含量相对高,但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放射性水平较低,整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铀、石油、天然气、煤资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矿产地之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进程中,哈萨克斯坦铀工业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强劲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由于资源匮乏,铀生产设备与工艺陈旧,铀工业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严重,给铀工业的生存带来众多困厄;另一方面,哈莘内业已探明的大量低成本、可地浸砂岩铀资源是国家潜在的宝贵财富。多渠道引进外资(向世界银行贷款改造、开发地浸砂岩铀矿山,让外资或同外商与哈合营开发铀矿、积极出口铀、接纳镜外核废等)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在新世纪初振光轴工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滇西砂岩铀矿的断裂-热水成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杰敏 《地球化学》1994,23(C00):76-83
滇西砂岩铀成矿带位于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边界的邻近地区。以花岗质岩石为基底的晚第三纪盆地中堆积了浅色古煤碎屑岩建造,砂岩铀矿即产于其中。本文从富铀花岗质基底岩石、铀矿源层、断裂系统、地热流体和铀成矿时代与地热活动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滇西砂岩铀矿的断裂-热水成因特征。滇西砂岩铀矿是一种热水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铀富集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主要富集于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地层,天然气主要为下古生界气藏,煤主要赋存于石炭系至侏罗系诸多地层。收集到的地质、测井资料和岩芯分析资料表明铀赋存于盆地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铀在盆地深部和浅部地层赋存特征不同,深部地层的高自然伽马异常与铀丰度相关性显著。断裂构造存在证据和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断裂构造发育,且对铀元素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表明,盆地历经的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变迁决定了多种矿产的赋存特征,盆地中油、气、煤对铀富集分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盆地内有机质丰度与铀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赵希刚 《西北铀矿地质》2005,31(1):34-38,49
改造作用强调改造过程和改造结果。利用多源信息(地质、物化探、遥感、水文地质等)研究多种能源矿种在改造末期同盆共存、共生的判识标志和赋存环境。着眼于改造结果,多源信息特征反映的是在改造末期所形成的构造格局的基础上,油气、煤、铀多种能源矿藏(床)同盆共存的现今的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从铀成矿因素方面建立油气、煤、铀多种能源矿藏(床)同盆共存的找矿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中的铀、钍和放射性核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煤中的铀平均含量为3mg/kg,在某地富铀煤中检测到的最高值达25660mg/kg,其赋存状态主要是与有机质相结合的方式;钍平均含量6 mg/kg,没有发现异常现象.南方一些地区的石煤中含有较多的放射性核素,并且容易在灰渣中富集,综合利用时应加强监控,以避免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