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酒西盆地山地勘探中,其地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表变化剧烈和地下为大倾角逆掩推覆构造,由此导致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发育和近地表静校正问题严重。由于有效波较弱或完全被噪音所覆盖,加上宽线采集施工,给地震资料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里从分析原始资料入手,提出了针对静校正问题和低信噪比问题的处理对策和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试验了多种宽线叠加方法,经对比最终选定了横向三维大面元叠加方式。通过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山地宽线地震资料处理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兴宇 《地质与勘探》2020,56(4):766-773
宽线地震采集原始数据相比二维数据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为充分挖掘宽线数据本身的优势和潜力,提升宽线数据处理效果,本文根据宽线数据和二维及三维数据的异同,借鉴了目前"两宽一高"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主要研究了宽线有源噪音压制及浅海拖缆宽线大羽角数据共中心点离散处理技术,提出了观测系统定义方式需要根据不同处理模块的要求进行实时变换的建议,总结完善了针对复杂区宽线处理技术策略,提升了宽线的处理成果剖面质量,为复杂区宽线地震资料处理总结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页岩油勘探进入了全新的勘探领域,页岩油储层比常规储层复杂得多,如何提高页岩油储层的成像精度是页岩油地震勘探的关键环节.宽方位三维地震技术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地震勘探技术,因为宽方位地震在提供高品质地震资料的同时还能够解决相对较难的地质问题.以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Y88研究区为例,利用宽方位资料进行针对页岩油储层处理,分析了宽方位资料的波场特征、信噪比及频率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宽方位资料的处理流程,并采用了宽方位、宽频带的高分辨率保幅特色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取得较好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4.
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相比,全数字高密度地震勘探采用高横纵比、宽方位观测系统,使用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宽方位地震勘探有利于高陡构造和复杂断块成像,但存在各向异性问题,而单点数字检波器地震信号频带宽、保幅性好、噪声强。为了充分发挥全数字高密度地震资料优势,克服其缺点,必须将宽频、宽方位处理技术运用到煤炭高密度三维地震数据处理中,以提升数据处理效果。以淮北矿区全数字高密度地震资料为基础,针对淮北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特点,以叠前保幅去噪、振幅补偿、OVT处理技术以及全方位角偏移成像技术为重点,开展了煤炭全数字高密度地震资料的宽频、宽方位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保幅去噪在几乎不损伤有效信号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噪声的有效压制,振幅补偿恢复了地震信号高低频能量的损失,宽方位处理不仅消除了各向异性影响,改善了成像效果,还获得了丰富的叠前数据。宽频宽方位处理技术是全数字高密度地震资料处理的必要手段,其处理成果比常规处理成果频带更宽,对复杂构造成像更好,分辨率更高,能够实现煤田复杂地质条件地震资料精细成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地震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勘探区域由构造简单区向构造复杂区转变,常规二维采集方法难以取得品质较高的地震资料。为了提高资料品质,柴达木盆地很多高陡构造区采用了宽线二维地震采集方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2014年-2015年的黄瓜峁-茫东-黄石系列项目中却出现了宽线二维剖面资料品质不及常规二维老剖面的现象,这里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合理拆分炮点、采用小道距小组合接收、优化接收线距、选择合适横向面元大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并针对该区域地震地质特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贵州织金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煤层连片稳定分布、累计厚度大,为中高阶煤煤层气重点有利目标区;但主力煤层地震反射资料信噪比低、剖面成像效果差,制约了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工区内灰岩大面积裸露、目的层埋藏浅是导致该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最主要因素。实践表明:基于数字盒子波调查的模拟检波器多道组合接收技术具有较好的噪声压制效果,基于煤层反射最大信噪比的岩性-井深-药量匹配激发技术提高了地震激发效率,宽线观测、小道距数字检波道组合技术是改善二维地震成像的有效方法,小道距、小线距、高炮密度及高横纵比的三维地震观测技术显著提升了煤层资料品质。该技术系列适用于山地灰岩出露地区浅煤层地震采集。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地表为巨厚黄土塬区,地表结构复杂,低降速带厚度变化快,沟中弯线受地形条件限制,测线成网困难,直测线采集资料信噪比和分辫率都较低,难以满足目前岩性勘探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在经过理论论证和生产试验后,研发了一套针对黄土塬地区的非纵地震勘探技术,这种技术兼顾吸收了黄土塬沟中弯线、黄土塬多线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点,不仅避开了黄土塬近炮点强能量干扰,而且还展宽了叠加道集方位角。针对非纵地震资料特点,在保真保幅处理理念指导下,通过非纵资料处理技术攻关,提出了针对非纵资料的三维静校正技术、创新性应用三维噪声压制模块压制非纵测线相干噪声、改进了基于VSP测井合成记录的井控处理理念,形成了一套巨厚黄土塬区低信噪比非纵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序列。   相似文献   

8.
针对海陆衔接带地质调查工作不足、现有地球物理调查手段缺失等问题,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试点滩涂区开展浅层反射地震探测方法技术试验研究。该浅层反射地震探测选用锤击震源激发,自然频率60 Hz的检波器接收。通过试验确定了合理的观测系统参数及仪器记录参数,获得了能清晰反映第四系地质结构的高精度浅层反射地震剖面,并据此总结了在滩涂区开展浅层地震探测影响数据采集的因素,为在滩涂区开展浅层地震探测工作提供了经验性建议。通过此次浅层地震工作,探测到测区内第四系底界面位置,并对第四系内部层位进行了划分,查明了测线敷设范围内的隐伏活动断裂,发现了测线敷设范围内浅层气的存在,并圈定了浅层气沿测线方向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
用于地学研究的小宽线深反射地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反射地震方法分辨率高、准确可靠,是用于地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技术。本文系统地讨论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深反射地震技术—小宽线反射地震技术,把该技术应用于东秦岭深反射地震调查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高寒缺氧,气候干旱,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平台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山前带,地势平坦适合可控震源施工。随着勘探的深入,对资料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近年的试验与探索,高密度、高覆盖、宽方位是提高资料品质最有效,但该方法带来勘探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可控震源滑动扫描高效采集技术地应用,有效地化解了高密度、高覆盖、宽方位采集与勘探成本大幅增加之间的矛盾。这里将阐述通过基于滑动扫描技术的高密度、高覆盖、宽方位三维地震在柴达木盆地平台地区地实施,实现了在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的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勘探成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OVT域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已成为国内外资料处理研究和试验的热点。在各种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中,OVT处理技术因具有易于实现、使用灵活、效果优良等优点。OVT处理,是一种保存方位角信息的处理方法,可以提供有效而精确的数据域用于去噪、插值、规则化、成像、速度各向异性、AVO/AZAVO和岩石属性反演等处理。以榆林某矿区为例,对OVT域5D数据规则化处理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应用,地震数据经过OVT域5D数据规则化处理后有效改善了常规方法的处理质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黄土塬区或复杂的黄土地形区作煤田地震勘探工作需要进行沿沟弯线地震施工技术的研究。通过项目实施,对弯线技术的应用有所见解,着重分析了弯曲测线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主要采集参数选择和施工技术措施,并介绍了地震弯线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面地震层析成像和高分辨率地震联合勘探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由于金属矿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地震反射方法在金属矿区的应用效果一般较差.为解决金属矿勘查中的方法技术问题,开展了地面地震层析成像和高分辨率地震联合勘探的方法技术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不但可弥补反射地震资料在探测浅表层方面的不足,而且还可为反射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和偏移处理提供有用的速度信息,从而提高反射地震资料的处理效果;该联合勘探技术可解决从地表至数千米深度范围内的地质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南黄海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震调查的展开,提高海相碳酸盐岩目标层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已成为地震处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充分分析了地震地质条件和原始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成像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针对性处理技术流程并进行了攻关试验工作,建立了以叠前综合多域噪声压制、多次波联合衰减、大偏移距各向异性动校正、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等关键技术方法组成的处理流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地震剖面的成像精度显著提高,各种地质现象反射特征突出,有效地提高资料解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江汉盆地中-下古生界地震勘探最主要的矛盾在于盐下层地震反射信噪比极低。开展三种野外采集方法试验,即单线高次覆盖和非纵高次覆盖、宽线高次覆盖,资料品质有明显改善;改变处理流程,可以重新处理老资料;利用物化探嵛料进行圈闭综合评价。提出谢家湾构造深部存在油气且保存较好,石炭系亦有含油气可能。多种物化探资料的综合应用,是江汉盆地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裴全理 《物探与化探》2012,36(3):409-413
也门71区山地地质条件复杂,基岩裸露,激发条件差。提高山地资料品质,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分析旧地震资料,确定了山地激发技术的优化方向,进行了全面的激发参数试验,分别优选出可控震源和炸药震源激发因素,在开阔处采用可控震源激发,空炮段较大时用炸药震源补充。施工时首先详细踏勘,进行精细单线设计,采用弯线施工和变观等方法,多设可控震源激发点。采用优化的激发技术,地震资料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李列  盖永浩  欧阳敏  李林  王大为  吴涛 《地球科学》2019,44(8):2590-2596
南海西部海域珠三凹陷地区地下断裂体系复杂,不同的勘探阶段采集的地震资料,方位角窄,复杂断裂带成像困难,而同一批次采集多方位三维地震采集难度大、成本高.为了更好地实现宽方位地震成像目的,可将不同年度不同方位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先进的多次波去除技术和地震融合技术进行联合处理,从而间接形成一个宽方位三维地震资料,据此操作将极大地降低采集成本,从实际处理效果对比分析,该方法较好地改善了复杂断裂带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视化技术是解释地震资料的最基本手段之一。三维可视化技术现已发展多年,但是真三维可视化技术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成熟并应用于地震资料解释的,通过真三维可视化技术(VoxelGeo软件)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的应用,成功地解决了该技术在塔河油田显示地层岩性、细小断裂、砂体追踪、地层尖灭线、古河道检测及储层预测等地质问题,为降低勘探内险,提高钻井命中率该技术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地二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新研制出的一种三分量检波器,尾锥不动,能方便地调节其方位角和水平角,可保证同一测线上的检波器各分量的极性和相位一致,检波器与地面耦合良好;三个分量之间的隔离度大于20dB,保证了道间无串音干扰。三个检波器串联组合,有利于地震信号接收。通过数值模拟拟定出地震测线布设方位和观测系统,在采集试验中开展波场调查、偏移距试验、不同覆盖次数对比,以确定出合理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在四川山地获得了高质量的三分量地震资料,形成了一套实用的陆上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20.
西藏羌塘盆地地震地质条件复杂,要取得高质量的浅层地震勘探资料是非常困难的。文中结合多次在羌塘地区开展的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技术试验,探讨了高原冻土层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因素,地震数据采集采用了小道间距、多道数长排列的接收方式,同时提高覆盖次数,采用大吨位可控震源进行高频激发,获得了高质量的原始数据资料;在地震数据处理阶段,重点在叠前采取相应的去噪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衰减震源干扰波、随机和相干噪声等干扰,获得信噪比较高的地震成像剖面。总结研究区浅层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方法和资料处理解释技术,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研究成果,对今后在高原冻土区开展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