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暴雨和雹暴个例中闪电特征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暴雨与雹暴过程中对应的闪电活动特征显著不同,为了对比这两类对流过程中的闪电活动特征差异,该文选取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雷暴个例——暴雨过程和雹暴过程,利用全闪(包括云闪与地闪)定位数据,分析了两者闪电活动特征以及闪电活动与对流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暴雨过程中地闪频次和正地闪比例均低于雹暴过程;相对于暴雨过程,雹暴过程的主正电荷区放电高度更高,主正电荷区所处的温度偏低;暴雨过程中,总闪频次与对流降水量、总闪频次与对流降水强度的相关性均优于雹暴过程。总体而言,雹暴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更为复杂,这可能与雹暴过程具有更为复杂的动力和冰相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飑线雹暴不同发展阶段的垂直流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雷达回波和地面、高空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张家口地区1980年7月20日出现的一次飑线雹暴天气过程。着重讨论了飑线雹暴各个发展阶段的垂直流场特征。给出了飑线雹暴形成发展阶段和稳定维持阶段中雹暴单体的流场图象,说明了飑线雹暴的不同发展阶段中雹暴单体的流场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重力波对一次雹暴天气过程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继松  王华 《高原气象》2009,28(1):165-172
利用北京地区雷达、风廓线仪和稠密的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05年5月31日午后多次出现雹暴现象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小尺度诊断研究,揭示了雹暴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再生过程与地面气象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重力波对雹暴单体、雹暴群演变、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有利于强对流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下,由地形、强雹暴产生的重力波,不仅催生新的风暴单体,而且对风暴单体的移动、发展或减弱产生直接影响;(2)不同强迫源(地形、强雹暴)引发的、具有不同振幅、波长和波动周期的中尺度重力波之间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多个风暴单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雹暴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一次由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树芬 《大气科学》1990,14(4):504-507
1986年8月2日午后天津市出现了一次由海风锋触发引起的强雹暴天气。本文分析了这次雹暴天气过程出现前的环流背景,指出海风锋对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作用,并讨论了这次雹暴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及近地面风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玛纳斯河流域一次雹暴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初步认识了玛纳斯河流域雹暴特征,为今后有效地防御冰雹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气层结演变对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大气层结的演变来探讨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通过为期12年发生在甘肃、宁足和陕西省的六盘山区20多次较强的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层结的不稳定性、最大不稳定层次的高低及其湿度条件决定着这种特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兴衰。强、弱雹暴的差异性在300hPa的层结演变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145次大范围降雹的发生条件。结果发现,按雹暴发生前的中、低层温度条件,该地区存在着冷性雹暴和暖性雹暴。文中着重分析了暖性雹暴。暖性雹暴一般是强雹暴,根据其发生原因又可将暖性雹暴区分为热成雹暴和冷成雹暴。文中还给出了表示雹暴发生条件共性的概念模式,并探讨了各个条件的季节变化、地区差异以及对雹暴强度和所伴随的天气的影响。本文使用的资料是雹日早晨的常规资料,所得结果可供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8.
雷雨顺 《气象》1981,7(4):2-4
每年春季,我国南方总有几次大范围强雹暴,给工农业生产和交通电讯带来重大损失。本文初步考察了13次强雹暴发生前的天气学特征,发现了一些可供预报参考的有趣事实。 一、强雹暴例子及其天气特点 根据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各省很不完全的资料,搜集到七十年代3—4月份13次有名的强雹暴(见附表)。“雷打三后晌”,雹暴一般也持续2—3天,本文只取每次过程中雹灾严重的一日。可以看出,南方春季强雹暴有以下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WRF V4.1模式对2020年3月21日发生在浙北地区的一次大范围超级单体雹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等,分析了雹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和云系的结构演变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冰雹形成的云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雹暴过程是在高空急流右侧辐散区和低空急流左前侧辐合区相重叠的区域发生发展的,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雹暴的维持和发展。多普勒雷达产品上呈现了雹暴的钩状回波、中气旋、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强回波悬垂和三体散射等特征。数值模式基本模拟出了雹暴云系的水平演变和垂直结构特征。模拟的过冷云水、冰晶、雪在雹粒子最大时表现为异常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雹胚胎和冰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李玉书 《气象》1982,8(5):7-8
雹暴和暴雨都是由于对流系统猛烈发展而形成的灾害性天气。许多研究指出,两者都须具备水汽、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大气层结等条件,雹暴还须有较大的风垂直切变。雹暴和暴雨的物理条件、环境背景的区别,这是预报中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普查了1976—1980年6—8月109次雹暴过程233个雹区(点)和53次日雨量≥100毫米的暴雨过程(不包括东风带暴雨)。  相似文献   

11.
王树芬  童仙娥 《气象》1986,12(8):6-8
本文用动力学方法计算了1985年7月2日保定地区强雹暴天气前后的物理量场,分析计算发现,雹暴天气前、后期的物理量场有显著差异,各有许多特点。这就提供了一些定量了解强雹暴发生发展物理过程的线索,也为今后强雹暴的预报,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数值预报资料入手,结合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及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14日飞船主着陆场区一次雹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雹暴过程中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侵入蒙古低压的冷锋带动中尺度辐合线移近场区时触发强对流迅猛发展;雹暴前期垂直风切变显著增大;深厚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烈的正涡度平流和垂直上升运动等是雹暴的主要成因;雹暴前期TBB值迅速降低,雷达RHI回波图上,在无回波穹窿区上部为雹源区;冰雹落在θse舌轴的北侧和高空锋区的南侧。  相似文献   

13.
1977年6月25日17~(07)至19~(50)在我国甘肃平凉消雹基地,首次完整地观测到一次多单体雹暴。为了弄清我国雹暴的结构及其形成的物理过程,更有效地进行人工防雹作业,我们对这次雹暴进  相似文献   

14.
陕北地区左移强雹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崇典  戴彩悌 《气象科学》2004,24(3):361-366
本文采用了schmid,house,schiesser与fovell左移雹暴和右移雹暴的定义,对河套区左移强雹暴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得出左移雹暴和右移雹暴产生的有利天气尺度及中尺度主要特征。论述了左移和右移雹暴传播活动和雷达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湖北北部春季两次雹暴的对比分析,发现对流层低层干暖盖(即干暖中心)的水平阻挡作用对雹暴过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2019年3月21日发生在浙江省的一次大范围致灾超级单体雹暴过程,结合多普勒雷达探测产品,分析了风暴的雷达回波结构、流场结构、各类水成物等特征及其演变,并探究冰雹形成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雹暴过程是在高空急流轴右侧和低层切变线相重叠的区域发生和发展的,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雹暴的维持和发展。实况超级单体雹暴在雷达回波上呈现出钩状回波、持久深厚的中气旋、典型的高悬强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和三体散射现象。模拟试验成功地模拟出了雹暴云团的水平演变和垂直结构特征。合适的0℃和-20℃高度以及-20~0℃层厚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雹粒子主要由云水、过冷雨水和雪粒子转化形成,再通过碰并过冷云水、冰晶、雪粒子而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7.
陕北地区雹暴与多单体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了Schmid,Houze,Schiesser与Fovell左移雹暴和右移雹暴的定义,利用2001—2002年延安、洛川711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天气、气候资料,对陕北地区雹暴特征进行了研究,陕北雹暴大多由多单体系列组成,新老单体不断再生消亡,向最适合新单体生成的方向传播移动。左移雹暴较右移雹暴尺度小,移动速度慢,降雹时段也明显不同。雹暴是在中低层有利的次天气尺度条件下形成并在中小尺度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强雹暴是在500hPa西北气流引导下传播的。  相似文献   

18.
陈晓燕  付琼  岑启林  张辉 《气象》2011,37(4):423-431
应用兴义多普勒雷达资料和相关实况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14日傍晚发生在黔西南州安龙、兴义和兴仁的一次强雹暴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详细分析了强雹暴发展过程的回波结构特征,以及在超级单体中观测到的中反气旋流场结构.雹暴发生在地面加热强烈,低层热低压发展,中层有小槽发展东移,高空有急流的背景下.小槽触发的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19.
跟踪鄂西北一次雹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综合利用湖北ADTD型二维地闪定位系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针对地闪频数演变与雷达资料(CR、VIL、ET)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雹暴生命史不同阶段地闪频数及所处位置不同,本次雹暴过程以负地闪为主,零星正地闪出现在雹暴减弱消亡阶段。(2)降雹发生前,CR和ET呈线性增长且CR增加到65 dBZ以上,同时VIL增加到25 kg?m-2,地闪维持较高频数。CR和ET骤减且CR下降到60 dBZ以下,同时VIL略增后骤减,伴随地闪频数骤增到峰值,降雹结束。(3)正、负地闪均分布在雹暴附近25 dBZ~55 dBZ区域,≥65 dBZ的降雹区域地闪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20.
石河子地区一次雹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河子地区148团数字化雷达资料及有关的天气资料和雹谱资料等,对1995年6月14日石河子地区的一次雹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对认识该地区雹暴的形成、演变、降雹特点,对指导防雹减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