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京市城市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喜  杨振山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598-1608
老年人在人口比例和绝对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其中交通出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基于2012年南京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发现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的日出行次数增加,但日出行时间和日出行距离都减少,说明老年人单次出行距离较短,且主要围绕“家”形成圆形的活动空间;从出行方式构成来看,老年人以步行和公交车为主,出行目的以娱乐、休闲和购物为主。运用次序Logit及线性回归模型,在确定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社会经济属性之后,发现城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的出行有显著影响。其中,城市人口密度会显著增加老年人的日出行次数,但其日出行距离反而有所减少;居住在原单位小区的老人日出行次数比居住于商品房的老人多,且出行距离也较短;说明混合用地以及紧凑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出行。距离交通基础设施越近,老年人的出行越活跃。大型购物中心对老年人的购物出行没有显著影响,老年人更倾向于在街头小店购买物品。而小区周边体育馆、博物馆等设施对老年人的吸引力则不如棋牌室和公园广场。研究结果对老年人健康生活和科学合理布局城市设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阳贵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19,39(6):855-868
利用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借助Eviews等工具分析了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的因素,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滞后性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政治制度、贸易畅通性、便利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民间文化交流紧密度的影响;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规模具有正向作用,但其效应具有一定滞后性;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带动中国与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的引力大小不同,可分为投资带动力巨大型、投资带动型、投资一般型、投资带动力不足型4种类型,中国与东南亚、西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贸易规模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3.
4.
马卫  黄晓燕  曹小曙 《干旱区地理》2020,43(5):1358-1370
"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并对沿线国家及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会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00—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开放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度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00—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开放度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差异逐渐缩小。(2)开放度的重心在移动方位上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8年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而2008年之后重心逐渐向偏东方向移动。(3)开放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部开放度较高,而中部和南部开放度相对较低。(4)开放度在全局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集中于新加坡和塞浦路斯2国,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中亚和南亚。(5)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陆路交通和港口对开放度均存在长短期效应以及直接、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游客与居民休憩的态度和行为,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例,通过实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对当地的游客与居民休憩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地的休憩行为做了"东道主/游客"二元关系的探讨,经比较研究发现:居民在主客交往中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交往的意愿非常强烈,而游客却略显被动,交往的意愿不太强烈,并且有所顾虑.  相似文献   

6.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 是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战略导向。本文着力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我国地级区域四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相关分析探讨四化协调指数与区域发展主要指标的关联关系,建立识别方法开展基于四化发展状态的问题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四化各自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四化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越高,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越低;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及自然地理类要素对四化协调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农业和农村的社会投资、财政投入及金融支持,以及大中型企业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等因素对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更为稳健而积极;识别出四化发展存在若干问题的7 类计145 个地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传统农区、西南山地丘陵区和青藏高原区。在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推进四化协调发展既需要共性制度创新,还需要针对问题区域及其区域问题研制区域政策,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社会投资、财政投入与金融扶持力度,积极扩大内需,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城镇投资和教育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为西北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共享新时代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带来了重大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考察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地理空间转向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法、RCA指数,分析了甘肃省出口贸易产业的时空格局演变,并通过构建拓展引力模型,对甘肃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21世纪以来,甘肃省对外出口的贸易规模和份额发生了较大的空间转向,主要在“一路”和“一带”东、西两个方向呈现波动转移,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态势日趋显现;(2)金融危机前后两阶段各产业RCA指数走势分化明显,初级产品和资源性制成品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中高技术含量制成品的出口份额有所增加,但仍处于比较劣势地位;(3)模型实证检验得出双边经济规模、华人数量对于贸易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人口数量呈负向作用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农村流动人口创业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并辅之以江苏省的实证研究,从“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解读其对农村流动人口迁入地创业行为的影响。采用2010年江苏省城镇暂住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个人经济社会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城市环境均对其创业行为产生影响。特别是城市环境方面,城市总人口规模和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具有反向影响;控制规模之后,在户口含金量越高的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创业的可能性越低,这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对农民工创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生存现状的调查,发现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不仅数量在减少,而且有从老城区向外搬迁的趋势。探讨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城市建设、市场、消费需求与口味变化、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外部因素,以及企业体制陈旧、产品缺乏创新、品牌意识淡薄、传承方式单一、品牌扩张和宣传力度不够、产品质量下滑、就餐环境和服务质量下降等内部因素。针对"老字号"餐饮企业发展参差不齐的状况,提出振兴南京"老字号"餐饮企业举措建议,以充分发挥"老字号"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芳  李誉博 《热带地理》2023,(6):1160-1171
构建科学合理的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范和化解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前提。基于事后交易成本构建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全局莫兰指数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水平、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从空间分布看,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东欧地区,但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近年有所升级。3)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稳定、经济自由、经济增长率、教育支出以及自然资源对地缘政治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此,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快国家现代化转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提高地缘政治风险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决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州市中产阶层活动日志问卷调查,借鉴社会分层、行为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等理论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多元Logit模型对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与决策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呈现多样化时空特征。工作日购物时间双峰陡峭,休息日双峰平缓;工作日购物空间范围比休息日小,工作日购物活动集中在晚间近圈层(0~1 km),休息日集中在白天中圈层(1~5 km)。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商业设施密度是影响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时空决策的主要因素,工作日性别因素影响较大,休息日出行方式因素作用显著。中产阶层购物时间节奏与一般居民相差不大,但空间距离较远,其时空决策受商业设施密度影响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晨  肖大威  黄翼 《热带地理》2020,40(3):551-561
以广州市已公布的4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数据为基础,通过最邻近指数、基于Riple’s函数的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核密度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州市美丽乡村的发展现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自2013年起,广州市美丽乡村数量逐年递增且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2)广州市美丽乡村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3)Ripley’s函数分析表明美丽乡村要素点空间分布格局随距离变化略有不同,在0.14 km处集聚强度达到最大;4)核密度分析显示美丽乡村高密度区域主要分布在广州南部和西北部,包括番禺-南沙1个热点主核心区和从化、花都-白云2个热点副核心区,密度分布呈现多核心不均衡特点;5)乡村的地形水文、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政策规划为美丽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政策规划因素对“美丽乡村群”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决定性影响。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反映出广州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初见成效,并逐步形成以热点核心区为基础的“美丽乡村群”。最后,在乡村选点、空间优化、价值提升以及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与通勤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望保  侯长营 《地理科学》2014,34(3):272-279
以广州市2001年、2005年和2010年大型家庭社会调查为基础,研究了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和通勤行为的演化,从微观层面分析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和城市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趋势较为明显,但通勤成本仍然是城市居民居住区位或工作地选择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使用职住空间平衡测量指标来测度城市职住空间平衡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内圈层存在最为严重的职住空间失衡,而随着近年来广州市产业和居住郊区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城市郊区的职住空间失衡状况有明显改善,职住空间平衡率大幅度提升。从通勤行为来看,广州市城市居民使用传统的通勤方式比重最高,家庭收入、文化程度、住房产权和性质状况、工作单位性质等城市居民通勤行为显著影响通勤方式。  相似文献   

14.
蔡小波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11,31(5):478-483
借用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的概念,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中心镇建设用地斑块景观集聚度指数、形状指数和破碎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广州市中心镇的建设用地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中心镇的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基本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景观集聚度则基本呈持续下降和先上升而后下降两种态势,景观形状也趋向于复...  相似文献   

15.
《热带地理》2023,(12):2381-2393
Leis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happiness; therefore, facilitating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pathways to improve urban residents' wellbeing and realize high-quality new urbaniz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migrant workers' leisure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Based on the self-selection hypothe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both leisure environment and leisure attitude on leisure behavior. First, our analysis of the leisure environment revealed that leisure behaviors differed according to leisure environments. Residents of resource-rich communities had the longest leisure time, a medium leisure distance, and a positive leisure attitude. Communities with medium leisure resources had the shortest leisure time and closest leisure distance. Communities with scarce leisure resources had the longest leisure distance and the most negative leisure attitude. Second, by examing the match of leisure attitudes and leisure environments, we found that the average leisure time of matching groups was longer, and they generally spent their leisure time within 1 kilometer around the community. Furthermore, the leisure time of residents in communities with scarce leisure resource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 mismatching groups of leisure attitudes and environments, about 60% of the residents spent less than 2 hours on average per day, and the leisure distance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ir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both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can affect migrant workers' leisure behavior; they further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jointly determine residents' leisure behavior. The temporal (leisure time) and spatial (leisure distance) dimensions of leisure behavior ar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Leisure attitude has the most direct effect on leisure time, while the effects of leisure environment on leisure distance are complex. Socio-demographic attributes affect leisure environment,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behavior. Men and women do not differ in terms of leisure time, but women's leisure distance is greater than men's. Ag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sidents' leisure behavior, but younger persons enjoy more leisure.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residents' leisure time and leisure distance, while it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leisure environment. Persons with higher educ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leisure life, and spend more time and travel to participate in more leisure activities. This study makes three contributions. First, in the context of leisure scenarios, it promotes the combination of self-selection effect and rational behavior theory, and fully considers the role played by attitude in th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behavior. Existing studies of transportation mostly follow functionalism in the pursuit of efficiency, and the scope and ability of residents' self-selection is limited. This study of leisure behavior empiricall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environment and leisure concepts cultivation. Second, the study of migrant workers' leisure provides inspi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migrant workers have mad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t the sacrifice of their youth and health. The leisure self-selection effect can be used to improve residen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y enhancing the community's leisure environment. Third, the migrant worker group is diversifyi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new urbanization, their daily lives are changing and they are making continual efforts to adapt to urban life, rather than remaining passive. © The Author(s) 2023.  相似文献   

16.
高军波  田春艳 《热带地理》2014,34(2):234-240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事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公共服务消费特征探讨,有助于从需求角度审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有效性及公平性。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系统分析转型期城市居民的医疗服务消费及社会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广州中心城区医疗服务设施配置对城市居民购房选择的影响弱于公园绿地、教育和商业设施;费用支出、服务态度及技术设备条件决定城市居民的医疗服务消费选择,空间距离作用较小;医疗服务消费出行时间集中在35 min内,出行方式以步行和公交为主;医疗服务消费支出以自费为主,消费评价总体不高。在社会分异上,高收入群体更重视医疗服务口碑和技术设备条件,对费用支出关注程度较低,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选择偏好区级及以上高等级医疗服务,对公立医疗设施评价最高;而中低收入群体以"自己处理"及选择低等级医疗设施为主;公立医疗服务空间分布相对均衡,民营医疗设施则与中低收入群体更为接近,这与西方城市公共资源分布格局中的"服务反比例法则"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广州市居民网络购物行为调查问卷和电子地图兴趣点(POI)数据,从全市和不同区位2个空间尺度,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商品特征、空间环境及物流快递4类因素对居民网购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影响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区位产生作用的因子个数、作用强度和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影响因子数量在全市域范围最多,远郊区最少。各因子总体上在近郊区和全市域作用强度大,在远郊区最弱。退货服务重要性在近郊区和中心区作用方向相反;②部分空间环境因子对网购频率有影响,城市化水平、商业中心可达性在全市域范围有影响,居住地城市化水平越高、离商业中心距离越近的居民网购频率越高,支持了创新扩散假说。快递点数量在中心区有影响,居住地快递点数量越多的居民网购频率越高。其它空间环境因子没有显著影响。③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因素对网购频率影响较大,性别、年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是学历、职业,月收入影响最小。商品特征、快递物流因素各因子在不同区域对网购频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广州不同阶层城市居民日常家外休闲行为时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3年广州市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休闲活动频次及时长、休闲活动的时间集聚、距离分布、时空分布密度和时空集聚特征等方面分析不同阶层居民休闲活动特征。研究发现:居民工作日家外活动以生存型为主,休息日以休闲型为主,高阶层居民比低阶层居民在工作日休闲活动时间长,休息日活动频次高;居民在工作日的休闲活动受生存型活动时空约束明显,各阶层在休息日的休闲活动持续时间明显增长,主要集聚于近距离;居民休闲活动大部分集中于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活动空间变化大于休息日;低阶层居民晚间休闲活动集聚范围明显比白天收缩,中高阶层以上居民工作日晚间休闲活动集聚范围明显比休息日收缩。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消费者行为与商业业态空间及居住空间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周素红  林耿  闫小培 《地理学报》2008,63(4):395-404
商业业态空间和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 通过分析居民微观行为解释实体空间是近年来城市商业业态空间和居住空间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被使用的研究 方法。以联系商业业态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纽带-消费者行为作为切入点, 选择广州市8 个街 区的1428 位居民为调查对象, 研究二者的特征及关系。通过典型街区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 ①居民购物出行方式选择、出行距离和多目的出行与所处街区的类型、区位、周边服务配套 和城市商业业态空间等存在密切的关系。②商业空间的等级体系清晰存在, 老城区传统商业中心仍存在较强的吸引力;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形成的新商业中心区次之, 二者在吸引人群 的类型上存在差异; 次一级商业中心区和日常生活服务配套区在为居民提供日常消费服务方 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③城市新商业中心和外围商业次中心的在服务能力和提供的业态类型 上还存在不足, 使其服务供给与周边居民的购物需求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匹配, 引发对老 城区的过度依赖。④外围商品房小区和政府规划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周边的商业配套不足, 增加了居民日常生活成本。通过对居民出行空间的分析, 可以从另一侧面剖析城市的空间结 构及其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边艳  周春山  胡锦灿 《热带地理》2020,40(5):832-842
以2014年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24个街道、50个社区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为数据源,从住房需求意愿与区位选择方面分析了广州中产阶层住房选择,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广州市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向中心城区”性;2)现居住现状(人均住房面积、现小区区位、现小区建成年代、现居住时间)、家庭生命周期(年龄、家庭规模、子女数量)和经济水平(家庭年总收入、个人年总收入、私家车拥有量)等因素对中产阶层住房需求意愿具有显著影响;3)家庭生命周期(年龄、家庭规模)、个体因素(教育程度、户籍地)等要素对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4)制度因素、区位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影响着广州市中产阶层住房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