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华北最新剪切构造网络与地震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华北近期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卫片影象解译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华北地壳正在发育一套脆——韧性剪切构造网络。它是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的产物,控制着华北地震活动图象。两千多年的历史地震资料表明,网络交结的部位是中、强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网眼”是比较安全的地域。文中讨论了这种构造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华北地震区划和监测预报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对“九五”期间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并对各测项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价。分析认为,数字观测资料在精度,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各方面均达到预报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介绍流动重力历史资料清理流程、方法及获得的规范化成果,对1998年泾阳MS 4.8、2009年高陵MS 4.4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进行分析,得到结论:①泾阳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满足“震前重力持续增强-震后反向恢复”的特征;②泾阳地震的发生可能与附近断裂活动有关,同时受华北块体应力场的作用;③高陵地震前后重力变化与泾阳地震前后重力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位于渭河断裂附近,两个地震均受到渭河断裂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1970年以来全球较大地震资料,从时空分布和活动频度图象等资料分析研究了1986年全球及中国内陆的地震活动,预计1987年全球无8级以上地震。并指出我国大华北、东北北部,汾渭河谷及东南沿海一带的地震活动比1986年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文中采用本世纪以来华北、川滇强震资料,分析了华北和川滇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并根据华北、川滇地震活动幕的特点,指出了从大同-阳高6.1级地震起华北已进入第V个地震活跃幕.在数理统计资料方面指出了目前华北尚缺少3-4次M≥6.0级地震.同时还对华北第三、四地震活动期中的阴山构造带M≥6.0级地震时空迁移特点进行探讨,并对未来辽东湾、辽西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6.
应用1966年以来的辽西地震资料和华北地震资料,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了华北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对辽西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引言 文献1从理论上提出了地震活动分区、分带、分段的三项定量指标,文献2—4对大华北作了初步应用。其中文献2,较详细地分析了大华北地震活动阶段性相对同步活动特征及其中长期预报意义,据此给出了强度危险概率P(S)和时间危险概率P(T)两种概率模型,计算出“近期一两年内,大华北地区新的地震活动幕可能到来的危险概率:P(T)=0.8,P(S)=0.5”。从1985年以来大华北地震活动的实况来看,仅内蒙、河北、黄海发生  相似文献   

8.
地震史料的考证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历史记载十分丰富,是研究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基础资料。但“历史文献记载,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原因以及史料编纂学方面的原因,呈现出很大的复杂性”(谢毓寿等,1983—1987)。因此,用这些资料编辑地震目录或编纂地震志书,就需要鉴别。 1.史料中的问题 地震历史资料大多来源于正史、国史、野史、方志、杂记、档案、报刊、碑刻及地震考察报告  相似文献   

9.
由徐煜坚、罗焕炎教授等合著的《华北北部地区地质模型与强震迁移》一书将由地震出版社于近期内公开出版。该书综合了地质、物探等资料,建立了华北北部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地震地质综合分析、图象识别和三维有限元计算等模拟了邢台(1966,7.2级)、河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对邢台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分析中,都将其作为“震情窗口”来观察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变化,预测这一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本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邢台地震活动的异常进行了分析判断,提出了“震情窗口”除了能反映华北大范围的应力场变化或邻近邢台局部地点的应力变化外,还能反映邢台震区自身的应力集中现象。这是以往分析“震情窗口”时所忽视的。这对于发生过强烈地震并作为“震情窗口”的某些老震区的中强余震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要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邢海灵  蒋通  李文艺 《地震》2005,25(3):115-122
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是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进行应急处置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综合分析国外部分地区的防灾规划中地震应急处置的内容与特点, 研究了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中防御水准的制定、 灾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辅助决策保障、 应急救灾反应以及对人文和环境的考虑等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为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或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震电磁扰动观测的一些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和支持下,廊坊大地公司在首都圈地区布设的电磁波台资料的应用,已经纳入了"华北地区强震强化监视跟踪工作方案",正在分析处理中.郑州晶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等地区布设的电磁波台的资料,正在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工作,现正对汶川大地震的强余震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另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正在十三陵地震台开展4种仪器的对比观测试验,并支持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地震电磁扰动信息分析实验室",相关小组正在开展电磁扰动分析方法研究和软件系统研制,并拟对相关机理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根据邯郸遥测地震台网所属8个子台记录的小震月频度曲线演变的起伏特点,研究了它与华北中强震活动的时程关系后,认为本台网在整个华北的中期、短期的趋势动态跟踪监视工作中可提供较为可靠的震情信息。文中对使用资料取择的物理意义和提取信息标志的具体办法等作出了具体叙述,本台网之所以具有反映华北震情信息的功能,可能与它所处的部位是在北东和北西两组构造的交汇部位有关。这样的部位无论来自何方的地震应力场强、弱演变的  相似文献   

14.
戴维乐  沈业龙 《地震》1993,(5):1-10
本文用分形理论的信息维方法研究了大华北地区1976年以来十次中强地震区域地震时间分布信息维在主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信息维的变化反映了地震时间分布结构自组织特征,在震前一、二年内无标度区及其上、下限值出现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无标度区跨度由1个数量级变宽为3个数量级,震后恢复到一个数量级。震前无标度区跨度越宽,表明地震时间分布自相似结构自组织程度越高,大华北地区十次中强震无论其所在地区、震源深度、地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不同、震前信息维都显示了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且临震前降到最低值,震后回升。信息维下降异常时间与主震震级无关,但信息维下降的最低值与主震震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着重对大华北地区1900年以来Ms≥6.0地震空间分布图像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空间迁移特征。经研究发现,大华北地区强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大体可分为两大区域。1906~1976年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大华北中部的主体地区,且强震活动具有成带性由南向北迁移,活动范围逐渐缩小,活动强度逐渐增强的特征,最终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标志,结束了主体地区的强震活动。1976年以后地震活动则转移到大华北西北、东南两个边缘地区,强震活动明显减弱。这一规律性现象的发现,对于分析该地区今后地震活动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亦为研究强震迁移规律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简要介绍。根据《自动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由5个区域自动地震速报分中心(辽宁、河北、福建、陕西及云南)和国家地震速报备份中心(广东省地震局)组成。通过"十五"国家测震台网的建设,利用全国1 000多个地震台站和200多个境外地震台站,现阶段自动地震速报能力达到国内地区1 min左右、周边地区2 5 min、国外其他地区3—30 min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是华北北部地区1次重要的地震,该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地震空段异常。介绍了该地震空段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地震空段的形成至解体与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关系。认为,地震空段可作为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预测的中期判据,这对该地区地震预测有帮助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研究了华北地区第三地震活动期和第四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各级地震频次分布和活动期中地震活动主体地区的迁移,得出华北地区第四地震活动期可能还有1—3次6级多地震,其主体地区可能在山西地震带。本文还研究了近十几年来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集中区,指出目前华北发生6级多地震的最危险地区是太原附近地区,其震级可能为M,6.4±0.4。  相似文献   

19.
金学申  戴英华 《中国地震》1995,11(3):248-256
本文依据信息量的定量判定方法,从分析地震地质和前兆因子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出发,对各种因子所能提供的长期或10年尺度强震危险的信息量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以地震多、震级大、损失惨重为特征。介绍了西太平洋与欧亚大陆间的洋-陆俯冲带型地震;印度次大陆与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型地震和华北地幔亚热柱拆离滑脱型地震等3种地震基本类型,并侧重探讨了华北地幔亚热柱外围拆离滑脱带型地震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和地震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