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INDEPTH)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赵文津  赵逊等 《地质通报》2002,21(11):691-700
介绍了INDEPTH项目在探测、研究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和构造方面所获得的10项主要发现和新的认识,并阐述了这些成果在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实用问题方面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深部调查同样是基础地质调查,可以补充地表地质调查之不足,从而给出更为全面的岩石圈结构的构造的概念,并应成为今后地质调查工作深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3.
冯昭贤  赵文津 《现代地质》1997,11(3):363-365
摘  要  介绍了 “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 (简称 INDEPTH) 项目概况、 科学目标和已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着重阐述了作为该项目组成部分的由中国地质大学 (北 京)、美国华盛顿大学 (西雅图)、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合作进行的 “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 深剖面探测的大地电磁研究” (简称 INDEPTH-MT) 的任务、科学目标和主要成果以及采用 的仪器设备、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与反演方法所具有的特色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中美合作开展的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资料,经数据处理和初步研究后,获得重大新发现.  相似文献   

5.
宿和平 《地质论评》2004,50(2):179-179
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合作项目——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地震探测(Hi—CLIMB),是美国科学基金委与中国国土资源部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合作单位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美国俄勒冈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及尼泊尔矿山地质部。  相似文献   

6.
国际合作INDEPTH项目横穿青藏高原的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国际合作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深部剖面探测(INDEPTH)计划自1992年开展以来,圆满完成Ⅰ、Ⅱ、Ⅲ、3个阶段研究任务,揭示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腹地的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在同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10多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国际地球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第四阶段计划是研究高原北部边缘,即东昆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并与南部喜马拉雅造山带加以对比.经过多次野外地质踏勘,选定剖面的工作路线,2007年各方正式签订协议,并共同开展了野外调查,圆满完成了横穿东昆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100km垂直深反射地震、300 km广角地震反射以及59个宽频带天然地震台站的野外观测施工任务.中方项目组还在东昆仑南部厘定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发现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整体隆升的重要证据.2008年将继续天然地震观测,还将开展大地屯磁测深、重力、地质构造剖面观测和反射地震数据处理;2009~2010年将利用各类深部探测资料,综合研究青藏高原北部的地壳结构、岩石圈构造和深部过程.  相似文献   

7.
8.
《长江三峡地区珍贵地质遗迹保护和太古宙-中生代多重地层划分与海平面升降变化》(汪啸风,陈孝红,张仁杰等,2002,地质出版社——以下简称02专著)出版后,许寿永认为其中的泥盆系(张仁杰、冯少南等,P.131—172)和石炭系(冯少南,张仁杰等.P.  相似文献   

9.
雪冰地层剖面绘图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璐  温家洪 《冰川冻土》2001,23(3):297-301
雪冰地层剖面绘图软件的开发可使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愉速绘制雪冰地层剖面图,综合前人在研究雪层剖面中划分的各种雪冰类型,设计绘制出一套较完整的图例库,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绘图数据的管理,使绘图工作方便快捷,图件易于保存、交换、处理和使用,介绍该软件的功能设计与实现的思路和方法,阐述软件设计中关键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该类软件的完整系统设计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0.
张顺金 《福建地质》2002,21(4):211-220
简要介绍了以野外地层剖面测量的原始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处理及绘图程序。  相似文献   

11.
洛川黄土剖面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Paleomagnetic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on 96 ariented loess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the Lochuan section in Shanxi Prov., the total thickness of which is up to 130 m and more. The results have provided evidence that the deposition of Late Pleistocene Malan Loess and Middle Pleistocene Lishih Loess in the Lochuan section took place during the Brunhes normal epoch. The lower limit of the Lishih Loess which represent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Brunhes epoch and the Matuyama epoch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silt bed, corresponding to a depth of 75 m. The Wucheng Loess, which recorded the Jalomillo normal polarity event, deposited during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Matuyama reversed epoch. The upper limit of the Jalamillo is set at a depth of 100 m. and the lower limit at 110 m.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rotated remanent magnetization of the specimen resulted from AF demagnetiz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eliminated by means of magnetic clean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despite of the differences in magnetic stability and ages of various strata (loess, silt bed, buried soil and weathered beds) in the Lochuan section.  相似文献   

12.
江山的奥陶系:介绍奥陶系几个地层剖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浅地层剖面仪(GeoChirpⅡ)是英国GeoAcoustics Ltd生产的一种浅地层剖面仪,该仪器采集的原始数据以二进制形式保存在SEYG型数据文件中。为了读取该仪器记录的原始数据,除了解数据文件的记录格式外,最关键的一步是获取数据文件的重要参数(如道数、点数、数据样点格式等)。这里研究了浅地层剖面仪(GeoChirpⅡ)的SEYG型数据文件的格式,在难以按照常规方式获取重要参数的情况下,首先充分利用GeoPro软件上显示的相关信息获取了剖面的道数及每道的采样点个数等重要参数,数据样点格式则根据说明书确定。然后利用所获取的重要参数编写相应程序以读取该数据文件的原始数据及把处理过的数据写成SEYG型数据文件,数据处理实例则证实了该方法可有效读取原始数据和写入目标数据。最后对读取GeoChirpⅡ的SEYG型数据文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TOPAS PS18系统设备的基本组成、参量阵技术原理以及在深远海应用中的参数设置。另外选取西太平洋地区一水深超过1 000 m的穿越海山测线,通过对该测线海山山顶及边缘浅地层剖面的层位解释和分析,发现该火山顶部主要经历了T0、T1和T2共3期构造及沉积作用,在T2时期曾爆发过小规模的火山侵入活动。通过对该段资料的分析,展示了TOPAS PS18浅地层剖面仪在深远海的探测效果及浅地层层序结构,分析了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规律,为后期进行更深入的地质构造分析及矿产分布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赵文津  冯昭贤 《地球学报》1996,17(2):119-128
“NDEPTH”是中国和美国地学家合作开展的大陆动力学研究项目。本文介绍了研究该项目的重大意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酝酿协议过程,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新一轮研究的科学目标、研究工作方针和研究工作特点;最后对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藏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形态各异,是世界上湖泊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西藏高原湖泊的形成和几个典型湖泊的基本特征、水化学条件以及放射性元素特征进行的阐述,发现部分湖泊铀浓度较高,认为在湖泊中寻找铀资源是未来铀资源勘查值得参考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永  董进  杨劲松 《地球科学》2020,45(7):2662-2672
哈尔滨荒山剖面是东北地区第四纪典型剖面,因缺乏绝对年龄数据,关于其地层划分及时代还有不同认识.对荒山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与AMS14C、OSL等年代学数据相结合,重新厘定了荒山剖面第四纪地层的年代框架.结果表明,荒山剖面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时晚期至Brunhes正极性时的沉积,B/M界线位于剖面下部46.7 m,剖面起始沉积年龄早于0.90 Ma.根据AMS14C和OSL年龄确定了全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底界,对第四纪岩石地层单位的分层标志及顶、底年龄进行了分析,确定第四纪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分别为:坦途组的年龄为~12 ka BP,顾乡屯组的年龄为12~79 ka BP,哈尔滨组的年龄为79~138 ka BP,上荒山组的年龄为138~580 ka BP,下荒山组的年龄>900 ka BP.据此建立了荒山剖面第四纪地层系统,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罗惠麟  蒋志文 《地质学报》1991,65(4):367-375
本文简要报道了1987—1988年间对梅树村剖面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对产于梅树村阶顶部的拉普渥斯壳(Lapworthella)进行了显微结构研究,特别是在中谊村段发现具有对比意义的遗迹化石Phycodes pedum Seilacher,玉案山段发现激江动物群的蠕形动物,水母和节肢动物.对梅树村阶的化石带作了补充。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最新结果,提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值为597Ma。进一步讨论了“B”点仍是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