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保祥  刘青勇  孟凡海 《地下水》2005,27(3):162-165
建设地下水库是我国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依据龙口市黄水河地下水库的运行管理需要,建立了基于GIS的地下水库实时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及数值模拟模型。对地下水库进行了调蓄调控模拟计算.为地下水库制定合理的调度运行管理方案和补源工程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能源的使用变得越来越频繁。变电站作为电能输送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作为电网运行系统中的运行管理、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机构,其正常运行是保障电网安全的关键环节。对于处理变电运行故障过程中的任何不规范行为,都可能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本文主要针对变电运行过程中常见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7,(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泵站的集控已成为趋势,在地广人稀且经济欠发达、吸引人才相对困难的南疆地区,泵站集控建设已变得极为迫切。根据博斯腾湖东、西泵站调度管理的需要,对泵站集控一体化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设计思路、建设在线监测、采集分析、系统调控为一体的多泵站集控系统,基于该系统,实现多泵站远程管理可视化。将会使运行管理和领导在决策中随时全面了解各站点情况、掌握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土地管理领域改革和创新的热点和焦点。2007年11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重点在于“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作为土地市场调控与管理措施在不断构建与完善,对发挥土地储备制度作用作了明确要求。为这项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张发勇  王勇  李才仙 《地球科学》2006,31(5):704-708
为从根本上改变通信管线网络规划、建设、管理及资料保存的传统模式, 将GIS技术引入通信管线网络的管理和业务中, 以城市地理地图为背景, 建立通信管线管理系统, 实现通信管线网络规划、工程设计、建设及施工管理、运行维护、资产统计分析、市场分析及预测、综合查询、资料的输入和输出、通信综合业务、线路实时监控等的计算机管理一体化.介绍了系统开发的目标、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 系统体系结构、构架、总体结构、接口, 系统的主要功能, 以及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1,(3)
根据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管理的特点,对工程管理机构及职能、管理程序、招标投标、工程监理、资金管理、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工程验收、资产管理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认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通过设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程序,分级管理,各司其职,保证了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工程的建设完成,基本解决了我国地下水监测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极大提高了我国地下水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工程二期建设和其他部门开展地下水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贾丰收 《地下水》2019,(1):226-228
我国幅员辽阔,水利资源储量丰富,适合建设水利工程的区域众多,而水利工程本身的功能和作用也使得最近几年我国水利工程的数量不断增长。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的安装和维护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着机械设备本身的稳定可靠运行,还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从电动机、水泵、水泵管道等方面,对水利工程机械安装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并就其维护策略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是集站网运维管理和观测数据采集、传输、保存、挖掘、共享及成果产品于一体的平台,是观测站网的核心.从总体框架、管理系统、特点及优势3方面介绍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情况;结合开展项目,通过数据集成、多源数据融合和模型加载应用阐述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实践;最后,对一体化平台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和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电磁环网解环基本原则及主要解环方式,并以济南500kV,220kV电磁解环网为例,根据其现状及远景电网规划,提出了两种解环方案,并进行了分析计算,一方面可将电网规划与解环规划合理统一以指导电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不必要的电网建设从而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是集站网运维管理和观测数据采集、传输、保存、挖掘、共享及成果产品于一体的平台,是观测站网的核心。从总体框架、管理系统、特点及优势3方面介绍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情况;结合开展项目,通过数据集成、多源数据融合和模型加载应用阐述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实践;最后,对一体化平台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和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能力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四川省自2003年起率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在长期实践基础上,于2019年开始重点在预警模型分析和建立、系统设计与实现、分级预警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创建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库、“省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互联系统及分级预警机制。基本实现了基于雨量数据传输、预警模型分析运算、预警信息发布等“省市县一体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及分级预警的闭环管理,初步解决了市县缺平台、缺经费、缺技术的三缺问题及多头发布预警信息对基层造成的干扰问题。2023年四川省成功避险的案例中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挥作用的占86%,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山西电网结构基础上,研究现有输电通道的运行情况,确定西部输电通道方案。通过电气仿真计算,分析西部输电通道建设对山西电网产生的影响,提出山西电网西部输电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如果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可利用管理故障信息的相关系统来对保护装置、录波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对故障演变、性质进行准确的判断。本文主要对故障信息处理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继电保护和故障信息的处理系统结构、功能进行研究,为电网中智能型故障处理系统的有效运用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探矿工程》2006,33(8):23-23
未来5年,国家电网公司将投资334亿元。用于安徽电网建设发展。 “十一五”期间将建成安徽至上海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同时进一步完善安徽500kV骨干电网和220kV主电网输配能力,满足皖电东送和省内用电需求。加快安徽城乡电网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步伐,积极推进安徽省农村“户户通电”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黄涛  马斌  张江斌 《地下水》2011,33(5):132-134
针对当前农村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宁夏惠农区为试点区域,开展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应用研究。分别从电网规划建设、电网运行控制及节能减耗等领域进行供电模式的需求分析,在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惠农区典型供电模式与实施规模,实践表明典型供电模式在惠农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地质灾害数据库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信息管理在减灾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灾害数据库的建设。我国灾害数据库研究较为薄弱。重庆市地质灾害频繁,但灾害信息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此,在这一地区设计和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的的地质灾害时空数据库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数据库的概念性设计、逻辑设计和数据库实体建设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重庆市地质灾害数据库的设计和建设过程。概念性设计中对重庆市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内容、灾害信息的分类编码、数据库的宏观地理定义进行了设计;逻辑设计中侧重对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结构以及图形属性数据库一体化进行设计;最后,文章从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2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重庆市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实体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一、组织机构的变革 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依据发展规划和目标,建立了一个管理中心、两个运营中心的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公司作为决策、管理、审核中心,设立了综合管理部门、经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资产财务部、科技质量部等职能管理部门,主要实施研究、分析、策划、审计、监察等职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和生活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现代的电网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这样一来,作为基础的电力产业的电力系统就需要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担负起电网的全面管理的工作。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如何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的信息共享,在系统之间更加有效地进行集成,实现信息的一体化,信息化下的电力调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严重及早期建设的部分工程产权界定不明确和管理混乱等主要问题,提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在管理上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走规模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平原水库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加值关乎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结构调整、资产配置等诸多方面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加值对电网企业经营业绩的具体影响,提出了相关有效提升电网企业经济增加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