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涠洲岛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涠洲岛1956~2011年的气象资料,采用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K)和着衣指数来作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指标,对涠洲岛的气候特点、人体舒适度、着衣指数及影响旅游的气象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涠洲岛的旅游舒适期为7个月,舒适月为10~4月;涠洲岛的着衣指数为1~3级;影响涠洲岛旅游的不利天气因素主要有热带气旋、大风和雾等。  相似文献   

2.
廖秋香  尤明双  刘旭 《贵州气象》2012,36(2):38-39,51
依据1981—2010年涠洲岛30 a气象探测资料对涠洲岛气候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涠洲岛岛上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春季回暖早,夏季降水较为集中,雨热同季,初秋降温不明显,晚秋则为秋高气爽天气,冬季较温暖;对岛上气象景观资源、季节气候资源及不利气象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对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涠洲岛的旅游气候资源提出可行性建议,认为涠洲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充分发挥涠洲岛旅游气候资源的优势,结合季节气候特征开展特色旅游,为游人呈现一个更加美丽,更有魅力的涠洲岛,从而实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西涠洲岛1971-2000年的月平均日照、气温、相对湿度、风等气象要素资料及2006-2010年的月平均海水温度资料的统计分析,并计算人体舒适度,探讨了涠洲岛四季适宜的旅游气候资源.结果表明:涠洲岛的旅游气候舒适度总体较高,适宜旅游期较长.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涠洲岛附近海面1978 ̄1996年3月 ̄6月强对流大风天气过程的种类、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影响的天气系统等,了解其出现时间、系统来向、风力大小,为广西海上交通运输、渔业生产、石油平台等防御突发性强对流失风天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涠洲岛气象条件的分析,得出涠洲岛气象条件基本适宜香蕉生长,但要注意防御低温天气、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为在涠洲岛种植香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于北海雨量明显多于涠洲岛这个气候分析事实,作者根据1951~80年5~8月231个重要降水天气个例,在力管效应、地形效应,摩擦效应等动力气候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看法,较为清楚地解释了这一气候现象。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涠洲岛附近海面1978~1996年3~6月强对流大风天气过程的种类、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影响的天气系统等,了解其出现时间、系统来向、风力大小,为广西海上交通运输、渔业生产、石油平台等防御突发性强对流大风天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十七号台风于九月十五日上午穿过雷州半岛进入北部湾。强度骤然增大,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正面袭击涠洲岛。处于北部湾风云前哨的涠洲岛气象站,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全站同志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以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团结奋战,谱写了一曲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的胜利凯歌!  相似文献   

9.
近五十年来广西海岛的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涠洲岛气象站自建站至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总结近五十年来广西海岛的气候特征、气候变化规律与气象灾害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广西海岛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气温显著升高,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升温更加显著,冬季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主要来自夏季降水量增多的贡献,从80年代开始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广西海岛主要的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出现明显变化,台风影响个数略有减少,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暴雨、旱涝灾害有所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灾害损失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8217号强台风9月15日正面袭击我市,涠洲岛12级以上大风,历时6小时左右,测得2分钟平均风速和瞬时阵风风速在40米/秒以上、在此期间涠洲岛气象站电接风向风速仪被大风损坏,无法测得台风过境时的实际风速,甚为可惜。为补救这一损失,本文采用大气摩擦旋转风方程,涠洲和北海气压、北海雷达资料,进行综合计算,求得实际风速,可供这次台风过程大风分析参考。 众所周知,台风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气旋性涡旋,在海平面上台风区域内空气微团的运动可近似地认为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Fp、水平地转偏向力Fc、惯性离心力Fe和摩擦力F_N的平衡状态下运动的,即Fp=Fc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涠洲岛气象站远程学习示范点创建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探讨基层气象机构如何利用气象远程教育平台更好的开展自身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和气象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2.
阿盟位于 90°1 0′~ 1 0 6°5 1′E,37°2 4′~ 42°47′N,地处我国西北 ,远离海洋。境内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依次由山脉、沙漠、戈壁构成。这种地形地貌使面积达 2 7万 km2的阿盟天气气候表现不一 ,同时 ,与阿盟相邻的上游地区甘肃西部、新疆东部的地形地貌也对阿盟的天气气候起到了一定作用。1 地形对降水的作用巴彦浩特傍依贺兰山西侧 ,海拔高度 1 5 63m,城市北部为营盘山 ,西南为鹿圈山 ,犹如一只开口向西的簸箕 ,自东向西海拔高度急剧降低。贺兰山全长2 0 0 km,平均宽度约 2 0 km,呈准南北走向 ,在阿左旗境内约 90 km,巴彦浩特…  相似文献   

13.
一、九月十五日,十七号台风正面袭击我区沿海地区。北海市区平均风力11级,最大风力超过12级。涠洲岛12级以上大风维持6小时之久,是北海市自一九五四年以来的第二次强台风。 对这次强台风,区海洋气象台和涠洲岛气象站分别提前2—3天发布了“强台风警报”和“强台风紧急警报”。北海市委、市政府据此部署防台措施。由于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防御,有效地减少了强台风造成的损失。据调查:区内外各种大、中型船只1450多艘,都赶在台风来临前安全进港避风,1000余条小艇基本上无损失;进出口公司仓库约20万元的包装箱及出口的桂皮200吨,炮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气候资源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种旅游资源,既造就了贵州多彩多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又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优势,极大地增加了贵州旅游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气象+旅游”模式下,形成了由避暑旅游辐射开来的全省生态旅游“集团化”品牌,对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在分析贵州气候优势条件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旅游气候品牌效应,提出在继续深挖夏季气候优势,持续打造避暑旅游品牌的前提下,应根据贵州立体气候特征及贵州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域地貌,深入发掘贵州冬季避寒、康养、低纬度地区冬季赏雪观景等气候旅游资源,为打造贵州全域旅游、全时旅游品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简讯     
我区涠洲岛气象站陈土养,河池县气象局唐润金,罗城县气象局丁 亚楞,容县气象局陆庭访四位同志,在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连创250个班无错情,国家气象局授予“质量优秀测报员”的光荣称号,并发给奖励证书和奖金,以资鼓励。  相似文献   

16.
.7月28日在北海市青少年宫举行开营式2.区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严家强 在开营式上讲话3.听辅导员讲课6.我们也来试。—●试5.在涠洲岛进行施放探 空气球演习摄 影:吴志光 刘兴正 宋斯成气象夏令营剪影  相似文献   

17.
贵州西南部旅游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西南部旅游气候进行了分析,并介绍区域内较典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神奇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等等,这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从而也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有关考古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山东地区气候与古代文化的关系以及气候对海岸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距今8500~7500年,该地区曾经是气候温暖、水网密布的亚热带景观.这一时期,遗址附近有沼泽和大面积水域,山地有森林覆盖,反映为湿热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其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特征.距今7500~6300年,气候较今日温暖湿润,山林灌木丛生,芦苇草地茂密,河谷湖泊发育,大致与现在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相似.距今6000~5500年,气候、地貌、自然景观与今日有别,气候温暖湿润,处于大西洋期,一般称之为气候最宜时期.气温高出现在4~5 ℃,降雨较目前多.植被以阔叶树种占优势,并含少量亚热带成分.森林茂密,草木繁茂,湖沼交错,水域面积较大.距今5000~4500年,气候温和略干,气温有所下降.距今4000年前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向干凉方向发展,雨量减少,湖沼水域收缩,自然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大规模的洪水和降温事件,使人类文明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一显著变化,也说明自然环境对古代文化的形成、发展、消亡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有关考古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山东地区气候与古代文化的关系以及气候对海岸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距今8500~7500年,该地区曾经是气候温暖、水网密布的亚热带景观。这一时期,遗址附近有沼泽和大面积水域,山地有森林覆盖,反映为湿热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其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特征。距今7500~6300年,气候较今日温暖湿润,山林灌木丛生,芦苇草地茂密,河谷湖泊发育,大致与现在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相似。距今6000~5500年,气候、地貌、自然景观与今日有别,气候温暖湿润,处于大西洋期,一般称之为气候最宜时期。气温高出现在4~5℃,降雨较目前多。植被以阔叶树种占优势,并含少量亚热带成分。森林茂密,草木繁茂,湖沼交错,水域面积较大。距今5000~4500年,气候温和略干,气温有所下降。距今4000年前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向干凉方向发展,雨量减少,湖沼水域收缩,自然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大规模的洪水和降温事件,使人类文明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一显著变化,也说明自然环境对古代文化的形成、发展、消亡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极轨气象卫星 NOAA/AVHRR资料实时监测大面积土壤墒情及植被状况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利用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直接服务于各级政府 ,为地方建设起到参谋和助手作用 ,以便合理地做出生产安排 ,为科学决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 ,以乌盟为例 ,结合该区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因素分析了该区域的NOAA/AVHRR资料实时监测结果 ,并给出了分区评述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