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以广西南盘江天生桥一级电站施工洪水预报系统为例,讨论了以水情数据库、洪水预报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模型管理器为基础构建集成化复杂洪水预报系统的若干技术问题,提出了用邻接矩阵来形式化和规范化预报系统水情数据与预报模型之间复杂关系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2.
3.
以三种新的二苯基氧膦衍生物为载体 ,制成PVC膜化学传感器 ,研究了PVC膜对UO2 2 的电位响应特性。在pH 3 .0的0 .1mol/Ltris缓冲液中 ,以BDPPM为载体 ,考察DOP为增塑剂的电极对UO2 2 的电位响应 ,线性范围为 3 .2× 10 - 6 ~ 3.0× 10 - 2mol/L ,响应斜率为 2 9± 0 .6mV/dec,响应时间t90 % 小于 3.3min。 相似文献
4.
Geodatabase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提出的第三代地理数据模型,在分析和总结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涉及的内容以及前人进行的有关GIS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对Geodatabase数据模型与城市排水系统规划集成的优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基于Geodatabase的辅助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新型解决方案。在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规划项目中,该解决方案得以成功应用,并被证明在城市排水系统建模、规划数据管理以及规划方案生成效率等方面,较传统的第二代地理数据模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6.
为解决现有煤矿电法探测技术存在的电测深、电剖面、电透视需分多次施工且采集数据量少等方面的不足, 借鉴并行电法数据采集思路, 应用“矩形波型”电极布置方式结合“多装置数据提取”技术, 设计一种电法集成勘探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系统可一次布线、一轮供电完成电测深、电剖面、电透视等多种电法施工方式的原始数据采集工作, 提取出多种电法工作方法和装置类型的测量数据, 综合处理得到多种地电场的三维勘探结果, 同时相同施工条件下多种成果相互对比, 提高物探成果解析的精细度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对现有的传统直流电法、高密度电法、并行电法、电透视法等电法技术取长补短、融合创新、集成应用, 实现工作面煤岩层富水性的高效、精细、立体探测。 相似文献
7.
8.
水结冰和冰融化过程中的电阻、电容、温度物理参数与被检测冰表面以上的空气层或冰下水层的电阻、电容、温度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差异在数值上比较明显。基于这一特点,笔者提出了利用空气、冰与水的物理特性差异实现对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接触式检测的新思路,对含有导电杂质的冰、冰-水混合物、水、空气的电阻、电容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得到冰的弱导电性质和冰与水的电容区间单调特性,据此提出了冰层厚度传感器结构及其冰厚检测原理,介绍了新型冰层厚度传感器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液动冲击回转钻探具有防止岩心堵卡、提高勘探效率的重要作用,冲击器冲击功的无损精确检测一直是困扰冲击器研究机构及生产单位的难题。本文利用压电力传感器、电荷放大器将冲击器的冲击力波形转换为电压波形信号,再利用MP4221采集板和基于Visual C++语言研发的实时采集、显示软件将冲击力波形采集到PC机,并实时显示冲击力波形曲线;依据动量定理和冲量定理,通过研究冲击器冲击功与最大冲击力的关系,确定了冲击功与最大冲击力的关系式,即冲击功与最大冲击力的平方成正比。文章通过标定实验台架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实验表明,利用压电力传感器可以准确地检测出冲击力波形,结合标定台标定出的“冲击功-冲击力”关系式系数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对应的冲击功波形。 相似文献
10.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自控垂钻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在军事和工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论述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过程,针对自控锤钻检测系统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基于多传感器系统的顶角和方位角检测方案,给出了基于多传感器算术平均值与递推估计,多传感器算术平均值与分批估计二种数据融合计算方法,可有效地提高自控垂钻检测系统,抗干扰能力,以保证参数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全球/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多台站联网观测、多源异构数据、多模型综合分析、跨领域科学家协同工作等特点。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为基础平台,论述建立碳循环科研信息化环境(e-Carbon Science)的迫切性,系统阐述e-Carbon Science的目标、组成、关键技术及研究进展,构建了由"四环境(碳循环数据集成与服务环境、模型模拟环境、可视化分析环境、科研协同工作环境)、三系统(站点、区域、全国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应用系统)"组成的ChinaFLUX e-Carbon Science,形成ChinaFLUX通量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可视化—共享服务的一体化系统,实现不同尺度的碳收支快速评估与模拟,支撑并促进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和生态信息学发展,对我国野外台站网络信息化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重要指标,其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2012年我国长江、黄河等十大流域的972个国控断面中有10.2%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COD是主要污染指标之一,因此对水体中COD进行准确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采用的COD标准方法具有操作繁琐、效率低、检测成本高、对环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针对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缺点,研究者对所用仪器设备(样品消解及测定)、消解试剂、检测方法等进行优化与改进。在此基础上,检测效率及准确性更高、环境友好的检测技术也相继被开发与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OD标准检测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新检测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传统检测方法可检测COD含量为30~700 mg/L的轻度、中度污染水样;基于标准方法改进的检测方法将检出下限降低至8.6 mg/L,检出上限则扩展到1600 mg/L。这些方法可显著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但不能避免试剂对环境的污染,且对难降解有机物的氧化能力不足。在药物及免疫分析、矿物岩石分析等其他领域或指标检测中成熟的技术方法,如化学发光法、流动注射法或多种技术结合的新的检测方法,已经被应用于COD检测,检出下限仅为0.16 mg/L,检测时间进一步缩短,试剂污染也大幅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臭氧氧化法、电化学法等不拘泥于传统检测方法的新方法,特别是基于以羟基自由基(·OH)为主要氧化剂与有机物发生反应的光催化法及光电催化氧化技术,进一步将COD的检测范围拓宽至0~23200 mg/L,为COD的准确、快速、低成本及在线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规模高性能地球系统建模及模拟集成框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地球系统包含大量的物理元素,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影响,导致我们整个地球不断变化,甚至会产生地球灾害。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为这个复杂系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高性能计算模拟。文中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地球系统建模及模拟研究从最初单个物理模型的模拟到多个物理模型紧耦合模拟,再到软件框架集成模拟这一整个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三个由美国多个研究团队开发的建模框架:日地系统建模框架(SWMF),地表系统建模框架(ESMF),固体地球系统建模框架(GeoFramework)。然而这些基于特殊领域的框架仍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三个框架中的物理模型无法互操作,无法集成,从而无法实现从太阳到地核这一跨越整个地球空间的完整地球系统的建模及模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采用近年来新提出的适用于大规模高性能科学计算的标准组件规范CCA构建整个地球系统的模拟及分布式协同工作平台——分布式高性能地球系统建模集成框架(DHEMF)。DHEMF以其特有的面向服务基于组件的特性,使其能够解决地球系统模型(组件)的建模、集成、应用、管理、互操作等复杂问题,并最终实现完整地球系统的模拟及预报。 相似文献
19.
X射线荧光光谱集成分析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用了兼容性能好的386微机,在DOS操作系统和Windows3.1环境下,研究开发了X射线荧光光谱集成分析系统(XRFIAS),全面更新了理学公司3080系列仪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采用了当前最流行的多窗口,全屏幕友好界面,在西文DOS操作系统下,显示汉字信息。有常规的(背景扣除,内标校正,谱重叠校正,基体校正)数据处理功能(多种校正模式)扩充了分析元素,内标元素、干扰元素的数量,新开发了共用背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