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培基 《地震学报》1983,5(2):226-233
在四川鲜水河断裂带上的炉霍和道孚两地,分别于1973年和1981年发生了7.9级和6.9级地震,本文根据该断裂带上六处跨地震主破裂面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的多年形变测量资料,分析了断层活动特征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并对运用跨断层形变测最手段与地震预报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道孚6.9级地震形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月24日,位于川西鲜水河断裂的遭孚发生了一次6.9级地震。地震发生前,沿鲜水河断裂布设了一些流动短水准、短基线场地及两条长水准路线(图1),并有多期复测资料。本文拟根据这些资料,分析道孚地震前后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1981年元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发生在道孚宽谷盆地之中,地形变测量资料显示了地震时震中区的地面剩余形变与盆地的地形、地震烈度分布及余震深度分布相吻合。可能说明了盆地的形成与地震破裂活动密切相关。一、地震形变 1980年11月——1981年2月,紧挨地震前后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复测的震区垂直形变能较好地代表6.9级地震的震时形变(图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形变测量的分类,作用及据其对我国大陆强震危险背景区的估计结果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我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897年以来强震活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从中发现了强震活动区随时间由西向东迁移这一有趣的现象和规律,结合大面积面形变测量给出的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的结果,将形变资料判断的应加强监测的21个重点监视区减少到8个,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研究及综合防震减灾对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981年1月24日,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这次地震前兆主要表现为: (一)小地震活动 (1)1978至1979年,石棉—康定—乾宁出现了密集的小地震条带,在其两端的康、泸、九地区与乾宁、道孚地区形成两个空区,但1980年此条带趋于消失。(2)根据统计,四川全省连续6个月以上未发生4级以上地震以后,往往要发生一次6级以上强地震。这次地震前四川省从1980年4月25日到  相似文献   

6.
鲜水河断裂带内早期布设的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场地资料揭示了带内鲜水河断层在大震发生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活动特征,在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之前,该断层曾有一次由加速到反向的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可视为是道孚1981年1月6.9级地震的短期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7.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是继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其震前地震活动与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盐源、宁蒗地震、1975年永善地震有所不同,没有观察到震源区周围在震前几年内地震活动增加。因而对这样的地震怎样利用地震活动作可能的予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中模糊识别方法。处理了鲜水河断裂上的流动短水准、短基线资料,得出:道孚地震前约4个月,鲜水河断裂各场地的形变出现异常变化,而且较好地对应了道孚地震。  相似文献   

9.
1981年1月24日,四川省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震前我们曾觉察到远近地震活动性的某些相关性。 一、世界大震与川滇强震的相关性 川滇地震区位于喜马拉雅弧和缅甸弧的汇合部位附近,它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世界大震有一定关联。根据统计预报的“相关区判别法”,用当年(t)和前一年(t—1)的世界大震,预报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月24日北京时间五点十三分五十秒在我国四川省道孚地区(北纬31.°0,东径101.°2)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报上公布其震级为6.9级.它与一些台站如银川台测定为8.0,佘山、南京等台测定为7.6差别较大,凡来电报的台,基式记录均出格.国家地震局1月28日发出的《震情工作简报》第二期详细通报了全国33个台站测定的情况,但只给出13个台站的震级数据,没有列出其余20个台(其中包括14个基准台)所测的震级.因而我们感到有必要对这次地震震级做进一步的研究.为此,我们向全国34个地震台通过信件索取了有关资料.在这些台中,按装有中长周期地震仪(如SK基式,或DK—1)的共25个台.只有短周期仪器的台站参数不能参加震级平均计算,原因之一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地震“饱和”的缘故,另有三个台正值仪器维修或故障(呼和浩特、长沙、邕宁台).总的情况是:SK仪记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目的是揭示地表形变测量用于研究强震震源过程的可能性。在主震之后3个月开始了观测,在观测期间没有发生过能级大于11.5的余震。没有发现余震之前可靠的预报信号。根据几种主要气象干扰(季节性的干扰,与降雨有关的低频干扰以及昼夜温度变化引起的干扰)的特征,在3个频率范围内分析了地表的形变变化。利用处理时间序列的一些方法局部地消除了气象变化。消除干扰以后,在缓慢变化的背景上,提取出高加索区域地震活动期  相似文献   

12.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是继1967年8月30日炉霍侏倭6.8级和1973年2月6日炉霍7.9级地震后,我省西部地区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在短暂的14年时间内,同一断裂带上相邻地段多次发生强烈地震,无论现代或历史上都是较为少见的。为了适应深入研究的需要,兹将道孚6.9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震害分布综合述评如后:  相似文献   

13.
1981年1月24日道孚发生6.9级地震。现将震后收集的地下水动态异常资料作如下介绍: 一、有关井泉的水文地质概况龙普沟温泉:距离震中7公里的Ⅶ度区内,位于道孚断陷盆地东南端的扭日河北龙普沟两岸。东岸出露有A、B两泉。泉水直接出露于第四纪的残坡积层中,下伏地层为三叠系西康群侏倭组砂岩。A泉泉水坑由多个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联合召开的道孚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8月25日至29日在成都召开。国家地震局部份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兄弟省地震局及省内有关单位的9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成都勘测设计院濮本进同志来稿反映:1981年1月24日道孚地震前后,成都勘测设计院,在大岗山水电站坝区的晋宁期花岗岩低温自流水中,取过三批水样进行全分析,发现可溶性SiO_2含量有明显变化,其数值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GPS形变测量结果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华北地区GPS形变监测网1995~1996年两次观测概况,利用伯尔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主要过程、水平形变计算与应变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及垂直形变的结果。分析了GPS成果的地震地质意义,认为GPS观测到的水平形变可能反映了上地壳层块构造活动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耶 《地震学报》2005,27(4):423-430
利用星载合成孔径差分雷达干涉技术和ENVISAT卫星雷达数据, 获得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的里氏6.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详细地介绍了信号处理的过程. 利用地震前后的相干图的差异及形变场的突变棱线, 精确确定了地面上断层裂缝的位置、形状和长度. 这对震源理论模型的参数估计提供了依据. 由雷达干涉技术测量得到的形变场与理论模型模拟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全川跨断层大地形变测量台、点观测数据进行全面计算处理和分析,找出四川省地形变异常尤其是中、短期异常的若干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这对于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无疑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国杰  Linlin Ge  伍吉仓  戴娅琼 《地震》2012,32(2):105-11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以厘米乃至毫米的精度和很大的空间覆盖范围实现地表形变观测,它是进行地壳形变观测的重要手段,在地震形变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简要给出了微波雷达测量的特征,阐述了雷达图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分析了InSAR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观测精度。结合较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雷达遥感图像研究地震形变的方法,讨论了DInSAR在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同时讨论了目前我国应用DInSAR研究地震形变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阐述了应用雷达干涉测量研究地震形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为开展震前电磁波异常的研究,我们对感磁仪进行了改装和实验。方法是将感磁线圈所接收的信号通过带阻滤波器进行滤波(主要滤去50HZ交流讯号),通过直流差动放大,然后将信号检出,输入LJ—1型流动地震记录仪,再进行高倍放大后用记录笔头进行可见记录。感磁线圈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