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2”汶川地震后,地震谣言进入“高发期”,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由地震谣言引发的社会性慌乱事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2010年山西“等地震”事件着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地震谣言的形成机制,探讨在社会恐震心理下地震谣言的传播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
1991年2月1日《中原地震科普报》详细报导了汤阴“一场谣传平息的始末”。同年3月17日《北京日报》头版又登载了一条醒目的“传言北京要发生大地震没有根据”的消息。类似的报导与消息,还多次见诸国家地震局的机关报《中国地震报》。可见,舆论对这种“无震自扰”的地震社会现象是极为重视的。并且,在用词上着意分出有关地震的“传言”、“谣言”以及两者兼而有之“谣传”。前不久,吉林省有位台站朋友来信与我探讨:地震传言、谣言与谣传这三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在英语中有无对应词汇? 为此,我查了一下英汉与汉英词典,并请教了有关专家的意见。他们认为,从字面上理  相似文献   

3.
聚会时,当人们发现我是一个地震学家时,他们首先提出的问题通常是:“下一次地震将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这表明:①大多数人对地震感到好奇和害怕;②人们认为地震学家能够预报地震。地震预报研究已经进行100多年了,但都没有成功。因此,对这种预报研究一直有持不同...  相似文献   

4.
(一)这次地震谣言事件的特点及其背景分析1.这次地震谣言事件发生得迅速、突然。从华侨大学学生集结银行支取存款到擅离课堂外出避震、直至导致学校局部停课,几乎是高度集中在仅仅几天的时间段,在这之前,这里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一直都很正常。2.这次地震谣言,虽然来自海外传闻,似属“事出有因”,但经细究,却是查无实据。不象1980年那次地震谣言风波,纯系香港《明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内因产生的,是地应力活动与岩石抵抗力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从活动展布情况看,多数地震发生在活动地块的边缘地带.这些地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水库地震,爆炸地震等等.但不论何种地震,地下水均与之有密切关系、水库蓄水、油气田开采、深井注水等所诱发触发的地震,实质上都是水参与地震发动的结果.地下水在地震孕育发展过程中,既可增加力的作用,又可降低震源体的强度,使润滑性增强,使发震过程比“干”震源机制大大加快、而没有水的月球,构造月震每月只发生4—5次小震.  相似文献   

6.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9年8月21日报道,8月20日下午,在东京大学召开的地震预报联络会第74次定期会上,报告了认为东海地震震源区的骏河湾附近有“反转”现象这一异常地壳变化的大地测量结果。一般的说,在地壳变化中,若持续很久的稳定趋势一旦发生急剧变化,就有“发生地震的危险”。为此,在这次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这次“反转”现象在误差之内,尚有继续调查的余地。虽说“不是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变化”,但仍要“注意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7.
研究地震活动图象而引入的地壳屈曲,从地壳为一层状结构物的基本事实出发,对很多地震前兆现象可做出自己的解释。本文对屈曲的特点、大陆地壳是否具备产生屈曲的条件、地壳屈曲与地震的关系等讨论后得到,当地块加强运动时,由于地壳中薄岩层屈曲的临界应小,将首先屈曲并出现小震活动和异常,它们是区域运动加强的反映,称为“区域前兆”。相当部分的中长期前兆似属此例。与较大地震相应的厚岩层临界应力大,对前兆场明显影响较晚(扩容除外),故来自大震震源的突出前兆主要将为短临。联系场源关系,地壳屈曲给出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有一由小变大的增强过程,这与唐山7.8级震前区域小震活动的R—t图吻合。 地壳屈曲对前兆的意义主要有两点:①失稳性,为前兆场变化、失稳破裂提供了重要背景。②突变性,屈曲的发生、发展将强烈地反映于前兆观测中,突跳现象,外因调制,触发等与此有关。故地壳屈曲是地震前兆的力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含水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b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地下水是地震前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除地下水自身的活动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可作为地震前兆外,水分还影响地壳岩石的强度、破裂特征和形变、波速、电阻率等一系列地震前兆的特征。因此,人们在探索地震前兆机理和影响因素时,做了许多工作以阐明水分的作用。 微震活动的b值和m值的变化作为地震前兆已经研究了二十多年。目前已积累了  相似文献   

9.
大气降水对地震活动某种调制作用的初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海华  谢凤兰 《地震学报》1983,5(2):234-241
水对地震的作用(例如水库地震、注水地震乃至河流泛滥、大型灌溉诱发地震等现象)已为人们所注意和研究.本文提供并讨论了许多大气降水影响地震活动性的事例.初步研究表明,大气降水对某些地区的浅源地震活动有着某种调制作用,这可能是降水变率影响不均匀地壳的应力调整所致.   相似文献   

10.
正地震谣言事件一般是指那些由地震谣言信息的传播、扩散所引发的社会恐慌、人群聚集事件,并同时伴有社会秩序混乱、居民行为失范、社会生产停滞等一系列后果。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使"人人都是媒体人"变成现实,每个人既可以是新闻受众也可以是新闻发布者,这种趋势甚至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这也为各类谣言爆炸式传播提供了温床,尤其是涉及如地震、食品安全、团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引言 地震的时空分布是地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介质性质、地热分布和均衡补偿作用等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的地震总体特征和能量分布特点。在没有大震发生的时期,地震的时空分布相对稳定;在临近大震的时期,地壳应力状态会发生急剧变化,导致地震时空分布的异常,造成形形色色的震前地震活动图象。已经发现的有空  相似文献   

12.
一、充分认识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意义。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我国陆续发生了1969年渤海7.4级,1970年通海7.4级,1973年炉霍7.9级、西藏7.1级,1974年昭通7.1级,1975年海城7.3级,1976年龙陵7.5、7.6级、唐山7.8、7.1级、松潘7.1、72级等强烈地震。从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性。做好中长期预报很重要,而做好短临预报则是取得防震抗震胜利的关键。今年和林格尔(6.3级),唐山地震都是没有发现前震的地震,“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对这类型地震是不适用的。没有发现前震,大震就发生了,人们感到突然,甚至怀疑地震能不能预测预报?这是由于对地震认识不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说到底是“不可知论”的流毒没有肃清,既使没有前震的地震,它也是地壳  相似文献   

13.
依据天文地震学所揭示的太阳活动,宇宙线增强与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地电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电场的存在以及地震前后岩石电阻率显著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摩擦带电”原理,提出一种新的地震成因假说,即: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认为地震实质上是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由于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向地球辐射大量带静电荷的高能粒子,以及自然电场,板块断层间的挤压,摩擦导致大量静电荷积累,极化从而引起发生在地壳中的雷电现象,强烈的地壳雷电能够导致地内岩石破裂,加剧地震的破坏性,并尝试性地运用这一观点统一地解释了板间地震,板内地震,水库,注水,采矿诱发地震等现象,认为由此可以对地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另外,仅仅从地应力的角度来认识地震现象是远远不够的,静电力的存在至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86年5月下旬至7月底,上海盛传即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谣言,引起社会上很大反响,上海市地震局在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并在新闻单位的密切配合下,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有效措施,进行了辟谣工作,较及时地制止了谣言的扩散,解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安定了社会秩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和经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学科及其有关课题研究”组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并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委派和赞助下,与上海市地震局有关人员相互配合,对这次上海地震谣言进行了调研。本文综合介绍了这次谣言的概况;地震谣言引起的人们心理异常及社会经济影响;所采取的辟谣对策;以及对大城市辟谣工作经验与启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要求首都新闻界人士向群众传达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那只能导致无谓的紧张,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在谈及地震谣言和误传带来的恶果时,他提供了如下例证.1984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出现地震误传,短短几天,相当多楼房的居民慌忙搬入平房,各种食品被抢购一空,最后则是虚惊一场.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由于地震部门及时平息,才未引起混乱.这些事件固然与人们的恐惧心理有关,但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也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科学地准确地预报地震的最佳途径,是对多种手段观测资  相似文献   

17.
前言 山东是我国多震的省份之一,从有史记以来,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地震是地壳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地壳活动过程中发生局部快速断错的结果。地形变重复测量是研究地壳活动比较直观的方法。因此,利用解放以来我省境内施测的精密水准测量资料,已构成两次以上重复水准网,为绘制全省地壳垂直形变图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这对于预测地震活动危险区,指明重点监测地段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泉州市区域地壳结构、地质构造、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从怀来4井水化学异常变化分析流体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流体在地震孕育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就已受到研究者关注。如Evans(1966)发现美国洛基山兵工厂周围地震活动与深井注入废液有关。在我国的地壳流体活动与诱发地震关系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针对上地壳流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前人在辽东半岛、东南沿海、红河断裂带、京津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壳热流体活动区的地震活动多,但多为中小地震;而地壳热流体活动弱的地区地震活动数量相对少,但以大震活动为主。近年来,地下流体在孕震过程与构造活动中的作用的研究已有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