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地垂直带谱信息系统应用分析与技术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地垂直带信息系统虽实现了山地垂直带谱的首次数字集成,但系统中还存在标识不清、垂直带颜色不易变动、大量带谱显示时可视程度较差等问题。本文以山地垂直带谱空间可视化为研究对象,探讨系统的技术改进,包括山地垂直带谱图形数据的立体标识、翻转页面、颜色可定制、数据轴可操作等功能的实现。山地垂直带信息系统空间可视化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山地垂直带谱数据,而且可方便直观地显示山地垂直带谱数据,有效地集成山地垂直带谱数据并且充分地发掘山地垂直带谱空间变化规律,也为建立界面友好的世界山地垂直带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收集了大量翔实的山地垂直带资料,建立了我国山地垂直带数据库,创建了山地垂直带谱"数字引擎".使垂直带谱数字化成为可能。采用ArcObject组件开发技术及Visual Basic,自主开发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系统(1.0)。该系统是一个面向对象(山地垂直带谱)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山地垂直带"数字引擎"为系统内核,在功能上实现了山地垂直带分布与地理空间区域的联接,同时实现了大范围内选择多个区域进行数据分析的功能。系统界面友好,易操作,显示直观、明了,为自然地理和生态学家者提供了一个比较丰富的山地垂直带谱数据集和有效的分析工具。标志着山地垂直带谱研究进入了数字时代。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天山博格达自然遗产地土地覆盖分类,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散点图分析研究区植被受海拔和坡向的水热空间变化影响的分布特征,通过概率统计分析提取博格达遗产地山地垂直带,并结合研究区的气温、降水数据和NDVI变化特征分析垂直带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 本文利用“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散点图,揭示了研究区1989年和2016年的NDVI值和分类类别随着海拔上升的变化特征,其中NDVI值随着海拔上升呈现“倒U形”变化,而不同分类类别在一定的海拔区间内呈现出聚集效应,且不同分类类别有明显的高程界限。② 1989年和2016年博格达遗产地山地垂直带分带上限分别为:1278 m和1185 m(温带荒漠草原带)、1784 m和1759 m(山地草原带)、2706 m和2730 m(山地针叶林带)、3272 m和3293 m(高山草甸带)、3636 m和3690 m(高山垫状植被带)。③ 博格达遗产地1989年和2016年山地垂直带受区域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的影响有较为明显的改变,其中温带荒漠草原带最为敏感,其上限变化最大,向下收缩93 m;山地针叶林带的分布范围则向两侧扩张49 m;山地草甸带带宽基本保持不变,但整体上移了约20 m;冰雪带则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向上退缩54 m。  相似文献   

4.
遥感数据因其全覆盖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山地植被信息的调查和研究。为了实现山区植被类型的高精度提取,本文以太白山区为实验区,结合山地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利用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F1/GF2/ZY3)和1:1万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 DSM)数据,进行了多层次、多尺度的影像分割,构建了具有植被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并据此进行样本选择和面向对象的分类,分类总精度达92.9%,kappa系数达到0.9160。该方法相比于未辅以垂直带谱信息的分类,总精度提高了10%。研究结果表明,分类过程中加入具有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能显著地提高样本选择的效率和准确率,为后续的植被分类提供了精度的保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将垂直带谱知识应用到分类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山地植被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山地垂直带谱数字识别的技术实现和图谱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山地垂直带谱是地学信息图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谱数字识别"就是利用现代数字方法和数据,对客观存在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进行提取,获取比较完备的山地垂直带连续图谱模式。这是从传统山地垂直带研究走向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重要步骤,有助于使我们对山地垂直谱的认识上升到地学信息图谱的高度。本文探索MATLAB语言快速、准确地实现各种识别算法,结合VB.NET构建的用户操作界面,实现带谱的信息提取、分类集成和多样化表达。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数字识别分为3种不同的模式:山系单侧、山体单峰和山体多峰;依据各自不同的识别算法,可以得到山地连续的带谱模式。本文全面介绍了数字带谱、带谱数字识别的含义,以及数字识别模型的原理、算法和原型系统等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数字滑坡与数字仿真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GIS支持下建立数字滑坡 ,利用其空间分析、立体显示能力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定量动态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 ,确定滑坡滑动方向 ;研究滑坡启动机制和滑坡运动规律。建立滑坡方向稳定系数概念 ,完成了在三维空间里计算滑坡稳定系数和确定滑坡滑动方向的精确定量方法研究 :完成滑坡启动机制和滑坡运动规律的数字化、可视化三维动态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滑坡进行 :静止-运动-停止全过程的三维数字化、可视化动态研究与数字仿真、模拟。最终完成了在 GIS支持下的数字滑坡三维动态研究与数字仿真。  相似文献   

7.
中国数字海洋构建基准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其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图形图像产品制作能力的强大,在海洋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发展于陆地应用,面对海洋特性,有诸多不足。为此,本文在分析海洋特征的基础上,以中国海岸线为基准,构建中国数字海洋的原型系统。重点讨论了数字海洋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分析了以海岸线为基准的数据组织与处理,并探讨了其结构体系与集成方式,逻辑运算与可视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数字油田”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数字地球在油气勘探开发和油田管理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数字油田 ,并详细分析了数字油田的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2010版本)的“生成产状注释图层(静态)”功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倾角标注辅助软件进行了设计分析.基于MAPGIS二次开发的倾角标注辅助软件,具有为MAPGIS图件准确、高效、美观地标注产状倾角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勘探开发业务对象模型以对象服务方式支持中国石化数字油田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描述油田勘探开发业务对象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模式,提出业务对象模型的设计原理,包括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约束,采用基于MVC模式的自上向下与自下向上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业务对象模型,给出业务对象模型的设计步骤.该方法在数字油田中多源异构数据集成与服务平台的设计中得到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移动数字城市应用平台服务端系统数据整合模块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数据整合模块的总体结构进行设计与建构,分析模块核心功能的技术流程,并对数据整合功能的关键步骤进行系统阐述,总结出应用平台数据整合模块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高黎贡山羚牛生境质量状况,探讨其生境保护策略。本文建立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北段范围的数字地形模型,并将其应用在濒危珍稀动物--羚牛的生境评价研究中。通过羚牛活动区的海拔高度、坡度及植被类型等数据的叠置分析,获得了羚牛的潜在生境区,同时再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其影响,便得到羚牛的实际生境。结合羚牛的生态习性与实地调查资料,选择海拔高度、坡度、植被因子、人类活动影响因子四个指标对其生境的适宜性进行了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1)无人类活动影响下,羚牛可在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生存。从1974、1989、1999、2004年几个时相的图像分析,适宜羚牛生存的生境面积逐年减少,而不适宜的面积逐年增加。(2)人类活动影响下,适宜羚牛生存的生境大面积消失,生境丧失比例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3.
综合地球化学、野外剖面和钻测井等资料,运用岩石学和地层对比、盆地模拟等方法,剖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了这种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勘探建议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沉积和构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盆山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沉降与隆升的对应、物源与沉积的对应以及构造多幕性和沉积旋回性的对应等特征上;沉积耦合关系控制着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及热演化程度,并影响着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而构造耦合关系则对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断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所需圈闭具有决定性作用;盆山耦合呈多期性,具有沉积、沉降中心以及沉积相展布不断迁移和多期叠加的特征;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深、中、浅层的三维立体幕式演化成藏模式.有利区带预测表明:梓潼坳陷南端是深盆气的有利聚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发育的盆地中、南段;深层气则多分布于盆地北部及中部地层尖灭带.  相似文献   

14.
安庆湿地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源泉。利用GIS、RS、GPS技术研究湿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安庆湿地由龙感湖、黄大湖、泊湖、菜子湖等组成。该区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稀有性方面有其独特的意义,对研究人为活动影响下,湖泊湿地的发展变化及恢复有重要作用。建立湿地信息系统,为加强安庆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城市设计是三维GIS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BIM、CIM等概念的提出,三维GIS的发展赋予了城市设计新的含义,“以城市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环境三维的空间设计,来贯彻城市规划思想,指导城市环境元素的进一步设计。”面向城市设计的三维GIS包含许多新的技术,包括能够表达城市现实和抽象空间的三维实体数据模型,面向不同尺度的多源三维数据融合,真三维空间分析与计算,以及三维交互与输出新技术。在三维GIS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设计规则库。总结了面向数字化城市设计的三维GIS最新技术成果,以期推动城市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地图制图要素分类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数字化地图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一致化,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是数字地图数据规范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工程时,人们往往在数字地图上对"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进行工艺性扩展,没有有效区分数字地图制图要素与地理信息要素,从而导致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不同的地理信息要素分类编码体系。本文认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地图制图要素与地理信息要素是不同层面的概念。因此,本文根据功能特征,把数字地图制图要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地图制图要素,一类是G IS要素,并引入虚要素概念,把要素代码划分为G IS码、伪码、虚码三种类别,以此解决数字地图要素与地理信息要素的概念冲突,实现数字地图制图要素分类编码的可操作性,达到数字地图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一致化的目的。本文同时举例说明了符合地理空间信息要素分类代码标准要求的数字地图制图要素的分类编码方法。  相似文献   

17.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a bivalve mollusc, Solen grandis, were studied using light microscopy and histochemical methods. The wall of digestive tube consists of four layers: the mucosal epithelium, connective tissue, muscular and fibrosa or serosa (only in the portion of rectum) from the inner to the outer. The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al cells, dispersed by cup-shaped mucous cells, rest on a thin base membrane. There are abundant blood spaces in connective tissue layer. The digestive diverticula are composed of multi-branched duct and digestive tubules. The digestive tubules are lined with digestive and basophilic secretory cells, and surrounded by a layer of smooth muscle fibers and connective tissues. Activities of acid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s, esterase and lipase are detected in the digestive cells, and the epithelia of stomach and intestine, suggesting that these cells are capable of intracellular digesting of food materials and absorbing. Besides, acid phosphatase and e  相似文献   

18.
数字地图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地图是现代地图学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外已出现以数字地图为核心的地图数据库、印刷地图、电子地图、移动式地图、网络地图等多种现代地图的开发和应用模式.本文分析和阐述数字地图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新进展,以及新的应用方向.首先,作者阐述了在数字地图新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地图体系结构框架;其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