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2.
3.
4.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田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26断块为例,应用储层液动单元,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欢2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4口井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4556t,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低渗油气储层物理参数解释模型——以宝浪油田煤系粗粒低渗储层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建立宝浪油田粗粒低渗储层的精确渗透率解释模型,从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确定影响此类储层物性的关键属性参数.从表征岩石结构参数的流动带指数的角度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模型,逐步建立以测井数据为基础的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在流动单元判别的基础上,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模型进行了从测井数据到渗透率参数的计算.宝浪油田三工河组储层Ⅲ油组划分出5类流动单元类型,在流动单元控制下解释的储层渗透率值,经实际应用能够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7.
采用岩心分析数据与测井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引入泥质含量参数配合声波时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鄂尔多斯盆地研究区低孔低渗储层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根据泥质含量特征二次分类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两个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相关性良好,对应于研究区两种不同的沉积微相特征;测井解释渗透率与岩心实测渗透率匹配良好,解释模型满足研究区精度要求。在沉积微相背景约束条件下,对研究区储层选择合理参数多元线性回归建立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可以使低孔低渗储层渗透率解释达到良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锦45块储层流动单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确地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参数的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BP网络技术对流动单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本区储层可以划分为Ⅰ、Ⅱ、Ⅲ、Ⅳ 4类流动单元:其中Ⅰ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虽然开发程度较高,大部分井已经关闭,但个别井目前仍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Ⅱ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好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的程度较低,还存有一定的剩余油,是目前油田生产的主要区域;Ⅲ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差的流动单元,开发效果一般,动用程度较差,所以是油田进一步挖潜的区域;Ⅳ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差的流动单元,原始含油性很差,因此不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对各类流动单元特征进行了精细的分析,为油田综合治理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流动单元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对油藏的非均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为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提供依据。本文根据流动单元的理论,选取适合该区实际的参数,应用聚类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华池油田陇东地区长33低渗储层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分析各类流动单元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得出结论:该区储层可分为三类流动单元,各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公式,不同的类型在动态、静态上有不同的表现;其分布的差异,宏观上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微观上受成岩作用、岩石自身储集空间特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11.
〖HT2H〗低渗透砂岩油层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渗透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认识、分析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渗流机理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开发油田的基础。本文在总结低渗透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以火山岩、凝灰岩岩屑为主的岩屑砂岩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低渗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碎屑颗粒的成份、结构,其表面的粗糙程度,及其粘土矿物的产状对相对渗透率曲线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发此类低渗透油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黄骅坳陷官142断块中生界油藏为例,探讨巨厚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巨厚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包括两个层次,一为确定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分布,二为连通体内部储层渗流差异分析。研究表明,官142断块渗流屏障主要有泥质屏障、钙质砂岩胶结屏障和钙质砂砾岩胶结屏障3种类型。通过对连通体内部砂体渗流差异性分析,将连通体划分为3类流动单元。其中A类流动单元以粗孔、粗喉类型为主,渗流性能好,吸水强度大;B类流动单元储层为中孔、中喉型,渗流性能中等,吸水强度次之;C类流动单元储层多为粉细砂岩、砂砾岩或钙质胶结稍差的储层,吸水强度较差。通过流动单元的划分与研究,对预测该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优化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疆陆梁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影响新疆陆梁油田流动单元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运用了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利用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判别模型对全区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Ⅰ、Ⅱ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储集能力较好,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及中部偏西地区;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微相砂体的分布;流动单元类型与油水分布关系密切。通过对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指导注采井网的部署,预测高产部位以及定性分析储量动用状况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测井资料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以尕斯库勒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依据尕斯库勒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粒度中值、泥质体积分数、灰质体积分数、孔隙度与渗透率以及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流动单元纵向上的连续自动划分.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储层划分为E、G、M和P 4类,平面上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E、G类流动单元主要沿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流线分布,G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河口砂坝和河道侧缘,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席状砂部位,P类流动单元零星分布在砂体尖灭的边缘部位. 相似文献
15.
由于浊积扇储层成因机制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因子分析从反映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特征的13个储层参数中提取了5个主因子,并以此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采用支持向量机的算法来建立流动单元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大芦湖油田樊29块10口关键井的预测样本进行检验,正判率达90.38%。运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研究区441单砂层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将预测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对比,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平面上,流动单元划分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Ⅰ类、Ⅱ类流动单元储层质量最好,仅在浊积水道及朵叶体微相发育;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广泛,在浊积水道、水道侧缘及中扇侧缘微相均有分布;Ⅳ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浊积扇外缘的扇缘亚相。结果表明,建立的流动单元模型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多种地质因素与流动性能之间的复杂映射规律。 相似文献
16.
Elman神经网络在低渗储层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油气储层敏感性是制约低渗储层有效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勘探开发早期储层敏感性预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受到资料不足的限制.从实验敏感性分析结果入手,对Elman神经网络预测储层敏感性的过程及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通过设置虚拟井来预测储层敏感性平面分布的方法.结果表明:①影响低渗储层敏感性的主要因素有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石英、长石的体积分数,孔隙度和渗透率;②Elman神经网络能够很好地预测低渗储层的敏感性,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绝对误差的平均值均低于0.04,水敏性样品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为0.001;③通过设置虚拟井位,能够很好地预测储层敏感性的平面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97,自引:5,他引:97
运用了大量勘探的实际数据,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在中国石油勘探中的地位,无疑低渗透储层的油气藏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因此,对低渗透油气储层的研究将是我们储层研究工作的重点,必须引起研究人员充分的重视。文章研究和总结了中国低渗透储层特点,认为具有沉积物偏细、沉积物结构和矿物成熟度低、储层物性差、孔喉半径小、基质渗透率低、成岩差异大、应力敏感性强、裂缝比较发育以及宏观和微观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针对上述特点作者分析了其形成原因,认为沉积环境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之一,特别是在近似夷平面上沉积的含煤沉积地层最易形成低孔低渗的特点,并分析了煤系地层低孔低渗的成因;同时,沉积后的成岩作用 (包括成岩的原始物质、成岩的强弱、成岩的性质和成岩流体的性质等 )和构造作用 (包括构造的抬升、侧向的变形、侧向压力、方向,断裂的发育和断裂发育后流体的运移等 )也是重要的成因之一。本文的研究和总结将对今后在低孔低渗的储层中进行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对低渗透油藏井网优化、开发技术政策、改善开发效果的综合调整试验等研究成果,针对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渗流理论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确定合理的井底流压、注水强度、注水时机、注水压力、注采比等,不断优化和调整开发技术政策,从而满足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实际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