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天山阿吾拉勒阔尔库一带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组以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为主,发育典型风暴成因的竹叶状砾屑灰岩。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风暴侵蚀构造、风暴撕裂构造、风暴浪构造、风暴涡流构造及风暴期后快速沉积构造等。已识别出的风暴沉积类型有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具递变层理的砾屑灰岩和砾屑砂岩,具丘状、洼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及生物碎屑砾屑粉砂质灰岩,具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长石岩屑砂岩,具波痕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和砾屑粉砂质灰岩,具水平层理的粉屑灰岩和具块状或水平层理的生物碎屑砾屑粉砂质灰岩。新发现的风暴沉积,说明早石炭世该地区处于低纬度带陆棚浅水沉积环境,因而对于分析西天山石炭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及板块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鄂东南地区早三叠世风暴沉积序列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鄂东南地区下三叠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发育典型的风暴成因的竹叶状砾屑灰岩.风暴沉积构遣包括风暴侵蚀构造、风暴撕裂构造、风暴浪构造、风暴涡流构造及风暴期后快速沉积构造和放射状构造等.风暴沉积主要包括7种岩相类型:A为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B为具递变层理的砾屑灰岩;C为具丘状、洼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D为具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E为具波痕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F为具水平层理的粉屑灰岩;G为具块状或水平层理的泥状灰岩.它们组成4种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风暴潮序列(序列1)、潮下带风暴流序列(序列2)、内陆棚风暴流序列(序列3)和外陆棚风暴浊流序列(序列4).鄂东南地区广泛发育的风暴沉积,说明三叠纪时期该地区处于低纬度带的潮坪-陆棚浅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
湘西松柏场寒武系车夫组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通过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特征分析,将车夫组自下而上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第2个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第3个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中发育典型的风暴岩沉积。风暴沉积含有冲刷—充填构造、风暴砾屑层、风暴层理构造(丘状或洼状交错层理、粒序层理、浪成波痕和平行层理、水平层理等),包括5种岩相单元:砾屑灰岩段(A段)、发育水平层理的砂屑灰岩段(B段)、发育丘状交错层理的含砂屑粉屑灰岩段(C段)、发育水平层理或沙纹层理或波痕构造的粉屑灰岩段(D段)和薄层状泥晶微晶灰岩段(E段)。这些岩相单元组成ABCDE、ABDE、AD、ADE、AB、ABD、ACD共7个近源风暴岩类型和1个远源风暴岩类型DE。风暴岩的识别与发现表明该地区在寒武系车夫组沉积时期位于低纬度的风暴作用带,对湘西北寒武纪时期的古纬度与古板块演化、古地理及沉积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湘西北寒武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探讨该区风暴沉积模式的空间变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林地区中、上泥盆统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林地区中、上泥盆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地层中夹有多套风暴沉积.风暴沉积特征包括底面侵蚀构造、放射状组构、丘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风暴沉积主要包括A、B、C、D、E 5种沉积单元:A.块状层理段,由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涡流沉积;B.递变层理段,由砾屑灰岩和砂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浊流沉积;C.丘状交错层理段,由具丘状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浪作用沉积;D.平行层理段,由具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组成,代表风暴浊流沉积(相当于鲍马序列的B段);E.均质层理段,由具均质层理的泥晶灰岩构成,为风暴后期的快速悬浮沉积.由上述沉积单元组合成不同的风暴沉积序列.桂林地区风暴沉积的发现表明,广西在泥盆纪时位于低纬度区域,该沉积对于认识该区中、晚泥盆世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变事件的直接证据是地层中留下的特殊的沉积记录——震积岩。鲁南地区新元古界石旺庄组底部发育的一套碳酸盐岩泥晶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丘状层理、砾屑层等典型的地震-海啸震积岩序列,表明本区新元古代曾有过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地震活跃期。依据其沉积组合规律,可以识别出7个地震幕,30余次地震。造成这一地震灾变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古郯庐断裂带的早期裂陷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碳酸盐风暴岩丰富多样,但前人对不同环境风暴岩的沉积作用、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的总结还不够完善.山东省中部上寒武统炒米店组碳酸盐风暴岩发育频繁,分布广,提供了全面分析风暴沉积作用的理想场所.基于该区详实的露头观察,可识别出冲刷面、渠模、丘状交错层理等典型的风暴沉积构造,以及砾屑灰岩、递变层理含砾砂屑灰岩-砂屑灰岩、纹层状粉-砂屑灰岩等风暴岩类型.根据砾屑颜色、磨圆度、排列方式、支撑结构、充填物等岩石学特征,研究区首要发育的砾屑灰岩可被细分为紧密堆积棱角状砾屑灰岩、基质支撑砾屑灰岩、砂屑支撑砾屑灰岩、水平-叠瓦状砾屑灰岩和放射状排列砾屑灰岩5种岩相类型,其分别归属于台前缓坡带原地-近源堆积、碎屑流、高密度-低密度浊流、风暴砾滩和风暴涡流沉积.对台前缓坡、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等不同环境的风暴沉积序列进行了归纳,建立了缓坡型碳酸盐台地风暴沉积的综合模式,并指出研究区频繁的风暴作用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地震活动存在密切联系.研究表明较多台地边缘发育的大型渠模构造,其充填砾屑呈放射状排列,指示了渠模的风暴涡流成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中典型风暴成因竹叶状灰岩的野外实测和镜下薄片分析,明确了59套风暴沉积特征,确定了风暴沉积序列并建立了陆表海风暴作用沉积模式,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北京西山下苇甸寒武系共有泥晶灰岩相、含砾屑泥晶灰岩相、颗粒泥晶灰岩相和泥晶颗粒灰岩相4种岩相类型。(2)鲕粒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原地型风暴岩,泥岩和粉砂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近源型风暴岩,泥晶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远源型风暴岩。(3)原地型风暴岩发育侵蚀面,砾屑含量高,长短轴比大;近源型风暴岩砾屑定向性好,可见递变层理;远源型风暴岩基质含量高。(4)竹叶状灰岩沉积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潮下带,原地型、近源型和远源型风暴岩沉积范围以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为界,距风暴中心距离和搬运距离依次增加。本次研究不仅补充了下苇甸寒武系的风暴沉积记录,而且为该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
摘 要湖南省桂阳县莲塘镇石龙村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以台地相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该组下部发育典型的风暴岩沉积。风暴沉积标志包括:渠铸型、竹叶状砾屑放射状组构、丘状或洼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理。风暴岩包括4种岩相类型:A-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底部为冲刷侵蚀面或冲刷渠),B-具递变层理的砾屑灰岩,C-具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D-具均质或水平层理的泥状灰岩。它们组成4种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A—D序列、A—C—D序列、B—C—D序列、B—D序列。湘东南上泥盆统风暴岩的首次发现表明晚泥盆世该区位于低纬度的风暴作用带,它对认识泥盆纪的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风暴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代化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该组地层发育多套重力流沉积及两套风暴岩的沉积,其中重力流沉积主要以多期块状杂基支撑的砾屑灰岩组成的碎屑流充填为特征,而风暴岩沉积特征主要包括侵蚀构造、洼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及泄水构造等。通过研究发现,本区风暴重力流共发育3种沉积序列组合,这3种序列组合代表了较深水的古地理环境,这就证实了滇黔桂盆地在泥盆纪台地间槽盆环境的存在,其风暴岩的发现指示了研究区晚泥盆世应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区域,气候温暖,水体清洁。  相似文献   

10.
北京周口店地区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以含硅质条带的白云岩为主,发育不规则硅质砾屑。这些硅质砾屑形态各异,具有强烈扰动的迹象,目前对其成因解释一直存在争议,如泄水构造、冲刷构造、震积岩、风暴岩等。文中选择北京周口店地区黄山店村恒顺厂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精细的沉积学分析,系统描述了岩性及沉积构造特征,确定了该套沉积地层发育典型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序列。该风暴沉积序列自下往上可分为5段: A段,为风暴前正常沉积的中厚层状泥晶白云岩;B段,具口袋构造的侵蚀冲刷面及硅质砾屑,为风暴高潮期产物;C段,灰色硅质条带白云岩,普遍发育平行层理和波状、丘状、洼状交错层理,是风暴衰减期产物;D段,灰白色薄层状泥晶白云岩,代表了风暴间歇期的正常沉积;E段,含硅质团块白云岩,为正常天气下海水局部扰动形成。该剖面上递变层理几乎不发育,结合侵蚀冲刷面特征、砾屑高含量以及杂乱堆积方式,认为该套沉积为典型的近原地风暴沉积。结合古地理资料,推测研究区在雾迷山组沉积时期可能处于热带海洋环境,热带气旋引发的频繁风暴潮导致了近原地碳酸盐岩风暴沉积的形成。上述研究成果不仅补充了燕山地区雾迷山组的风暴沉积记录,而且为该时期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吉林南部通化二道江剖面新元古界万隆组广泛发育缓坡碳酸盐岩沉积,其中发育的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臼齿碳酸盐岩,近年来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地质学家的重视。通过对野外露头的详细观察和描述、室内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测试手段,揭示了二道江剖面万隆组的地层、岩石、臼齿构造(MT)及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特征。臼齿构造是特指那些发育在前寒武纪细粒碳酸盐岩中有清晰边界、粒度在0·01mm左右的由等轴或多边形的微亮晶方解石组成的集合体,其形态可分为条带状构造、瘤状构造及棱角碎块状构造。臼齿构造的形成严格受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控制。万隆组由下而上可分为3段第1段下部为发育臼齿构造的纹层状泥晶灰岩、砂屑灰岩及风暴砾屑灰岩,为中—深缓坡沉积环境的产物;上部由浅缓坡相的泥灰岩、钙质页岩、砂屑灰岩与叠层石灰岩组成;第2段为厚层泥晶灰岩和粉屑泥晶灰岩、瘤状灰岩组成的深缓坡相沉积;第3段本剖面未出露。万隆组形成于缓坡沉积环境,其中浅缓坡相可分为4种岩相组合,中缓坡相可分为11种岩相组合,深缓坡相有6种岩相组合。  相似文献   

12.
豫北地区寒武系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北部辉县市、卫辉市、淇县一带寒武系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以海相碳酸盐岩-泥质岩沉积为主,地层中夹多套风暴沉积.风暴沉积构造包括底面侵蚀形成的沟渠构造、风暴撕裂形成的条带状构造、风暴涡流形成的环状构造、竹叶状砾屑灰岩中风暴成因的放射状组构,以及风暴浪成因的丘状交错层理构造等.馒头组、崮山组、炒米店组的风暴...  相似文献   

13.
广西北海涠洲岛第四纪湖光岩组的风暴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杜远生 《地球科学》2005,30(1):47-51
广西北海涠洲岛第四纪湖光岩组以碎屑岩为主, 内发育渠筑型、丘状或洼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典型的风暴沉积构造.湖光岩组的风暴岩包括3种岩相类型: A.底部具渠筑型、内部具块状层理或递变层理的砾岩、砂砾岩或含砾砂岩; B.具丘状、洼状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的砂岩; C.具浪成交错层理的砂岩.这些岩相组合成典型的A -B -C风暴沉积序列, 它们分别代表在风暴作用期间风暴流(A)、风暴浪(B) 和正常波浪(C) 的沉积.晚更新世北海涠洲岛地区位于低纬度的浅海沉积背景下, 上更新统湖光岩组以正常浪及面之上的浅海背景粗火山碎屑和砂沉积为主.湖光岩组风暴岩的发现反映该区晚更新世位于风暴作用频繁的5°~ 2 0°的低纬度地区.风暴沉积发育于正常浪及面之上的浅海地带, 涠洲岛是一个风暴作用控制的浅海陆架.因此风暴岩对解释晚更新世北部湾的古地理和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际前寒武系碳酸盐岩研究的热点,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简称MT)在前寒武纪古地理重塑、地层对比和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对其成因机制的认识长期存在争论。华北克拉通南缘嵩山地区新元古界何家寨组发育大量MT沉积,被前人解释为地震液化的产物。文中对何家寨组MT发育层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系统的微相分析和比较沉积学的研究,确定何家寨组MT沉积于碳酸盐缓坡沉积环境,发现MT具有早期成岩作用特征,其形态类型和宿主岩性、沉积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多个方面对比探讨了MT微亮晶和地震“液化脉”之间的不同,明确指出,何家寨组MT的形成受到古海洋条件和沉积岩相的严格约束,具有鲜明的古环境意义,和地震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剖面测量、采样和室内鉴定,建立了甘溪剖面泥盆系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沉积构造等沉积相标志,对甘溪剖面泥盆系甘溪组风暴岩进行系统研究。本剖面风暴岩沉积特征很典型,各种与风暴流有关的沉积构造非常发育,可划分出近源和远源风暴流沉积2个类型。风暴岩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该区沉积相的认识,风暴岩的频繁发育,表明研究区在泥盆系沉积时,曾经处于易受到古大洋气候影响的低纬度区域,由于风暴作用是瞬时间的等时性事件,风暴沉积序列可以作为"明显的等时意义"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因此,该项研究成果对重塑龙门山地区古海洋学、古气候学的研究,对恢复古板块位置等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湘西—黔东地区寒武系发育完整,是一套从黑色岩系到碳酸盐岩的沉积序列。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由灰岩段和白云岩段组成,纵向上构成总体向上海水变浅的沉积相序列,同时反映了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过程。该组空间上从北西至南东可识别出潮坪相、局限台地相粉细晶云岩、台地边缘浅滩相粉细晶灰岩和台地边缘(滩)丘相微晶灰岩、浅-深缓坡相、陆棚相泥灰岩、台地前缘盆地等沉积。研究表明,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对铅锌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微晶丘是主要容矿层,与微生物和海底热水关系密切。铅锌成矿明显与浊流沉积和风暴沉积等事件沉积相关,浊积岩、微晶丘、砾(粒)屑灰岩构成一完整的铅锌控矿序列。  相似文献   

17.
马槽园群是华南前寒武纪地层中的重要单元,其沉积特征及时代归属对建立和完善扬子北缘地层格架、认识和恢复当时的古地理格局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扬子北缘马槽园群(下部八里垭组,上部火烧尖组)是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中元古界神农架群之上的新元古代磨拉石建造.取自该群下部八里垭组上部的同沉积凝灰岩样品的高精度离子探针(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65±14)Ma.该年龄数据表明,马槽园群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应为中元古代,而不是新元古代.野外调查与沉积相分析表明,马槽园群沉积地层中滑塌包卷、正粒序等重力流沉积构造发育,主体为一套斜坡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而非磨拉石建造.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马槽园群无论是在沉积特征还是时代归属上都不能与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系地层进行对比,而应该属于裂谷系之下的基底地层.  相似文献   

18.
徐州地区新元古界赵圩组地层在赵圩村出露良好,整体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岩性组合可划分为4 段:鲕粒灰岩段、 风暴事件沉积段、叠层石段和白云岩段,其中叠层石段又划分为A 和B两个单元。剖面内部发育大量风暴沉积记录,并与 正常沉积在垂向上互层叠置,整体具有向上频率变弱、规模变小的趋势。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包括丘状交错层理、粒序层理、 冲刷- 充填构造、冲刷切削构造、砾屑灰岩层、生物礁丘截切现象等。文中划分出4 种风暴沉积序列类型,说明每种序列类 型指示的古地理和古环境意义,以及在剖面上的分布组合特征。依据剖面岩性与风暴沉积的分布组合规律,认为赵圩组由 下至上构成一个总体向上变深,而后又变浅的沉积序列,沉积环境演化依次为浅滩-近岸浅水潮下带-碳酸盐岩开阔台地- 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深水斜坡-潮坪、泻湖,气候总体炎热干旱。风暴频发可能与沉积期本区所处的较低的古纬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focuses on storm deposits in the Muschelkalk facies of the Betic Cordillera (southern Spain) and interprets their deposition mechanisms. Three types of storm deposit are distinguished: (i) pot/gutter casts; (ii) tempestite beds; and (iii) storm‐winnowed deposits. Each deposit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carbonate platform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was deposited. The tempestite models proposed are: (i) the bypass‐zone tempestite model, occurring in a muddy ramp at the epicontinental basin margin. This model is characterized by potholes and gutters that form in a shoreline bypass‐zone during storms; (ii) the gradient‐current tempestite model in which frequent tempestite beds are related to storm gradient currents. Thickness and grain size decrease towards the deep distal ramp; and (iii) the winnowed deposit tempestite model whereby storm deposits are winnowed and deposited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with only short lateral transport having occurred. This model evokes more restricted and shallower conditions, lagoons or inland seas.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these deposits in the stratigraphic sections studied corroborate the eustatic third‐order cycle identified, although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storm deposits and their positions in each section indicate a subsidence varying in time and space. In the transgressive stage, the margins of the epicontinental basin were a well‐developed ramp with potholes and gutters. In contrast, during the high sea‐level stage, storm deposits generated tempestite beds or storm‐winnowed deposits in the different areas. The epicontinental carbonate platform with ramp edges evolved into a complex depositional system of coastal and shallow‐marine environments with lagoons and restricted inland seas. Thus, the epicontinental platform underwent substantial change from the Late Anisian to the Late Ladinian and this is reflected in its storm depos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