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农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山地与平原村农田系统各类物质总能量的产投结构及产投比,指出:吴沟村以有机能投入为主,结构单一,是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系统,而滹沱村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系统;吴沟村农田系统产投比(0.50:1)小于滹沱村(2.41:1);对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能量的投入与产出进行了回归模拟,从农田系统产投结构看,种玉米比小麦更合算;对不同地块类型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回归分析,探索其最佳投入方案;最后,指出影响农田系统的主要因素:农业天生的弱质地位,人力资源外流,农田地块破碎等。发挥农田规模经济是提高系统产投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奈曼旗沙漠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浅析及其调整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泰运  徐斌 《中国沙漠》1989,9(2):31-38
本文通过对奈曼旗沙漠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特征的初步分析, 认为该区沙漠化农田功能低下, 产投比值不高, 甚至不平衡, 根本达不到经营之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投入少及土地利用不合理。本文提出了沙漠化农田调整利用的措施与途径, 这对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配置, 增加农业物质投入, 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以及防止沙漠化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结构、农业种群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干旱区典型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流、物流和价值流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能流方面.尉犁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水平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而较低的人工辅助能投入和有机能投入则是影响系统能量转化效率和产出率的主要原因。在物流方面。农田肥料投入结构单一。主要以化肥为主,而且,化肥使用量已超过了最适施肥量范围,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在价值流方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产投比不高。还处于单纯的农作物生产阶段。指出造成尉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下。资金缺乏等因素。种植业比重过大。结构单一,风险大.增殖效果不明显。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增殖效果好的畜牧业仅占8.31%。因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李小建  乔家君 《地理研究》2004,23(6):717-726
以山区村---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 81户 4 82块农田的调查数据为依据 ,研究了地形对山区农村人地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山地农田系统人工能量的转换效率随地块高程的增加而呈降低态势 ,但农田的轮作特点和潜力的挖掘程度 ,又影响这种变化趋势 ;坡度与农田系统能量产投比显著负相关 ,坡向、坡度、坡位对农田能量的投入产出也有一定影响。以农田人工能量投入产出关系衡量 ,山区农民对自然条件利用的过程 ,表现出明显的经验型利用特征。条件适宜区农田的过度利用 ,使得人工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明显下降 ;而其他高程和坡度的一些农田 ,仍有较大的利用空间。农田系统属半人工生态系统 ,具有很强的自然、人工特征 ,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与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2011年民勤绿洲18个乡镇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资源条件、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反映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水平的能值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强的是夹河乡,其他乡镇农田生态系统为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弱;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综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东北片高于西南片、绿洲边缘带高于中心带的地理分布特征;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总体上不具有可持续性,不协调发展型区域和极不协调发展型区域农田面积占民勤绿洲农田总面积的73.68%,强、中、弱协调发展型区域只占26.32%。因此,目前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面临的不可持续性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市农业生态系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的城郊农业生态系统。应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更加本质的了解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影响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表明:(1)在能值投入中,以水资源为主的环境能值投入较大,而可更新的有机能所占比例较小。与干旱半干旱区其它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乌鲁木齐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能值密度处于比较优势,而可更新有机能/总能值与能值投入率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今后,应当继续优化能值投入结构。(2)在能值产出中牧业能值产出较大,系统生产优势度明显,但各生产系统之间的耦合力仍需加强,农户的经济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应调整农业产出结构,实现各级生产力的最大程度耦合。(3)通过总的比较来看,城郊农业生态系统有着较低的能值投入,较高的能值产出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区应当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以增强农业的产出能力和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7.
刘恕 《中国沙漠》1983,3(4):22-27
我国北方东起黑龙江省嫩江地区, 吉林白城地区及辽宁西部, 包括内蒙兴安盟东南、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等盟的大部地区, 直至河北坝上、陕西榆林北部约26.7万平方公里的幅员范围内,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表组成物质质地松散、沙粒成分比重很大及气候干旱、多大风, 且年内季风与周期性干旱相吻合), 加上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的影响, 成为我国目前沙漠化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其沙漠化土地近16.5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总面积的61.5%。该地区有较长的经济开发史, 农、牧业相互影响, 交错分布的情况, 在历史上业已形成。据粗略统计, 该区范围内, 有旱作耕地近5, 000万亩, 多以传统的粗放的撂荒种植制进行经营, 长年遭受不同程度的风沙危害, 属于生产水平较为低下的农田类型。这些农田急待整治, 以便提高生产力。由于本区年均降水量在350-450毫米之间, 客观上具有发展旱作农业的可能性。如能合理经营、科学利用其自然资源, 将可能发展成为农、牧业结合的发达地区。从而对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为了深化对沙漠化农田的认识, 揭示其生态失调的实质, 本文将就生态系统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以寻求有效的整治沙漠化农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疆农田投入化肥时空变化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相关统计资料对新疆农田化肥投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新疆农田投入化肥分为稳步上升、快速增长和徘徊波动三个阶段。新疆农田投入化肥在空间上的变化为: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南疆与北疆、棉区与粮区、兵团与地方之间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新疆化肥资源的施用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GIS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和非遥感信息想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农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现状数据资料。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特点和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域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分析,显示出农田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与破碎度高是农牧交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地区土地整理与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是保证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流动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北京市建成区扩张迅速,对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上升。本文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利用能值评估方法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各生态系统及其与城市系统之间的服务流动和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生态系统类型上看,2012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对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贡献最大,占到生态系统服务总能值的79.7%,其次为农田和水域生态系统,分别占总能值的19.7%和0.6%;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上看,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生产和水源涵养是其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别占总能值产出的40.4%和35.8%。粮食供给是农田系统的主要能值输出,占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的70%。水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中,能值比例较高的依次为水源供给、洪水调蓄和水产品供给,分别占水域生态系统能值的35.1%、28.6%和28.2%;从能值转移矩阵分析可以看出,对城市来说,森林生物量、森林土壤水、水域地下水和农田生物量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组分;系统能值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到2012年森林和水域生态系统重要程度增加,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程度有所减少,城市系统的角色由主动变为被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对森林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育应给予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11.
研究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投入意愿的影响,对完善农地整理绩效评价和农地整理政策意义重大。依据湖北省3个县(市、区)的188份农地整理区域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进行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投入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地整理的满意度是影响农户流动资本投入意愿和固定资本投入意愿的关键因素,农户对农地整理的满意度越高,其流动资本投入意愿越弱,固定资本投入意愿越强;(2)农地整理的效果在不同土地规模、不同年龄和不同兼业类型农户中有所差异,土地规模大、非老龄、纯农户以及第一类兼业农户的固定资本投入意愿更强。  相似文献   

12.
The Bohai Rim region is one the most important bases for commodity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With the rapid pa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nitrogenous fertilizer has been used at an ever increasing rate,which resulted in the trace of accumulative nitrogen in the soil and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 this study we made use of the farm-land nitrogen balance model to assess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farmland nitrogen nutrient budget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in 2008 with the assistance of GIS.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Farmland in this region has a nitrogen surplus totaling 5.0822 million tons,or an average of 288.54 kg/ha.2) In the Bohai Rim region,farmland nitrogen input and farmland nitrogen budget both show a spatial differentiation.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have a higher nitrogen input than that of the grazing-farming areas.The main sources of nitrogen input include chemical fertilizer,organic fertilizer,deposition from atmospheric drying and wetting,and biological fixation,which account for 79.47%,9.53%,4.62%,and 3.58% of the total input,respectively.Therefore,chemical fertilizer is the predominant source of nitrogen input to farmland.3) A total of 3.3398 million tons of nitrogen were output from the farmland via har-vested crops and it accounts for 52.36% of the total nitrogen output from farmland in this region.On average,the amount of nitrogen output from unit farmland is equal to 176.65kg/ha.This study has shed light on farmland nitrogen budget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study area,may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s for rationalizing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managing agricultural operation on the regional scale and is also valuable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fertilizer use at the reg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户利用效率的平原和山区耕地利用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是引起土地利用系统变化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层因素,当前学者从多个视角对耕地利用形态展开了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从农户层面深入探讨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揭示农户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为切入点基于平原区寿光市和山区沂源县农户调研数据,从农户家庭劳动力要素变动与农业生产决策视角对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寿光市和沂源县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存在地貌类型和农户类型上的差异,平原(寿光市)耕地利用效率要高于山区(沂源县),老年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低于年轻农户。在影响路径方面,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生产要素投入和耕地产出直接影响耕地利用效率,而种植结构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SiB2 模型对中国东北地区农田、草地和森林3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能量平衡过程展开研究,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物地球物理参数(反照率和粗糙度)、能量平衡(净辐射、潜热和显热)和气候(冠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模型模拟的地表能量平衡与实测数据的年变化动态相似(R2>0.42),差值保持在±30 W/m2,温度在±4 ℃。②利用相同气象数据模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通过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气候的影响,发现森林吸收的净辐射最高且主要用于潜热分配,农田的净辐射最低且主要用于显热分配,草地净辐射和能量分配居中。③生态系统获得的净辐射主要受反照率的影响,净辐射分配受叶面积指数的调节。④冠层温度(℃)受反照率和净辐射在潜热和显热间分配的相对重要性的影响:年平均值为森林(7.7)>农田(7.64)>草地(6.67)。⑤降水对模拟结果有显著影响,是森林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降水增加土壤水分,净辐射更多分配到潜热,较少分配到显热,降低冠层温度。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渗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立  刘洋  梁进社 《地理研究》2011,30(8):1351-1360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稀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从多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资源利用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1997年、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各自然资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由此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的渗透性,结果表明:石油和天然气、耕地和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渗透性最强。论文...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山区农户耕地转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威风  阎建忠  周洪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11):1566-1576
耕地流转有利于缓解耕地撂荒和闲置问题,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但已有山区的研究侧重耕地转出,且未深入分析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本文运用重庆市“两翼”地区12 个典型村的1015 份农户调查问卷,从地块尺度详细分析了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并通过Tobit 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户转入耕地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农户多无偿转入耕地,但仍主要转入质量好、坡度小、离家近的地块;因受地形影响,转入地块又多为旱地,且难灌溉、面积小,并存在“去粮化”和粗放化经营.②农户特征方面,转入耕地的农户多为普通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小、效益低,且地块细碎化程度高.③影响因素方面,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收入、农具数量和耕作面积对农户转入耕地面积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地块平均面积和地区哑变量则武隆县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