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国外大气沉降泥炭沼泽档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雨养泥炭沼泽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因为沼泽表面水的流动是缓慢并且有限的,所以沉降至其中的物质依然基本保留在原处。因此,大气颗粒物污染历史在泥炭累积时被保存。在最近20a期间,雨养泥炭沼泽被证明是痕量元素大气沉降富有意义的档案。尤其Pb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且Pb在泥炭芯中的非迁移性被很好地展示,其它元素也被指明保存在泥炭芯中。国外的泥炭沼泽沉积记录研究在某些方面非常深入细致,前期工作成为后续工作的铺垫,长年的积累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利用泥炭沼泽档案,人们对历史时期的环境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在大气金属沉降的泥炭沼泽档案与泥炭地古气候反演方面;但稍显不足的是比较重视对“记录”的研究,而对“机制”的研究深度不够。  相似文献   

2.
由国际泥炭学会(International Peat Society)和芬兰泥炭地学会(Finnish Peatland Society)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泥炭大会”(International Peat Congress),将于2004年6月6-11日在芬兰坦佩雷(Tampere,Finland)召开。组委会主席:第一届国际泥炭协会副主席Markku Makela教授。会议地点:芬兰坦佩雷市坦佩雷大厦(Tampere Hall)。大会主题:①泥炭地地层学、泥炭地调查与保护:泥炭与沼泽(mire)分类;沼泽调查和泥炭资源;沼泽保护;碳循环;沼泽生态学:古生态学:泥炭地层学:地质学:水文与生物多样性。②泥炭和泥炭地的工业利用:泥炭采集(harvest)与处理;泥炭产品;  相似文献   

3.
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是1990年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龙王山发现的中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是极危物种。利用1979年、2003年、2011年和2017年分辨率为1 m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安吉小鲵栖息地——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沼泽的分布与变化;利用2020年分辨率为0.02 m的无人机航拍照片,分析了安吉小鲵栖息地内植物物种的分布状况;利用1970~2018年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泥炭藓沼泽变化的影响;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未来5个时期泥炭藓沼泽和其它类型土地的面积。研究结果表明,1979年、2003年、2011年和2017年,安吉小鲵生境内泥炭藓沼泽的面积分别为0.92 hm^(2)、0.76 hm^(2)、0.72 hm^(2)和0.63 hm^(2),39 a间泥炭藓沼泽的面积减少了31.52%;气候变暖是导致泥炭藓沼泽萎缩和退化的主要原因,泥炭藓的生存空间逐渐被维管植物所侵占;在研究区气候变化趋势保持不变和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情景下,经预测,2087年该保护区内的泥炭藓沼泽将完全消失,安吉小鲵的栖息地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以长白山区白江河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2018年9月,分别在排水泥炭沼泽区和天然泥炭沼泽区布设采样点,采集0~135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其它理化指标以及土壤酶活性,研究排水泥炭沼泽与天然泥炭沼泽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天然...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大、小兴安岭为例,在前期沼泽湿地与多年冻土共生机制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沼泽湿地与多年冻土的共生模式,并发现在不同尺度空间上,共生模式的主导特性并不相同:在大尺度空间上为“结构型共生模式”;在中尺度空间上为“功能型共生模式”;在小(微)尺度空间上为“过程型共生模式”。三者间,后者依次是前者的基础。微观过程型共生模式又分为3类:第一类为厚泥炭沼泽与稳定多年冻土的强共生模式,第二类为中厚泥炭沼泽与亚稳定多年冻土的中强度共生模式,第三类为薄(或无)泥炭沼泽与不稳定多年冻土的弱共生模式。沼泽湿地与多年冻土共生模式的构建,对揭示该共生体的形成演化规律具有理论价值,对冻土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因为泥炭沼泽单位面积的碳储量高,所以其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开展全国性的泥炭沼泽调查起步较晚,构建泥炭沼泽碳库调查技术体系十分紧迫和必要。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不小于1 hm~2湿地的排水和复湿"操作系统的相关规定,从调查技术路线、调查斑块区划、泥炭沼泽边界范围的界定、调查内容指标、植物样方和土壤采样点设置、生物量调查、土壤调查、样品处理等方面,构建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和监测技术体系,对未来规范泥炭沼泽碳库调查与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长白山白江河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月10日、7月4日、8月4日、9月7日和10月12日,在天然泥炭沼泽和排水泥炭沼泽(指经过排水的泥炭沼泽)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3种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和2种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土样的理化指标,分析天然和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天然泥炭沼泽;天然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质量比为344.57~405.84 g/kg,其比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大25%左右;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略大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的β-1,4-葡萄糖苷酶和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活性分别为0.83×10~3~1.56×10~3nmol/(g·h)和0.26×10~3~0.38×10~3nmol/(g·h),其显著低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为1.49×10~3~8.28×10~3nmol/(g·h),9月7日和10月12日其低于天然泥炭沼泽;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中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天然泥炭沼泽;天然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排水泥炭沼泽表层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大兴安岭摩天岭(47°22′23″N,120°38′45″E)雨养泥炭沼泽泥炭柱中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雨养泥炭沼泽表层PAHs总含量的质量比为1 874.4 ng/g,与国内外雨养泥炭沼泽表层相比,其污染水平相对较高。由于研究区气候冷湿,雨养泥炭沼泽中的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有机碳含量较高,这和其PAHs含量的相关性较小。研究区样品中检测出的PAHs主要以2~3环的多环芳烃为主;由PAHs分子标志物指标分析结果可知,研究区雨养泥炭沼泽PAHs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当地森林火灾与大气远距离沉降;沉降的PAHs污染物是原油开采、石油生产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共同贡献。在距地表15~34 cm处,柱状剖面层的PAHs含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1987年和1998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树木燃烧所致。  相似文献   

9.
"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殷书柏  吕宪国 《地理科学》2006,26(3):321-327
文章从沼泽有机质积累的本质和泥炭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地带性气侯与沼泽小气候、泥炭的现状分布与自然分布、“没有泥炭分布”地区与“不能形成泥炭”地区、地区差异与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几对矛盾在泥炭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详细剖析,认为:各种地带性气候条件下都能因为地表积水而形成湿地小气候,不同地带内湿地小气候都具有湿润的特征;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分布主要是与湿地小气候及积水厌氧环境有关,用与泥炭形成没有直接联系的地带性气候指标来研究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是不合逻辑的;地带性的水热条件主要对泥炭在不同地带的分布面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泥炭现状分布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从不能反映泥炭形成与分布自然状况的泥炭现状分布来分析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自然规律,显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泥炭分布”的地区并不是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组合不能形成泥炭,各自然地带内都可形成泥炭且所有地带内的泥炭特征都是相似的,没有必要将它们区别对待,这些事实说明“泥炭气候成因说”对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泥炭的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泥炭沼泽脂类化合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0年来,国内外泥炭沼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脂类化合物及其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现代沼泽植物和泥炭的脂类化合物及其稳定同位素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有机质母源及成岩过程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进行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潜在信息特征的多样性使他们成为多年来古环境研究领域的焦点。通过评述泥炭沼泽脂类分子标志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研究技术的革新、研究方法的改进、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同时分析了这些分子标志物与植被演替、气候变迁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对脂类化合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在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沼泽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魁义 《湿地科学》2003,1(2):92-97
青藏高原有沼泽约491.3万hm2,是世界上最高的湿地。通过概要介绍高原沼泽湿地基本类型及其分布,重点阐述沼泽湿地利用、环境变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并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CLIMATE ENVELOPES OF MIRE COMPLEX TYPES IN FENNOSCAND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atlands ar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Fennoscandian landscape, about one‐quarter of the land surface being classified as peatland.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distribution of four main mire complex types (aapa mire, blanket bog, palsa mire, raised bog) can be modelled on the basis of climatological parameters. Additionall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climatological variables in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mire complex types was scrutinized using the variation partitioning method. Variation partitioning is a novel statistical approach that provides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explanatory variable groups for geographical patterns than traditional regression methods. The vari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ire complex types was decomposed into independent and joint effects of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patial variables. The distributional limits of aapa mires, palsa mires and raised bogs were primarily associated with thermal factors, whereas moisture regime also played an obvious role for blanket bog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vari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ire complex types was accounted for by the joint effects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may thus be causally related to two or all three groups of variables. Although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mire complex types corresponded well to the contemporary climate in Fennoscandi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imate envelopes of palsa mires are narrow. Thus, they can be expected to be extremel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future climat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李取生  邓伟  钱贞国 《地理科学》2000,20(4):362-367
本文运用环境变迁的理论和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松嫩平原西部盐沼的形成与演变机制。本区沼泽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河道变迁、新构造运动、风力作用、古气候变化。沼泽残余盐碱化与晚更新世松辽大湖的消亡、河道变迁有关,现代盐碱化则主要是水利工程、植被破坏和气候变化引起的,而且呈迅速加剧的趋势。防治沼泽盐碱化的主要措施是实施水稻和芦苇开发、大规律建立蓄洪区和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丁维新  蔡祖聪 《地理科学》2002,22(5):619-625
综合评述了不同类型沼泽产生、氧化和排放甲烷能力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沼泽水位的变化引起沼生植物种群更替,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沼泽及其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进而导致沼泽产生和排放甲烷能力的不同。腐泥沼泽产生和排放甲烷能力最强,泥炭沼泽次之,森林沼泽再次之,苔藓泥炭沼泽最弱。甲烷排放以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在影响沼泽排放甲烷能力中,水位的变化最为强烈,底物、植物种类及数量和温度次之,pH、外源氮和土壤性质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沼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荣芬 《地理科学》1994,14(3):261-269
  相似文献   

16.
杨永兴 《地理研究》1988,7(1):27-35
本文根据生态学原则,采用主成分、聚类制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沼泽进行生态分类。将该区沼泽划分为二个沼泽类、四个沼泽亚类和八个沼泽体。并给出了衡量沼泽类型之间差异的数量尺度和对未知类型归类的判别数学模型,并论证了沼泽生态分类应采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圆池泥炭沼泽演变及环境信息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白山圆池泥炭剖面总有机碳含量、总正构烷烃含量、奇偶优势指数、(C23+C25)含量和2C31/(C27+C29)比值,讨论了泥炭发育不同时期植物输入情况,同时结合210Pb测年建立的年代序列来探讨该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约1400年前,气候干冷,圆池尚没有出现沼泽化;1400年开始,气候稍暖,少量植物输入,圆池开始沼泽化;约从1860年至今,气候逐步转暖,大量植物输入,圆池沼泽化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8.
赵红艳  杨倩楠  王爱霞  常帅  杨露 《地理科学》2015,35(8):1014-1020
选择长白山地区2种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进行了典型剖面的大气铅沉降研究。植物残体和泥炭性质表明老白山泥炭地已经发育到贫营养阶段,而大桥泥炭地还处于富营养状态。两地泥炭记录的总铅含量和沉降速率与中国其他地区在同一个数量级上。老白山泥炭记录的大气铅在总铅中占主导地位,大气铅与富集因子呈明显的正相关(r=0.874,n=16,p<0.01),且在16世纪中叶、18世纪初和20世纪出现峰值。大桥泥炭记录的铅可能存在再迁移和再沉降现象,但是相对较弱,因此,它也可以被用来重建当时的大气沉降。  相似文献   

19.
Salt rim synclines contain important hydrocarbon and coal resources in central Europe. The Schöningen salt rim syncline is filled with >300 m of Early to Middle Eocene unconsolidated clastics with interbedded lignitic coal seams that are mined at the surface. In this study, 357 lithologic logs are integrated with measured outcrop sections and paleo‐botanical data to interpret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rim syncline fill. As salt withdrew, it generated an elongate mini‐basin that mimicked an incised valley. The sustained accommodation and slow broadening of the syncline affected the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and contribu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oal units. The clastic units in the syncline filled in seven depositional stages: (1) tidally influenced fluvial estuarine channels; (2) mixed tide‐ and wave‐ dominated estuaries; (3) prograding wave dominate deltas; (4) transgressive shoreline deposits; (5) braided fluvial channels; (6) estuaries; and (7) prograding tide‐dominated channels. The succession defines four 3rd order sequences and several higher order sequences that are possibly related to Milankovitch cycles. The higher order sequences are dominantly characterized by stacked transgressive cycles of thick, lowstand coals overlain by estuarine sands. The nearly continuous warm and wet Eocene climate was conducive to continuous peat production with a climatic overprint recorded in the mire type: ombrotrophic mires developed in wetter times and rheotrophic mires developed in relatively drier conditions pointing to the presence of orbitally controlled seasonality. Both mire types were impacted by the interplay of subsidence and base‐level. The continuous dropping of the mires below base‐level via subsidence protected the mires against erosion and may account for the absence of coals outside of the rim synclin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20.
湿地蓄水量动态SD仿真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沼泽湿地水循环系统分析基础上,根据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原理,探讨湿地蓄水量动态仿真的方法、步骤和过程;以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实验站沼泽湿地为例,通过系统分析、函数建立、程序编写等过程建立了沼泽湿地蓄水量动态仿真模型,对模型反复检验和调试,直到获得较好的仿真效果;通过1997、1998、1999连续三年湿地水位变化实测与仿真结果的对比显示,仿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