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采用激光热透镜分析法测定水中痕量磷,研究并讨论了测定磷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与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热透镜分析方法比分光光度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其线性范围为2 ̄60ngP/mL,方法检出限为0.4ngP/mL。用于雨水及地下水中痕量磷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单扫描示波极谱法测定痕量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单扫描示波极谱测定痕量V的极谱催化波体系,选定4.8×10 ̄-6mol/L PAR-0.048%H_2O_2-0.025mol/LNaBrO_3-0.003mol/LH_2SO_4的底液条件,测定V的线性范围为0.04~12ng/ml,检出限0.02ng/ml。将该体系应用于水样、人发及矿样中痕量V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先文  王屹  章竹君 《岩矿测试》1994,13(4):245-248
利用Ta对鲁米诺-H2O2-K3Fe(CN)6化学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建立了痕量Ta的化学发光分析法,由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实现测定。方法的检出限是5.0ng/mlTa(V)测定范围为0.01-1μg/mlTa(V),测定0.01μg/mlTa(V)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8%。方法已应用于矿石中Ta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王兵  唐良宝 《铀矿地质》1996,12(3):180-184
本文介绍了采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溶解试样,在5%的盐酸介质中,不经分离,直接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银。银的检出限为5ng/g,方法灵敏度2.0×10-12,相对标准偏差为4%,回收率95%-115%。  相似文献   

5.
利用Ta对鲁米诺-H_2O_2-K_3Fe(CN)_6化学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建立了痕量Ta的化学发光分析法,由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实现测定。方法的检出限是5.0ng/mlTa(V),测定范围为0.01~1μg/mlTa(V),测定0.01μg/mlTa(V)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8%。方法已应用于矿石中Ta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陈展光  陈同森 《岩矿测试》1993,12(4):273-276
系统地研究了二溴羟基苯基萤光酮在不同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与Ge的显色反应。在0.2-2.0mol/L的H2SO4介质中,显色反应灵敏度高(ε518=1.41×10^5)、显色速度快且至少稳定24h,干扰少,Ge量在0-500ng/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经应用于矿石中痕量Ge的直接测定,证明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激光热透镜光谱法测定微量钼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在丙酮介质中,Mo6+能被还原成Mo5+并形成钼蓝同多酸,最大吸收彼长在670um处,利用He-Ne激光器输出的632.8um的激光作光源,进行微量钼的热透镜法分析测定.两酮的存在能增强热透镜信号强度。钼含量在0.01—2.0μg/mL范围内与激光热透镜信号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0.005μg/mL钼,已用于地质样品中微量钼的高灵敏度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苯基荧光酮—CTMAB荧光熄灭法测定天然水中痕量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熄灭法研究了苯基荧光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u体系的最佳测定条件。在pH5.4的HAc-NaAc介质中,检出限为0.2ng/ml,RSD为1.06%。已应用于湖水中痕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萃取色谱富集—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海水中的超痕量稀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张海政  陈宗团 《岩矿测试》1997,16(3):201-206
用P507萃淋树脂为固定相,HCl为流动相,在小柱(7mm×10mm)上试验研究了海水中稀土元素(REE)的分离富集条件以及Ba的干扰消除方法。以5.0mL/min的流速大体积(1L海水)上柱,用50mL6mol/LHCl以2.5mL/min的流速洗脱,实现了海水中超痕量稀土的分离富集,建立了一个ICP_MS测定海水中超痕量稀土的新方法。方法的检测限为0.05~2.62ng/L,标准回收率大于98%,精密度(RSD,n=7)小于5%。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对钪—铜铁试剂络合吸附波的增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江  姚修仁 《岩矿测试》1995,14(3):185-188
探讨了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Sc-铜铁试剂体系的增敏效应;观察到在PH9.0的NH4OH-NH4Cl缓冲介质中,溴化十四烷基三甲铵使该体系催化波灵敏度提高了25倍。峰电位在-1.50V,峰高与Sc浓度在2-40ng/ml呈线性关系,检出限1ng/ml;用拟定的方法测定了岩石样品中的痕量Sc;并对其极谱性质和表面活性剂增敏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KH2PO4Na2B4O7缓冲介质中,痕量镍催化H2O2氧化胭脂红褪色的指示反应及动力学条件,测定了反应活化能,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镍的新方法。方法检出限为240×10-8g/L,测定范围为008~24μg/L。结合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离,实现了对铝合金标样中痕量镍的测定,RSD(n=6)小于3%。  相似文献   

12.
方金东 《地质实验室》1995,11(6):321-323
采用纯水,氢氟酸处理样品,结合高灵敏的GFAAS测定四氯化硅中超痕量Fe、Cu、Ni、Mn、Cr。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各元素的检出限(ng/mL)分别为Fe5,Ni0.8,Cu,Cr0.5,Mn0.2。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Sc-铜铁试剂体系的增敏效应;观察到在pH9.0的NH_4OH-NH_4Cl缓冲介质中,溴化十四烷基三甲铵使该体系催化波灵敏度提高了25倍。峰电位在-1.50V(us.Ag/AgCl),峰高与Sc浓度在2~40ng/ml呈线性关系,检出限1ng/ml;用拟定的方法测定了岩石样品中的痕量Sc;并对其极谱性质和表面活性剂增敏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化学光谱法测定地质试样中的超痕量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用化学光谱法测定试样中的超痕量金,用王水将金转化为氯化金,活性炭富集后以液体的形式进样,以碘化反应提高测定金的灵敏度。检出限0.03ng/g,测定限0.05ng/g。  相似文献   

15.
悬浮液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痕量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桂清  刘汉东 《岩矿测试》1996,15(4):293-295
拟定了将悬浮液技术与汞蒸气原子荧光光谱法相结合测定化探样品中痕量Hg的分析方法。控制悬浮液中试样粒度在200目,试样质量浓度15g/L,用电磁搅拌和载气搅拌保证悬浮液分散稳定,水溶液标准作校正曲线,方法的检出限为6ng/gHg。对水系沉积物国家标准物质中痕量Hg进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对含Hg010μg/g的GBW07305(GSD5)测定11次,x为0105μg/g,RSD为54%。  相似文献   

16.
尹明  符廷发 《岩矿测试》1993,12(4):246-250
文章报道了用感耦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高纯氧化钪中15个痕量稀土杂质的研究,考察了测定中的各种干扰和影响因素,选择Cs为内标元素补颈体抑制效应和灵敏度漂移。各稀土元素的检出限在0.005-0.027ng/ml范围,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4.5%-103.7%,精密度为0.85%-1.95%,称取10mg样品,酸溶解后可直接测定高纯氧化钪中总量低于2μg/g的15个稀土杂质。  相似文献   

17.
光度法测定痕量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之荣 《岩矿测试》1997,16(4):303-306
基于痕量Ti(Ⅳ)在稀H2SO4介质中对EDTA还原Cr2O2-7褪色反应的抑制作用,建立了测定痕量Ti(Ⅳ)的光度法。测定范围为24~24μg/L,检出限为106×10-7g/LTi(Ⅳ)。结合萃取分离富集技术,方法用于测定人发及茶叶样品中的痕量Ti(Ⅳ),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加标回收率在95%~100%,RSD(n=6)为11%~20%。  相似文献   

18.
锇粉中杂质元素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亚莉  邹晓秋 《岩矿测试》1997,16(4):262-266
利用ICP_MS技术建立了锇粉中痕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在浓HNO3介质中,锇以OsO4形式挥发除去,分离锇基体后,可直接测定的痕量元素达50余种。取样量0.1g,测定限为0.2~246ng/g,可实现质量分数w(Os)为99.9999%锇粉中杂质元素测定。结合ICP_AES测定K、Na、Ca、Mg、Al、Fe、Si和P,可实现锇粉原料及产品的纯度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石英缝管原子捕集技术在氢化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Bi中的应用。采用自制的无载气氢化物发生装置,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最佳化。实验结果表明,原子捕集技术的应用使氢化物-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提高2.2倍;方法检出限(3σ)达2.5ng;20ng/mlBi的标准溶液10次测定的RSD为2.9%。方法用于地质标样中微量Bi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符合。  相似文献   

20.
陈恒武  吴德秀 《岩矿测试》1994,13(4):298-301
文章介绍石英缝管原子捕集技术在氢化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Bi中的应用。采用自制的无载气氢化物发生装置,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最佳化。实验结果表明,原子捕集技术的应用使氢化物-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提高2.2倍;方法检出限达2.5ng;20ng/mlBi的标准溶液10次测定的RSD为2.9%。方法用于地质标样中微量Bi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