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洛阳盆地地热资源与龙门地热田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龙门地热田的形成是其特殊地质构造制约地下水运动的结果,F1,F2为龙门地热田的控热构造,F41为地热田的导水构造,∈3为龙门地热储层,上覆数百米的二叠,三叠系则成为龙门地热田的盖层,龙门地热田之北邻洛阳盆地为凹陷区,但地温梯度却为3.1℃/100m,明显高于龙门及其它相邻地区,经对洛阳盆地地热背景及控热条件分析认为:延伸并隐伏于洛阳盆地中的龙门控热构造F1,F2断层,仍具有导热性质,F1,F2断层虽被F3错开,还仍具有导水作用,经F1,F2排入洛阳盆地的热水,不但提高了洛阳盆地的地温,而且也是洛阳盆地热储层,下第三系砂,砾岩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水源,故根据龙门地热勘探情况,选择洛阳盆地的地热开发目标区应为F1构造带上和隐伏的北东向断裂带上,取水层段应为下第三系上部的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2.
西藏谷露地热田于2020年成功揭露到189.2℃的高温地热资源,研究谷露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对西藏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揭示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理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与指导意义.本文以构造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最新物探、钻探、水文资料,通过解析构造-水-热循环系统内在联系,总结构造控热规律,并建立了谷露地热田地热系统概念模型.谷露地热田内主要发育N-S向(F1、F3)、E-W向(F2、F4)和NE向3组断裂.大气降水与冰山融水沿盆地西侧九子拉-桑雄断裂下渗,经深循环加热以盆地西缘F1断裂为导热通道向上运移,由于受到南北两侧F2、F4断裂的阻隔作用,热水在F1和F3断裂组成的“Y”字型断裂系统内汇聚集中,形成热储,并在地表沿NE向和N-S向断裂构成的通道系统中运移排泄;盆地基底花岗岩之上覆盖的泉胶砾岩层对热储起到了良好的隔水保温作用;热田内第四系沉积很薄,热储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为基岩裂隙型热储.F1与F3构成的“Y”字型断裂系统是热储赋存的主要场所,谷露地热田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要以这两条断裂为重点勘查目标.  相似文献   

3.
武宁汤里发育温泉。为了查清该区温泉的控矿因素和地热特征,进行了物探、钻探等勘查和系统的水温测试工作。结果表明武宁汤里地热主要受构造控制,由区域性断裂F1和导水构造F2及阻水构造F3共同影响。地温场平面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断层走向一致,测温显示平面温度最高处沿断裂带分布;地温垂向变化随着孔深增加,井内温度逐渐增高,钻孔揭露断裂时,温度明显增加,水温与导热裂隙构造成正比,即揭露构造部位越多,水温越高,最高达75℃。上述研究为合理开发该区地热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陇西盆地东南部是陆内中低温地热田发育的重要场所。为研究陇西盆地东南部地热成田因素,基于已有地热田水文化学及热储特征,从区域构造、岩浆岩、水文地质等要素入手,分析其对地热田的控制作用、建立地热成田概念模型。研究表明,盆地内地热田热源主要来源于刚性结晶基底对地壳深处(上地幔)热的传导。深大断裂是地下热源上涌的主要通道,断裂构造的发育为地热田的形成起重要的导热、控水作用。华里西期二长花岗岩是地热水主要储层,沿区域性断裂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厚度70~600 m,具有高热传导率特征,岩石破碎程度高、次生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储集和排泄,上覆新近系及第四系为低导热率有效盖层。大气降水和常年性地表径流是地热田的主要补给源。从热源、物质补给(水文地质因素)、储层(岩浆岩因素)、运移通道(断裂构造因素)等入手建立的地热成田模型,可为后续地热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健  史杰  姚鑫  李钦  常志勇 《中国地质》2018,45(4):681-692
帕米尔东北缘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受控于公格尔拉张断裂作用的塔什库尔干盆地,活动构造强烈,高的大地热流值和丰富的地下水,使其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基于塔什库尔干盆地北部的曲曼地区地质构造、湖相地层年代学调查研究,该地区发育晚更新世的NNE向f_1和f_2正断层以及第四纪沉积物之下存在隐伏的近EW向的断层f_3。这3条断层是塔什库尔干断裂在不同构造演化时期形成的次级断层。结合EH-4电磁成像和钻孔及抽水试验等资料表明NNE向f_1和f_2正断层是地热系统的导水通道,而近EW向f_3断层为导热通道。该地区地热模式是大地热流为热源-地下水深循环逐渐加热-构造控水和控热。  相似文献   

6.
邱辉 《地质与勘探》2021,57(6):1391-1400
广东河源市黄村地热田是该区域一个典型的开启水热型地热系统。黄村地热田具有明显的控热导水构造,地温场受导水导热断裂控制,温度从断裂带向外逐渐降低。通过一系列的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区地热流体为碱性淡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具有强循环特点,SiO2含量达到理疗矿泉水标准,但F元素含量严重超标。通过各样点的Na-K-Mg组和Cl-SO4-HCO3组离子分析,得出地热流体处于水-岩作用的初级阶段,且混入了大比例冷水,利用硅-焓混和模型计算出了冷水混入比例为72%~75%。使用SiO2温标和硅-焓混合模型对热储温度进行了估算,综合分析认为石英温标估算值(T 石英=141.9~146.2℃)作为热储温度最为合适,进一步计算出热流的循环深度2759~2856 m。综合研究认为黄村地热田地热能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眉县汤峪地热田位于秦岭山地与汾渭地堑的接触地带,属于典型的断裂裂隙型地热田。笔者基于物探和水文地球化学方面工作对该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汤峪地热田内主要分布着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两组断层构造。这两组构造也成为研究区内主要的导(控)水和导(控)热构造,控制着地热田的分布。地热田内热储层为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发育地段,具有良好的储水储热性能。地热水由研究区以南的秦岭山区得到补给,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径流向地下渗透,经热源加热后成为地热流体。热水在区内断层交汇处上涌,最终形成地热田。  相似文献   

8.
大民屯凹陷是新生代陆相凹陷盆地,其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背景具备传导性地热的良好成矿条件,热源主要为幔源热,储热层为沙河街组砂砾岩层段层状热储,盖层为第四系、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和部分古近系东营组泥岩段地层.凹陷内基底断层及多期次级断裂形成了地热田良好的导热和导水通道.新近系平均地温梯度2.9℃/100 m,古近系平均地温梯度3.18℃/100 m,一定深度下的地下热水可以达到理想温度,具备地热开发条件.  相似文献   

9.
史猛  康凤新  张杰  殷焘  韩明智 《地质论评》2019,65(5):1276-1287
胶东半岛虽赋存有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但由于目前对其地热资源赋存机理仍缺乏较深入的研究,在地热勘探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有热无水”或“有水无热”的情况,如何准确寻找地热资源仍是一大难题。本文通过胶东15处地热田的地热地质调查、控热导水构造分析、地热井测温及以往地热钻孔资料分析等对胶东半岛地热资源赋存机理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同时用胶东12处人工地热深井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发现胶东半岛地热资源主要赋存在NE向断裂上盘与NW向断裂上盘相交呈“V”型的区域内,断裂下盘区域则无地热水分布;受NE向与NW向断裂构造的控制影响,地热田热储形态均为不规则的柱状形态,其地温场形态受控于热储空间形态及地热流体流场控制而呈“几”字型分布。同时通过胶东勘探成功的地热深井地热地质特征、赋存条件分析,验证该赋存机理的正确性,明确了胶东地区深部地热资源赋存机理,提出“V”型构造控热导水找热模型,为下一步胶东半岛深部地热资源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石林盆地地热异常及地热钻孔资料,对石林盆地地热田的热储构造条件、地热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该地热田热储层为元古界震旦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热水径流特征和地温场特征受九乡石垭口断裂、牛头山古陆控制。钻孔资料显示,地温梯度为(1.5~4.8)℃/100 m,地热类型为深循环层状地热田,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从水文地质条件看,地下热水补给有限,应控制地热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沧州市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开发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沧州市区2000m以内 ,主要为馆陶组热储 ,次为沙河街组和寒武-奥陶系热储 ,本文通过对热储条件的分析及地热资源计算 ,提出该区地热合理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临清坳陷区岩溶热储地热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临清坳陷区内埋藏有巨厚的寒武系—奥陶系碳酸岩地层,是地热开发的有利目标层位。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取得的地震解译与钻探成果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区内新生界平均地温梯度图及奥陶系顶板埋深等值线图,采用地温梯度计算公式估算了奥陶系顶板地层的温度。结合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厚度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奥陶系顶板处120 ℃作为地热资源量计算分区的起算温度,并以90 ℃作为地热资源利用的下限温度,对地热发电的前景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区内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可用于发电的地热资源量为1.27×1015 MJ,折合电能1.35×105 MW,其中240 ℃高温区的地热资源就能满足区内供电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地热资源是一种新型无污染能源,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内部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且具有易开采、利用的特点.但目前地热资源勘探的手段和研究方法单一,制约着地热资源的开采与开发.而盆地地热场模拟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并在油气成藏模拟中广泛应用.我们可以在已有的技术手段下结合盆地地热模拟技术来提高勘探的精度.本文还探讨了以地温控制方程与地下热水水流方程相结合来建立模型,模拟盆地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热资源丰富,已发现温泉73处,热汽泉7处和热水井5处,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南坡.天山西段和昆仑山北坡等广大地区.本文将地热水分为褶皱山地断裂型和沉降盆地型两大热水区,以中低温热水为主,富含Si、Li、Sr,以硫酸盐和重碳酸、硫酸盐水为主,矿化度一般于1g/1.新疆煤层自燃热能释放形成的热汽泉,最高温度达187℃.为大气型热汽水.  相似文献   

15.
天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是我国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较早的城市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将地热资源应用于供暖、洗浴、养殖等方面.目前全市地热供暖面积约1233万m2,是我国利用地热供暖规模最大的城市,并于2011年1月获得“中国温泉之都”荣誉称号.地热资源已经成为天津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不可多得的清洁能源.天津地区的主要热储层均已形成降落漏斗,明化镇组热储层在市区及新四区形成漏斗;大港区形成了本市馆陶组热储层最大的一个漏斗中心;雾迷山组热储层在市区形成了较大的降落漏斗.尽管天津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水位年降幅较大,回灌率较低,新近系回灌效果不明显,还存在很多无证开采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相关部门严格控制开采量,时刻关注水位降幅情况,增大回灌力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加剧,河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呈快速增长态势,对地热流体可采量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亟待加深。通过实例,采用热储法、解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数值模拟4种方法对河北平原区层状热储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进行了评价和对比; 分析了岩涪热储及资源现状。研究认为: 热储法和解析法适合勘查程度较低、无地热井或仅有少量地热开采井和产能试验数据的地热田,其计算精度较低; 统计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适用于勘查程度较高、已开发利用多年、具有多年动态监测资料的地热田,计算结果可靠程度较高; 地热流体中岩溶热储具有温度高、易回灌、可持续性好等特点,主要赋存于古生界和中新元古界地层中; 岩溶热储被新生界地层覆盖,有利于储集层的聚热和保温; 在基岩隆起带(古潜山)岩溶裂隙发育,构成深部热水储集层,可形成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田,是下一步地热勘查和开发的主要热储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笔者在阐述中国地热资源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不同类型的地热资源,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地热资源进行了潜力评估。结果表明,中国287个地级以上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为2.78×1020J,每年浅层地热能可利用资源量为2.89×1012kWh;中国主要平原(盆地)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储量为2.5×1022J,可开采资源量为7.5×1021J;中国温泉区放热量共计1.32×1017J,可采资源为6.6×1017J/年;中国大陆3.0~5.0 km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为2.5×1025J,是中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105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寻济南岩体北部碳酸盐岩热储浅埋地热异常区形成机理,利用地质钻探编录、抽水试验、测温、水质分析测试等手段,对碳酸盐岩浅埋地热异常区地质特征、热储物性特征、地温场特征、水化学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浅埋区热储层发育在奥陶纪灰岩地层中,热储层岩溶裂隙发育,热储埋深150~1000m,地热异常区盖层地温梯度为7. 2~11. 5℃/100m,水化学类型为SO4- Ca型,TDS为1. 3~1. 5g/L,地热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地热水来源为大气降水,地热水中50年以前入渗的“古水”占主导;明确了热源除正常的地温传导之外,济南岩体阻挡迫使水流深循环加热后上涌,断裂沟通深部热源等也是地热异常区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系统介绍了涿州地区地层,构造,分析了涿州热田地热地质条件,估算了地热(水)资源量,对该区地热能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献县)科研基地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平原沧县台拱带之献县断凸,利用其地下蓟县系岩溶裂隙热储层热水开展中低温地热发电与综合梯级利用研究。地热发电装机容量280 kW,采用ORC向心透平膨胀技术,系统工质为R245fa。分别于2018年2月4—6日(冬季)、2018年3月6—16日(春季)进行两次试运行,累计发电时长274h,累计发电量36956kWh,平均发电效率9.1%,最高10.4%。发电效率高于我国已有中低温地热发电项目,在目前国际中低温ORC地热发电项目中处于较高水平。试运行期间发电机组整体运行效果较好且运行稳定,冬季地热发电机组运行效果好于春季。科研基地建设完成后,将进行发电、供暖、地热生态园三级利用,按照90~95/25℃的地热水热能潜力,综合发电供暖两级利用计算能源综合利用率将达70%~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