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先从地震特征开始汇报。这次地震震中区毗连着斯皮塔克城,震源沿巴祖姆山脉南坡分布于热朱尔山口和基尔萨里镇之间。震源断层长度约40公里,深度达25公里。地震构造断层在斯皮塔克地区出露地表,其长度约13公里。地震烈度(按苏联采用的12度烈度表)初步定为:斯皮塔克Ⅸ—Ⅹ度,列宁纳坎Ⅷ—Ⅸ度,基洛瓦坎Ⅷ度。在列宁纳坎破坏非常严重,这还与某些地段上建筑质量差、土质不好有关,而在斯皮塔克则与陡坡上的建筑物遭到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8年12月7日斯皮塔克地震和1991年4月21日拉恰地震及其余震加速度图的分析,详细研究了这些地区在不同强度地震时,不同距离上地基振加速度频率的一些形成特点。建立了不同震级地震近场区的概率谱体系,确定了谱和对时间函数的估计,同加索不同震源区(达吉斯坦、普恰和斯皮塔克震中区)地基振动的概率步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在预测加蕞大幅度反应谱的基础上以随机振频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在预测加速度最大速度反应  相似文献   

3.
1988年12月苏联亚美尼亚地震后,一些国家为帮助苏联科学家而组成的震后情况调查组的成员最近与其他研究人员一道参加了在苏联召开的斯皮塔克1988年地震国际研讨会。这次为期4天的研讨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苏联科学院共同组织的,于1989年5月23—26日在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首都埃里温举行  相似文献   

4.
每位研究地震地理学及其时间分布的人都注意到了地震活动性迁移的存在,首先发现的是顺岩石圈大断裂分布的震源的“连接”序列。如在其中的北安纳托利亚(其分支穿过亚美尼亚、包括斯皮塔克和基洛瓦坎,甚至有可能穿过伊朗和巴基斯坦),从1939年开始对一连串的破坏性事件进行严密地监视。1968年美国人根据这些事件计算出地震的迁移速度为80公里/年。在地球上的许多地区———南美洲和中国、太平洋列岛下的俯冲带、高加索和亚平宁半岛  相似文献   

5.
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所国际地震工程学部宛如一所为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讲授地震学及地震工程学知识的学校。其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eismology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IISEE)在海外已被很多人知晓。到目前为止,该学部已为50多个国家输送了近700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对IISEE 感情深厚,在参加 IASPEI 等会议时,常围着日本学者举行盛大校友会。1960年7月,在日本学者的热心倡导下,开办了第一期课程。1962年,设立了继续进行这种课程的专门机构——国际地震工程学部。  相似文献   

6.
亚美尼亚共和国政府已表示出想加入亚洲减灾中心的愿望 ,成为其中的一员。根据亚洲减灾中心的章程商议后 ,该中心决定 ,在其所有成员国同意的情况下 ,接受亚美尼亚为其第 2 3个成员国。亚美尼亚国家地震防御调查局 (NSSP)局长 Serguei Balassanian博士担任亚洲减灾中心的联络官员。亚美尼亚地处里海与黑海之间。据 1 998年估计 ,该国拥有 380万人口。该国共有国土面积2 .98万 km2 。亚美尼亚的主要灾害是地震灾害 ,特别是 1 988年发生的斯皮塔克地震造成2 .5万人死亡。亚美尼亚国家地震防御调查局是一个政府组织 ,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减轻地…  相似文献   

7.
列宁格勒城市设计院设计了一种防震系统,采用此种防震系统的住宅已有效地经受住了几次强震的考验,那几次地震的强度都超过了不久前袭击过墨西哥城的地震。按照该设计院的设计,在位于地壳断裂带上的东西伯利亚城市北贝加尔斯克建成了第一批高层住宅,这批住宅是按抗 X 度(烈度)以下地震设计的。设计院总结构师约费诺夫作了说明:在住宅的基础和地面以上的结构之间,采用了称之为防震联结的措施。当地震发生时,结构可以自由地相对移动,从而缓冲土地震动的影响。这样,牢固的金属构件便可抵消地震的大部分能量。此类防震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1991年3月26日凌晨2时,山西大同-阳高突然发生5.8级地震,这是1989年10月19日6.1级地震之后1年零5个月,破坏性地震又一次袭击雁北地区。老震区重建家园的工作正在进行,这次地震再次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对遭受震害的震区人民来说犹如雪上加霜。但经受了1989年地震考验的雁北地区的各级政府和地震部门,处惊不乱,镇定自若地按应急预案实施震情监视和抗震救灾工作,对突发性地震事件的应急反应,快速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是自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之一,给地震灾区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灾区大中型水电工程经受了远超工程设防标准的强震考验,大坝无一溃决,结构整体安全、稳定。部分建筑设施受到地震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影响,经及时抢修维护,均在震后迅速恢复发电及生产。灾区外大中型水电工程经受了强震考验,大坝完好无损,工程建设及运行正常有序。"5.12"汶川地震不是水库蓄水造成的,水库蓄水也不可能诱发"5.12"汶川地震。必须加强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震源活动规律及趋势的探讨、认识与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对地震的预警与预报,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的水平,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及有关律条例,复核、修订城镇工业、民用建筑和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及规范;结合生态环境修复,切实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给我国人民带来灾难,也给我们认识自然灾害,战胜自然灾害提供了研究场所.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以邢台地震现场为摇篮,从那里诞生,又在其它现场经受了考验和得到发展,迄今已有20年历史.20年来,我们建立了460个地震台站;培养锻炼了一支专群结合的预测预报队伍;积累了数十次震例资料和预报经验,并在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前做出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了减轻灾害的实效.当然,20年中也有不少挫折,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及大震后强余震预报中的多次挫折.由于中国的地震分布广、类型多、各地的条件不同,地震前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对地震规律尚缺乏认识的的条件下,个别成功、大量挫折的情形是地震预报研究的正常发展过程.认识了这个必然过程,就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成功而过分乐观,也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挫折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第二十七次国际地质学会议在莫斯科闭幕。大会上,多数报告都讨论了地震的发生和预报问题,以及地震与火山喷发活动的关系问题。与会者特别注意听取了日本学者的报告,因为正好在一年前的9月中旬,在这个日出之国,曾有许多人等待发生一次二十世纪最大的破坏性地震。本报特派记者会见了日本主要火山学家之一岩幸山,并就下述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问:众所周知,日本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地震区域之一。世界许多国家的报刊不止一次地报道过,日本将要发生一次很强烈的地震,甚  相似文献   

12.
《世界地震译丛》1997,(1):68-72
Drakopoulos和Stavrakakis在他们的讨论中选择了一次公开警报,但却删除了另外3次警报,而这3次警报之后都伴有破坏性地震活动对于后来3次警报,Drakopoulos以及/或者其同事们不同意VAN预报,在有关地震发生前2-10天,公开宣称:“没有预料明显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中国,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的频度高,强度大。据不完全统计,1900年前仅见于历史记载的7级以上地震49次,其中8级以上大地震多达11次。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纪录中国地震发展成就准备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因此,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震记载具有时间久远、内容丰富和科学价值高等特点。 收存在各种历史文献中的地震资料,是中国地震科学发展史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历史科学文化宝库中的明珠。经过1956年和1978年以来两次全国范围的搜集整理,地震史料的辑录和研究利用,巳取得可喜成就。并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心和重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的先后出版,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地震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下面就此提出几点粗浅认识,以期引起更深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据加州理工学院1994年8月2日发表的统计报告,自1987年初以来,南加州已发生12.1万余次地震,其中里氏M≥3.0地震大约2700次(约一天一次),这意味着居住在震中附近的居民都能感觉到这些地震。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说,1992年6月28目相继发生的兰德斯和大贝尔两次地震(震级分别为7.3和5.6),引发了53万多次余震,其中大于5.0级地震19次;4.0-4.9级地震155次;3.0-3.9级地震1458次。另据理工学院的科学们称,本世纪以来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北岭地震迄今已引发了9222多次余震,其中大于5.0级地震7次;4.0-4.9级地震…  相似文献   

15.
在以固体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们之间,实现地震预报实用化这一问题,至今都是困难的,这已逐渐成为共识。但其中唯独“电磁现象”的研究者们却豪情满怀。本书作者早川正已先生是科学技术厅地震前沿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指导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的“地球遥感技术项目”的研究。也许有人不可思议,地震电磁现象怎么和遥感扯到一块儿了?答案很简单,最近有报告说,从人造卫星观测到被认为是与地震有关的电磁现象。1997年3月早川先生主持召开了“地震电磁现象国际研讨会”,本书就是从那次会议上发表的文章中汇编了与地面观测、大气以及电离层有关…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杂志1978年1~2月第10卷第1期登载了美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主任艾伦(Clarence K.Allen)的题为《第四纪地质——估计地震活动性的基本线索》的文章,这是他在该院地质和行星科学学部的一个报告稿件。作者在文中说:地质资料,特别是晚期的第四纪的地质资料是一种估计地震活动性及其有关的地震危险程度非常有价值的手段。这仅仅是因为,只要地质学家研究一下最近的地质时代,就能克服  相似文献   

17.
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诱发Ms≥6.0级地震的四大水库之一,由于对水库大坝及时采取抗震加固措施,使其经受住1962年3月19日6.1级强震的考验,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抗震设防工作的一次成功实例,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誉。在长达30余年中,新丰江水库区逐步建立了包括测震、地应力、地形变、地电、水化学等观测项目的水库地震监测网,对新丰江水库地震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预报,取得连续的极其丰富的资料。新丰江水库的监测、研究在国际同学科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所取得的成果为安定新丰江下游地区的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为政府部门对水库蓄水和发电站正常运行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Drakopoulos和Stavrakakis(1996)(此后简称为DS)在他们的讨论中选择了一次公开警报(1991年1月发表),但却删除了另外3次警报(1988年9月;1990年4月和1993年2~3月发布),而这3次警报之后都伴有破坏性地震活动(换句话说,在目前辩论中,1987年至1989年之间只发布过一次公开警报,但DS二人却没有讨论此问题)。对于后来3次警报,Drakopoulos以及/或者其同事们不同意VAN预报,在有关地震发生前2~10天,公开宣称:“没有预料明显的地震活动”。在DS二人选用的例子中,他们只报道了警报后22天内的地震数据,但未提及在第23天早晨就开始了的及其往后延续了5天的地震活动。而且,DS误解了我们的预报,该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送《构造物理学》杂志(见Varotsos等,1991)的。  相似文献   

19.
我省位于历史强震活动带上,从长远角度看,大震复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为了避免和减少强烈地震带来的严重损失,就必须同时搞好监测预报和建设工程的防震抗震工作,二者不可偏废.防震抗震就是震害预防工作.就是使每项新开的建设项目,从设计到施工都把抗震设防措施加进去,对已建的工程,进行事后加固处理.这样就可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经受大震的考验,尽可能地减少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已有条件运用地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每个局部区域的工程项目提供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地震动参数,对场地稳定性做出评价.从而,为科学地进行抗震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苏联《科学与生活》杂志编辑部就1988年12月7日亚美尼亚斯皮塔克地震问题,专题采访了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谢巴林教授。现将他的谈话要点摘译如下:这次灾难性地震,不仅震动了整个地壳,而且也使我们整个社会震惊。地震暴露了诸如对亚美尼亚地震区划图盲目乐观,故意压低多层建筑结构造价,民用防灾系统失调,当地行政系统束手无策等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