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正一、基本情况气象灾害中影响最深远、最严重、最具破坏力的灾害是旱灾,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出现的频率更加频繁,强度增强,并且其延伸灾害如森林草原火灾、虫害等都与干旱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阿勒泰地区也不例外,如1974是该地区的大早年,结果是河水断流,高发区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危害,据统计60%的农作物受灾。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多次在不同季节发生区域型或全区型干旱,特别是2008年该地区出现近30a少有的干旱;据统计旱灾造成该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13455.8万元,农业经济损失达9501万元;旱情引  相似文献   

2.
干旱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的重大气象灾害,对全球农业、生态、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等影响巨大而广泛。农业旱灾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深入了解农业干旱灾害的成因、影响特征、旱灾强度、严重程度以及作物致灾的生理过程和机理等是提升农业干旱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减轻和防御灾害损失、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综合回顾了国内外不同程度的农业干旱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农作物形态、生理、细胞和分子水平等方面探究了干旱影响特征及机制,围绕粮食生产如何有效应对农业干旱问题,评述了当前农业干旱监测的主要指标、方法、预警系统等,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干旱新特征,讨论了当前防旱减灾和农业干旱应对的现状,强调了适应与减缓并举的一系列干旱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今后应着重加强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对策及学科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3.
根据1951—2000年陕西省降水、主要农作物受旱、成灾面积资料,用降水的Z指标法、农业旱灾率,确定陕西旱涝和农业旱灾等级,分析了干旱灾害特征;建立了一套陕西干旱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即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粮食减产评估指标。计算分析表明,陕西地区50a来,干旱以90年代最严重,70年代次之,农业旱灾以重大旱灾事件为主,而且旱灾有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有南少北多的特点,干旱指数与农业粮食减产量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1988—2007年辽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988—2007年辽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旱灾、洪涝灾害、风雹灾和霜冻灾害)受灾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受灾除了干旱灾害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灾害都呈下降趋势;对于成灾,洪涝灾害和风雹灾害呈下降趋势,其他灾害呈上升趋势。旱灾对辽宁农业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洪涝灾害、霜冻灾害和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5.
干旱灾害是甘南高原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之一,严重影响该地区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利用1973—2022年甘南高原及周边31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观测数据,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表征气象干旱,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Sen’s slope估计方法,研究甘南高原年、季尺度的干旱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甘南高原年SPEI呈显著减小趋势,全域整体趋向干旱化,1986年为突变年。干旱变化趋势存在季节差异,夏、秋季呈干旱加剧趋势,春、冬季则相反。年和季SPEI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差异性,年和秋季全域呈干旱化趋势;夏季甘南高原中东部呈干旱加剧趋势,春季与夏季相似,但春季干旱加重区域和干旱化程度明显小于夏季;冬季整体呈干旱减轻趋势。甘南高原年和季节尺度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原中东部轻旱频发,高原南部中旱和重旱高发,特旱各区域发生频率均较低;高原西部干旱发生频率总体小于高原中东部。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朝阳地区生态灾害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1~2002年朝阳地区气象灾害资料,简述了近10a全区主要生态灾害及其成因,并重点分析了1999~2002年连续4a旱灾危害。结果表明:朝阳为生态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自然灾害;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自然生态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成灾率高,造成的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灾害是甘肃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以甘肃省1990~2010年的干旱受灾面积和播种面积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模型,对甘肃省农业旱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旱灾受灾指数在22%时的旱灾受灾概率最大,超过80%的旱灾受灾可能性就很小;旱灾风险值显示,农业旱灾受灾指数>10%~20%时的风险概率为1~1.6 a一遇,农业旱灾受灾指数>50%时的风险概率为12.2 a一遇,呈现出干旱发生周期短、发生频率高的特点,这说明甘肃省的农业旱灾出现频率高,发生周期短,灾情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增加了对甘肃省农业旱灾的认识,对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干旱是我国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早和洪涝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我国共发生较大的旱灾1056次,水灾1029次。与洪涝相比,旱灾影响的面积往往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有所谓“涝一线,旱一片”。据统计,在解放后的35年中,旱灾占64%,涝灾占36%。因此旱灾是我国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是降水量长时间少于正常值形成的灾害,全国各地都可发生。在年降水量250—600毫米的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正常年景作物水分供应仍嫌不足,遇上少雨年,那怕少得不  相似文献   

9.
攀枝花一次特重旱灾发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秋~2010年春,四川川西南山地,以攀枝花为代表的秋冬春特重旱灾,是中国西南大旱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1965~2010年攀枝花所属台站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旱灾气候背景、气象干旱指标和灾情评估规定,对该区域、该时段特大干旱发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干旱是在攀枝花季节性干旱背景下,因长时间少雨而形成的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旱灾程度深的极端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四川盆地农业旱灾灾情资料数据,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研究了不同风险水平下的农业旱灾发生的概率及其分布,并对四川盆地的农业旱灾风险进行区划。结果表明:正态信息扩散方法可以较好地拟合农业旱灾受灾率的风险分布。与20世纪末相比,21世纪初四川盆地的眉山、重庆等地区发生受灾率xi≥10%和xi≥40%的农业旱灾风险增加。以受灾率xi≥5%和xi≥40%的超越概率作为农业旱灾风险区划阈值,四川盆地农业旱灾风险表现出区域性差异,农业干旱灾害高风险区位于巴中、中江、泸县等地区;西部地区发生农业干旱灾害的风险较小,与该地区丰富的降水量以及平原地形有关。该风险区划结果较为合理,可为当地政府防范农业旱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