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地考察,讨论我国东北高纬区综合自然区划界线,以及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综合自然地理界线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亚热带北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志翔  姚永慧  胡宇凡 《地理研究》2020,39(12):2821-2832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自然区划中一条重要的自然界线,它的划分问题曾引起诸多学科学者的争论。由于早期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多以定性、专家集成方法为主,同时区划目的、使用指标等多有不同,导致不同学者所划分的自然区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基于空间分异性思想,使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探测气候指标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选择其中q值较大的指标如日均温≥0℃天数、最冷月1月均温、年降水和湿润指数等作为主导因子并参考植被、土壤数据探讨亚热带北界界线的位置。结果表明:① 地理探测器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筛选自然区划的主要气候指标,并确定分界线的准确位置,提高了自然区划研究的技术水平和区划界线的客观性。② 使用地理探测器划分的新界线在研究区西部位于秦岭南坡1000~1600 m的位置,与以往界线相比略偏南;在研究区东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比以往界线略偏北。在保持自然要素完整性的同时,新界线具有更大的q值,表明新界线可以很好的反映暖温带与北亚热带2个区划带之间的差异,划分结果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由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杨一光教授编著的《云南省综合自然区划》一书已于1991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综合自然区划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在复杂而独特的云南自然环境中的  相似文献   

4.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综合体,按照地表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划分为一系列的自然区。根据划分出来的区域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这就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内容。因此在解决区划原则问题以后,制定一个合理的区划分级单位系统,是开展综合自然区划的首要工作。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是采取单列系统方  相似文献   

5.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综合体,按照地表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划分为一系列的自然区。根据划分出来的区域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这就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内容。因此在解决区划原则问题以后,制定一个合理的区划分级单位系统,是开展综合自然区划的首要工作。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是采取单列系统方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卫东 《地理学报》1994,49(1):73-83
基于对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本文划分江汉平原的土地类型,运用土地类型结构数量分析方法,自下而上地作了江汉平原综合自然区划,揭示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7.
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分五个组宣读和讨论论文,其中之一是自然区划组。在这个小组中,比较充分地讨论了综合自然区划方面的有关问题。20多位代表带来了13个省(区)综合自然区别实际工作经验,热烈地讨论了自然区划的目的、原则、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问题。尽管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但通过这一次学术会议,对今后我国全面开展各省(区)的自然区划工作提出不少宝贵的意见,以此来不断地丰富、充实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现将一些主要意见整理出来在这里发表。  相似文献   

8.
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分五个组宣读和讨论论文,其中之一是自然区划组。在这个小组中,比较充分地讨论了综合自然区划方面的有关问题。20多位代表带来了13个省(区)综合自然区别实际工作经验,热烈地讨论了自然区划的目的、原则、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问题。尽管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但通过这一次学术会议,对今后我国全面开展各省(区)的自然区划工作提出不少宝贵的意见,以此来不断地丰富、充实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现将一些主要意见整理出来在这里发表。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热带北界一直是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区划指标和方法等划定的中国热带北界界线差异较大。基于空间分异性的综合自然区划思想,依托最新的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以气候要素为主导指标,辅以土壤类型与作物熟制等,探讨中国陆地热带北界的界线。结果表明:① 依据地理探测器模型所确定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滇、桂、粤和闽的临沧、思茅、玉溪、个旧、百色、马山、贵港、梧州、肇庆、广州、惠州、河源、梅州、漳州、泉州和莆田等地附近,其与最冷月均温12 ℃等温线、赤红壤与红壤界线及双季稻或双季稻连作喜温旱作与单(双)季稻连作喜凉旱作的分界线等基本吻合;② 利用地理探测器确定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新界线的各项指标决定力q值的均值为0.40,分异明显,满足层内同质性和层间异质性最大的区划原则,完全达到了热带与亚热带的区域空间异质性要求,其划分结果合理可信,表明地理探测器模型可为综合自然区划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综合自然地理学近年来,有三个方面发展趋势比较明显: 1.自上而下的理论深化 (1)自然区划研究:十年动乱前开展了二次全国性自然区划研究。第一次在50年代早期,由罗开富进行综合区划,出版了一个包括部门和综合区划的文集;第二次在1958年完成,共出版了八本专著,从而奠定了我国农业自然区划的区域分异基础。也可以说,间接影响到后期的国土经济学的发展。 (2)土地类型的研究:打倒四人帮后,70年代后期开始对土地类型的研究很重视。区划研究主要为分区评价服务,类型研究进一步深入,可为规划服务,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利用开发规划方向。  相似文献   

11.
前言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完成以后,连同它的说明书,译成俄文,寄往苏联,广泛征求各位自然地理学家对于区划的意见。不久,即接得他们的书面意见,合计有15万字。1958年12月—1959年1月,中国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举行讨论会,专门讨论有关综合自然区划的各项问题。苏联科学院应我国邀请特派遣一个专家组(и.в.加尔曼诺夫、φ. φ. 达维塔亚、B. T. 扎依奇柯夫、Π. A. 列东诺夫、H.H. 罗佐夫)来我国,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的原来顾问 и. в. 萨莫依洛夫也于此时再度来华,和原在北  相似文献   

12.
前言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完成以后,连同它的说明书,译成俄文,寄往苏联,广泛征求各位自然地理学家对于区划的意见。不久,即接得他们的书面意见,合计有15万字。1958年12月—1959年1月,中国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举行讨论会,专门讨论有关综合自然区划的各项问题。苏联科学院应我国邀请特派遣一个专家组(и.в.加尔曼诺夫、φ. φ. 达维塔亚、B. T. 扎依奇柯夫、Π. A. 列东诺夫、H.H. 罗佐夫)来我国,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的原来顾问 и. в. 萨莫依洛夫也于此时再度来华,和原在北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我国,综合自然区划在科学上和实践上的意义已日益引起广泛的注意。综合自然区划的工作,茌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从1956年到1958年所进行的全国自然区划工作,为今后各地区的自然区划工作的开展,提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综合自然区划在科学上和实践上的意义已日益引起广泛的注意。综合自然区划的工作,茌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从1956年到1958年所进行的全国自然区划工作,为今后各地区的自然区划工作的开展,提  相似文献   

15.
近来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任美锷、杨纫章两先生的“中国自然区划问题”一文,由于这是地理学中现存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使我们又重温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对照起来觉得很有意义。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和中南地理研究所部分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部门自然地理学到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三个自然地理方向及其综合研究、以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黄秉维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对地理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来我们高兴地看到了任美锷、杨纫章两先生的“中国自然区划问题”一文,由于这是地理学中现存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使我们又重温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对照起来觉得很有意义。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和中南地理研究所部分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从部门自然地理学到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三个自然地理方向及其综合研究、以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黄秉维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对地理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土地类型和自然区划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内容。论述它在当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从理论、方法、应用三个方面概述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疆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将于1987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科技新书目》第138期(1986年9月25日)[138-29]号有简介。书号13031.3461,16开,135千字,平装,估计定价1.50元。本书系新疆农业区划的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分析了新疆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概况,讨论了新疆综合自然区划的划分原则和方法,研究了分区系统与依据,概括地作了各级区域综述,并提出正确认识新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