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无序和不可预测的 ,这不仅困扰着地震学家 ,有时也使城市疏于防范。不过目前一个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组报道说 ,大约每 1 4个月在太平洋西北部深层就爆发一次所谓的慢地震。这种规律可能会有助于阐明称为俯冲带的构造板块边缘的运行机制 ,甚至有可能预测强地震爆发的危险期。通常当处于挤压和受力状态的断层突然破裂时 ,地震就会爆发。在太平洋西北部 ,由于胡安·德富卡板块 ( Juan de Fuca plate)试图挤压入北美板块边缘下面而使应力增加 (图1 )。在表面看来 ,板块之间连接紧密。但在断层深处 ,岩石却越来越热 ,可塑性也越来…  相似文献   

2.
智利是世界上部分大地震的发生地:那里大概平均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8级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俯冲带:有的发生在南美和Nazca板块之间的界面上,称为板问破裂;有的发生在Nazca俯冲板块内部,称为板内事件。每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巨大的板内、  相似文献   

3.
吉林-日本区深震特征及板块俯冲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USCS地震资料:分析了吉林-日本深震区地震的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吉林-日本深震区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交界带上.其北支地震活动强于南支.同时也揭示了该区地震深度、地震频次以及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最容易发生强震的地震层位在570-580km左右。由深度资料推断板块间的作用方式,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挤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不同的部位其俯冲角度与俯冲距离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倾角越大,俯冲越陡.水平延伸距离越短;反之,倾角越小.俯冲越平缓,水平延伸距离越长。  相似文献   

4.
引言慢地震是指以几小时到几个月的时间尺度缓慢地发生了有限的断层位移、但没有地震波辐射的断层慢滑动事件。由于有人将震源过程慢、但仍辐射地震波的地震(常常是与发生海啸有关的地震)称为慢地震,所以不辐射地震波的慢地震有时被称为"静地震"。  相似文献   

5.
韩鹏  刘迁迁  孙振添  魏东平 《地震》2014,34(4):1-11
在全球板块的很多地方,包括俯冲带、大洋中脊、甚至大陆板块的内部等,地震各向异性都与板块绝对运动图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者与板内应力场的优势取向一致。本文统计分析了全球9个包含主要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内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板块的绝对或相对运动控制着板块边界的地震各向异性和应力场特征,尤其是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边界带处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计算结果还可以看出,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要好于板块绝对运动。在包含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处,由于俯冲机理的复杂性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使得俯冲带处两者的相关性较为复杂,不同深度来源的各向异性表现出不同特征,且应力状态受多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最新研究发现,发生在断层带深部的小地震和极小颤动地震都是由地表的慢地震引起的。这种慢地震可能也是可发生在俯冲带的震源比较浅、震级高、破坏力强的地震的前兆,如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B.Ellsworth说,“2002年,日本地震学家K.Obara首次发现的“非火山”微弱信号是半个世纪来被发现的第一个新的地震波震源”。颤动地震与我们常见的普通地震的信号不同,它没有包含地震学家确定地震震中的P波和S波。这种信号可能持续的时间较长,与一般地震只有几秒钟的信号相比较,它可以持续15min。一系列1级或2级的…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板块的很多地方,包括俯冲带、大洋中脊、甚至大陆板块的内部等,地震各向异性都与板块绝对运动的图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者与板内应力场的优势取向一致。本文统计分析了全球9个包含主要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内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板块的绝对或相对运动控制着板块边界的地震各向异性和应力场特征,尤其是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边界带处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要好于板块绝对运动。在包含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处,由于俯冲机理的复杂性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使得俯冲带处两者的相关性较为复杂,不同深度来源的各向异性表现出不同特征,且应力状态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对于该区域两者的相关性则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1.引言大地震前后,前震、余震的P轴方向发生变化,可从唐山地震等几个实例看到。一般认为这是大地震前在震源区应力集中,地震后应力释放形成应力再分配所致。笔者认为除这类大地震发生过程中的局部应力场变化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周期性的应力场变化。至少在板块俯冲带,压缩应力向海洋板块俯冲方向作用,压应变增大。可以认为,由于非弹性变形,只要应力不松弛,水平应力就增大。可是,在俯冲口,因为大陆板块的摩擦阻尼或者软流层的粘性阻尼,俯冲板块并不以一定速度俯冲。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日本西南部南海俯冲板块界面过渡带发生的超低频地震进行报道。由矩震级为3.1~3.5的超低频地震引起的地震波显示其卓越长周期约为20s。超低频地震活动伴随深源低频颤动和慢滑事件同时发生,并随之移动。慢地震一直被认为会增加向上倾斜的大型逆冲地震断裂带上的应力,而这3种现象的同时发生提高了人们对慢地震的探测和特性鉴定水平。  相似文献   

10.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板块俯冲及其应力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的倾角向南俯冲,地震最大深度为364km;印度板块以层间插入的方式与欧亚板块碰撞,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两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地震震源剖面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SE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从地震震源剖面分布形态分析,印度板块没有穿过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的反复、多期的叠瓦式地震分布形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SN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