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黄海潮间带海绵的元素与氨基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分析了黄海潮间带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e)和肾指海绵(Reniochalina sp.)的无机元素,其中硅是两种海绵中最多的无机元素。繁茂膜海绵较肾指海绵的锌含量高,参照文献数据推测这可能是该属海绵的特性。测定了2种海绵的含水量,有机碳、氮、氢元素和氯基酸在海绵干质量中的比例。分析了繁茂膜海绵在2002年8月到11月中主要无机元素的变化,发现繁茂膜海绵中的硅含量在降低。繁茂膜海绵的氨基酸总量远高于肾指海绵,2种海绵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是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元素与氨基酸分析将对海绵细胞培养基开发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探讨创伤愈合海绵(简称海绵)促进新生儿脐部愈合的效果.随机选择200例正常新生儿做实验组,产后20~48h,从脐根部剪除脐带,放置海绵,并随机选择31例正常新生儿做对照,不放海绵。结果:实验组脐部干燥、清洁,愈合时间平均为6.97±1.90d,对照组脐部湿润,粘滞,愈合平均时间为12.13±3.98d.P<0.001。证实海绵有明显防止感染,促进脐部愈合的功能,无毒付作用,使用简便。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海绵清除大肠杆菌的过程,研究海绵净化细菌的机理。作者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等手段,监测和分析了绿色荧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is)体内、体外水环境中数量变化过程。在1 L含有3×107个/m L绿色荧光大肠杆菌的海水中放入鲜重(1.02±0.11)g的繁茂膜海绵24块,处理7 h,海水中的荧光大肠杆菌数量逐渐降低;而海绵体内荧光大肠杆菌数量在2 h时内逐渐增多,之后的2 h趋于稳定,4 h以后开始逐渐减少。水体中大肠杆菌不仅进入海绵体内,而且进入海绵细胞内。含有荧光大肠杆菌的海绵块转入无菌海水中后,海绵体内及细胞中大肠杆菌逐渐消失,而且大肠杆菌没有被释放到环境海水中。分析表明,繁茂膜海绵能够以摄食的方式净化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4.
在相同的分离培养条件下,为比较地域差别较大的福建海域海绵动物(山海绵Mycale sp.和网架海绵Stylissa sp.)和海南海域海鞘动物(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和乳突皮海鞘Molgula manhattensis)之间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的差异,作者采用5种放线菌分离培养基和1种细菌通用培养基,对海绵和海鞘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培养。采用16S rRNA 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分析和序列分析,揭示其多样性。共获得可培养放线菌198株,其中从海绵中分离到87株放线菌,从海鞘中分离到111株放线菌。RFLP分析表现为38种不同的图谱类型。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从海绵中分离到的放线菌包括6个放线菌属,其中有2株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最相近的菌株相似性低于97%,可能是潜在的新菌株;从海鞘中分离到的放线菌包括7个放线菌属,有8株可能是潜在的新菌株。比较海绵和海鞘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发现,从海绵中分离到的放线菌,除节细菌(Arthrobacter)以外,均包括在海鞘分离的放线菌属中。海鞘相关放线菌多样性水平不容忽视,是除海绵之外另一获得新型放线菌资源以及药用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研究其对海绵滤食细菌功能的影响。在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生态系统中,探究了大气CO_2浓度387、500、750和1 000mmol/mol环境下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is)滤食灭菌海水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S 1.1017)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能力。结果表明:在24 h实验期间,模拟大气CO_2从目前约387mmol/mol升高至500mmol/mol,繁茂膜海绵滤食大肠杆菌和灿烂弧菌效率提高了。当模拟大气CO_2 750mmol/mol时,繁茂膜海绵滤食海水中大肠杆菌和灿烂弧菌功能都下降了,说明繁茂膜海绵已经受到大气较高浓度CO_2损害。模拟大气CO_2为1 000mmol/mol时,繁茂膜海绵基本丧失了滤食海水中大肠杆菌和灿烂弧菌的功能。上述结果可为了解大气CO_2浓度对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夏光远  王德祥 《海洋学报》2017,39(4):89-100
海绵动物具备很强的愈伤再生能力。荔枝海绵是海绵动物中比较特殊的类群,它有皮质层细胞(cortex)和领细胞层细胞(choanoderm)的初步分化。本文对荔枝海绵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切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移除荔枝海绵的特定结构,观察其愈伤过程,以期了解海绵愈伤过程的主要变化及各部分在愈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愈伤过程发生的主要变化为未受创部分的细胞向受创部分迁移导致的细胞重新排布;其身体结构中的领细胞层和皮质层对其生存愈伤是必要的,而骨针核心对其愈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从蜂海绵属Haliclona海绵中分离得到许多化学成分,包括结构多样的的生物碱、酰胺、肽类、萜类、甾醇、大环内酯、多炔类化合物等,其中许多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具抗肿瘤、抗感染、抗污、抗微生物等作用.对蜂海绵属Haliclona海绵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研究人员在夏威夷海外新发现巨大海绵动物,估测年龄有上千岁。海绵可以拿来洗澡,然而这个"大块头"可不能用在浴室里。在夏威夷西北海岸的考察中,研究人员在水下2100米处发现了这一长达3.5米、高2米、宽1.5米的海绵动物。1887年在加拿大西海岸浅水域发现的Aphrocallistes vastus,长3.4米,高1.1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绵动物,这次的发现无疑刷新了这一纪录。《新科学家》杂志曾报道,海  相似文献   

9.
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酿酒酵母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检测方法,分析了活性菌株粗提液中信号分子的产生及种类。同时采用16S rDNA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94株海绵共栖细菌中18株(占19.1%)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GC-MS检测确定大多数活性菌株都含有AHLs,因此提出了海绵共栖细菌抗菌活性与群体感应之间可能存在必然联系的推测。通过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10.
人造海绵的崛起,使得真正的海绵反而鲜为人知。然而,海绵那奇特的结构、兴旺的家族和“助人为乐”的秘密,却一直受到许多海洋生物学家的关注。真正的海绵是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种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然而,在占代,海绵究竟是海洋中的植物,还是海洋中的动物,对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学者们曾经争论了整整2000年。直到近代,显微镜应用于生物学后,才最后揭开了海绵归属的秘密,确认它们是海洋中的动物。海绵的内部结构简单而奇特,它们没有组织分化,只有个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平板涂布法从南海海绵生物样品中分离海绵共栖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酿酒酵母作为实验用指示菌对海绵共栖细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检测方法,分析了活性菌株粗提液中信号分子的产生及种类。同时采用16S rDNA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到的94株海绵共栖细菌中18株(占19.1%)细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GC-MS检测确定大多数活性菌株都含有AHLs,因此提出了海绵共栖细菌抗菌活性与群体感应之间可能存在必然联系的推测。通过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12.
海绵标本长期、完整的保存是开展海绵分类学及分子进化研究的重要前提, 本研究以建立通用的海绵动物标本的保存方法及快速、完整的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为主要目的, 通过对硅质的山海绵(Mycale sp.)和钙质的白枝海绵(Leucosoleniidae sp.)为材料进行–20℃冰冻、乙醇固定、冰冻后风干和乙醇固定后风干等4 种保存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采用酚-氯仿法、高盐法、CTAB 法等3 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测试了4 种保存方法的DNA 提取效率。实验结果显示, 海绵样品的4 种保存方法以及3 种DNA 提取方法对于硅质海绵以及钙质海绵虽然在提取的DNA 得率上有差异, 但都能获得较高纯度基因组DNA。从经济成本、方便性、潜在的污染等因素考虑, 高盐法是首选的提取海绵基因组DNA 的方法; 乙醇固定保存的海绵样品DNA 得率最高, 冰冻的海绵样品得率最低, 推荐采用乙醇固定保存海绵样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龚琳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6,40(11):52-56
作者记述了两种深海海绵薄管海绵属一种(Chonelasma sp.)和绢网海绵科一种(Farreidae sp.),其中薄管海绵属为新记录属。由于采集时海绵已经死亡,骨针脱离海绵,只具有骨骼形态,缺乏骨针形态,所以两种海绵只能鉴定到属或科。薄管海绵属一种(Chonelasma sp.)隶属于真网海绵科(Euretidae),薄管海绵属(Chonelasma),由"蛟龙号"于2013年7月7日采集于南海3 551 m处。绢网海绵科一种Farreidae sp.隶属于绢网海绵科(Farreidae),由"科学号"于2014年4月18日采集于冲绳海槽1 190 m处。文中描述了两个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骨骼形态,丰富了中国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4.
海绵和软珊瑚是热带、亚热带常见的海洋生物,我国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分布普遍,资源十分丰富。海绵和软珊瑚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软珊瑚的代谢产物含有萜类、甾醇等多种有机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降血压、溶血、凝血等作用。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为了探索南海的海绵和软珊瑚抗肿瘤作用,我们对十八种海绵和软珊瑚进行了抗肿瘤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基因多态性的RAPD-PC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分离手段对中国南海海域的细薄星芒海绵(Stelletta tenui(Lindgren,1897)1、皱皮软海绵(Halichondria rugosa(Ridley&Dendy))、澳大利亚厚皮海绵(Craniella australiensis(Carter))、贪婪倔海绵(Dysidea avara(Schmidt))4种海绵体内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培养,随机挑选64株芽孢杆菌属细菌(每种海绵16株)进行了RAPD-PCR基因多态性分析。研究表明,一些海绵微生物是可以通过传统分离手段得到的,来自同一或者不同海绵的微生物均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海绵(Plakortis simplex)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聚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有机溶剂萃取、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ODS)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手段对海绵(Plakortis simplex)的弱极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和NMR波谱分析方法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该海绵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化合物2和3均为首次从该种海绵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东海大陆架六放海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放海绵(Hexactinellida)又称三轴海绵(Triaxonida),或玻璃海绵(Hyalospongia)。主要特征是具有由三个互相垂直的轴所形成的六辐骨针。其他骨针的各辐间都以90度角或180度角相连接。骨针硅质,没有钙质或海绵质骨针。 六放海绵是深海动物,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在大陆架边缘。许多六放海绵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并具有精致的结构,构成一个很特殊的动物类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75-1976年进行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时。在大陆架外缘,水深131-210米海域,采集到35个标本及若干碎片,共有4种,隶属于两科两属。其中三种,即欧氏偕老同穴,堂皇偕老同穴和饭岛围线海绵,是本水域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的生物千姿百态,但浑身是孔眼的大概只有海绵了。100年前,生物学家还认为海绵是一种植物。它静静地附着在海底或礁石上,碰之不动,触之如木。身上没有触须,也没有抓取食物的爪。它形状不一,有的扁平,有的如管,但总的来讲,有如柱子或小树立在海底。最大的一种海绵,直径可达2米,因其呈杯状,故称杯海绵。然而,海绵不是植  相似文献   

19.
通过能量色散X荧光衍射仪(EDXRF)对3种南海潮间带海绵:细薄星芒海绵Stelletta tenui(Lindgren)、澳大利亚厚皮海绵Craniella australiensis (Carter)和多皱软海绵Halichondria hugosa (Ridley&Dendy)的元素组成和含量进行了研究,并与两种黄海潮间带海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海绵体内的元素组成受种属差异的影响较大,溴元素的含量可能同一定的活性物质产生相关。另外,不同海绵具有骨针形态的多样性,为深入研究内部合成机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20.
李锦和 《海洋与湖沼》1987,18(2):130-137
1978年在冲绳海槽获得一块海绵碎片,后来在同一水域又获得许多不完整的标本及碎片。经鉴别表明,这些标本系单根海绵的新种——中间单根海绵。本文对其骨针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对许多微型小骨针作了扫描电镜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