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以下简称原文)一文于2013年7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7期,得到了李大钟先生的关注,也对本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和观点,这对更好地研究本文涉及的问题和澄清一些理论上的分歧非常有益,在此非常感谢。针对李大钟先生在讨论稿中提出的问题[2](以下简称讨论文),笔者在本文将分别给出答复和解释。(1)关于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讨论文中给出了墙体位移与土压力的关系图,见讨论文图1。尝试将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和  相似文献   

2.
李大钟 《岩土力学》2014,35(3):910-910
<正>陈文胜教授等论文《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以下称为原文)于2013年7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7期。原文对土压力理论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笔者有如下看法。(1)关于最大和最小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岩土力学》2015,(7):2127-2128
<正>笔者于2013年7月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7期发表论文《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后,持续得到同行们的关注,并提出一些不同观点与笔者进行讨论[2?5],笔者从讨论中受益匪浅,在此一并感谢。收到再讨论稿后,笔者经过慎重的思考,尝试从下面的分析来解答再讨论稿中提及的相关问题。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再讨论稿笔者与原文[1]一致,不同意原库仑土压力理论规定的主动土压力作用方向,认可原文主张的主动土压力的作用方向是  相似文献   

4.
李大钟 《岩土力学》2014,35(12):3642-3643
<正>非常感谢陈教授等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1]中讨论文中疑问的细致答复和富有意义的讨论。笔者仍有些不同的看法,希望借本刊进一步阐述讨论文的观点和探讨的出发点。"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2]以下称为原文,"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3],以下称为讨论文,"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1],以下称为回复文。(a)破坏前  相似文献   

5.
汪丁建 《岩土力学》2013,34(8):2430-2430
赵均海博士论文《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1]于2013年3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3期。笔者认真地学习了该文及相关文献的理论和方法,收益匪浅。  相似文献   

6.
赵琦  朱建明  李鹏 《岩土力学》2014,299(2):607-608
<正>1引言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3年第34卷第1期上的论文"黏性土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1](以下简称文献[1]),现有以下2点望与文献[1]作者商榷:(1)文献[1]4.1中求解土压力强度时未考虑墙顶张拉裂缝高度的影响,对于黏性土而言,不考虑墙顶张拉裂缝高度的影响是不合适的。(2)文献[1]中未给出主动土压力合力及其作用点高度的求解公式。2计算公式文献[1]给出了土性参数内摩擦角与黏聚力与  相似文献   

7.
赵均海  梁文彪  张常光  李艳 《岩土力学》2013,34(8):2431-2432
非常感谢汪丁建先生对作者稿件细致的阅读和讨论,这些意见对笔者今后的研究工作和论文撰写帮助很大。以下将对汪丁建先生对《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1](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所提问题,逐一谈一些笔者的浅显认识和释疑。  相似文献   

8.
涂兵雄 《岩土力学》2012,33(1):319-319
笔者拜读了发表在《岩土力学》2011年第32卷第6期上的论文"考虑土拱效应预应力锚拉桩土压力研究"(以下简称文献[1]),现有以下几点望与文献[1]作者商榷。(1)文献[1]在建立应力分析模型前假定"作用在桩板上的土压力q沿纵横方向呈均匀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9.
非饱和土土力学工程应用方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通过引入文[1]提出的广义朗肯土压力计算公式,本文针对非饱和土主动(被动)土压力计算问题提出了工程应用方法,能够把非饱和土土压力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该方法可以推广到非饱和土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等其他领域,从而为非饱和土土力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墙后填土有超载情况下朗肯与库仑土压力理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是计算土压力问题的基本理论,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应用时应当注意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否则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差.通过算例对挡土墙墙后填土表面有超载情况下的土压力计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基坑工程的土水压力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库仑-朗肯理论及其局限性,土水压力的分算和合算,不压力与挡土结构关系,圭性对土压力的影响,并讨论了岩土工程的概念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仑土压力理论至今仍是计算土压力的重要方法而被人们所熟知。通过分析库仑土压力的墙后土楔体的受力特点,特别是深入研究了土楔体与墙的作用力关系,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给出了一些修正。认为土楔体和挡土墙之间的作用力(即定义的土压力),并非一定要达到极限状态,所以不能确定土压力的作用方向,但土压力的作用方向必须在其允许的角度范围之内。所以,认为库仑主动土压力为作用方向角度变化范围内的最大值,库仑被动土压力为作用方向角度变化范围内的最小值。对于墙后土楔体,认为墙体和土楔体是两个不同物体,土楔体的形成是因为土中产生潜在破裂面,而原库仑土压力理论要求墙体与土之间也达到临界状态是不必要的。墙体对土楔体的作用力(即土压力)实质就是相当于一物(墙)施加于另一物(土楔体)的力,即使土楔体滑动了,两物之间也并非要滑动。推导了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给出了被动土压力的近似计算方案。算例证明,计算结果与原库仑理论有明显不同。该研究对库仑土压力的修正和求解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是计算土压力问题的基本理论,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应用时应当注意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否则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差,通过算例对挡土培墙后填土表面有超载情况下的土压力计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经典土压力理论的应用是基于半无限土体,但当墙后土体范围有限时经典土压力理论可能就不再适用,出现有限土体土压力问题。针对较复杂条件下无黏性土的有限土体土压力问题,建立了计算模型,并采用薄层单元法推导出解析公式,证明经典的郎肯土压力和库仑土压力皆为所提出的新公式的特解。在综合考虑不同计算条件后,制定土压力计算流程,涵盖了各个条件下土压力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分析表明:极限破裂角不为定值,随计算参数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有限土体时,所提新公式解与库仑解较接近;出现有限土体时,新公式解趋近于模拟解,从而证明了新公式解的合理性。此时与库仑解相比,则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徐日庆  廖斌  吴渐  畅帅 《岩土力学》2014,35(3):908-909
<正>土压力计算理论研究是土力学的经典课题之一。"黏性土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1](以下简称原文)基于黏性土的应力摩尔圆推导了非极限状态时黏性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已有的试验数据对比证明了公式的实用性。感谢赵琦等对作者稿件进行了细致地阅读和评述[2](以下简称讨论文),本文将对讨论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1)原文中有关张拉裂缝的讨论的确,对于黏性土而言,计算墙后的土压力是需要考虑张拉裂缝的影响的。从黏性土的朗肯主动  相似文献   

16.
狭窄基坑平动模式刚性挡墙被动土压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宏伟  郑贝贝  谢新宇 《岩土力学》2011,32(12):3755-3762
对于地铁车站、地下管道沟槽等狭窄基坑,其被动区土体宽度有限,不满足半无限体的假定,采用经典的库仑、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挡墙被动土压力是不合适的。首先建立了无黏性土中狭窄基坑刚性挡墙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挡墙相对平移时不同宽度土体的被动滑裂面的分布规律;借鉴库仑平面土楔假定,建立了狭窄基坑刚性平动挡墙被动土压力的理论计算模型,推导了被动极限状态下滑裂面倾角及被动土压力系数的解析公式;再采用水平薄层单元法,得到了被动土压力分布、土压力合力作用点高度的理论公式。结合算例,深入研究了这种工程背景下挡墙被动滑裂面倾角的影响因素,以及被动土压力合力、土压力分布及合力作用点位置与经典库仑土压力理论的差别,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当被动区土体宽度小于满足半无限体的临界值、且墙土摩擦角大于0时,被动滑裂面倾角大于传统库仑被动滑裂面倾角,被动土压力大于经典库仑解,合力作用点高度则小于库仑解,且基坑越窄,墙土摩擦角越大,其差别越大。  相似文献   

17.
余文龙 《岩土力学》2011,32(4):1278
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读了张常光博士等发表在2010年第31卷第6期上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及土压力统一解》一文[1](以下简称原文)。统一强度理论自从问世以来,被应用到许多学科。将其于非饱和土体,是研究非饱和土的一种新的突破。笔者对原文有几个疑问,望得到张博士的释疑和解答。  相似文献   

18.
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饱和土双应力状态变量抗剪强度统一解,合理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建立了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并对其进行可比性分析,将其计算结果与非饱和土朗肯主动土压力统一解进行对比,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间主应力和基质吸力对库仑主动土压力的影响显著,随统一强度理论参数和基质吸力的增加,库仑主动土压力不断减小直至为0,证明了考虑中间主应力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自承载能力和强度潜能,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库仑主动土压力随墙背倾角与填土倾角的增大而增大,随有效内摩擦角和基质吸力角的增大而减小,外摩擦角的影响不显著。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朗肯主动土压力统一解为其特例,其结果对边坡、基坑等工程的土压力确定和支挡结构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文胜  李苗苗 《岩土力学》2014,35(12):3644-3646
<正>1引言库仑土压力理论最早是由库仑提出来的,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理论简单实用,虽然有一些简化和不足,甚至力学上存在弯矩不平衡的遗憾,但一直被工程界采用。笔者近十年来,由于在大学教学的原因,需要给学生讲述此理论,并需要给出正确的力学解释,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便对原传统理论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撰文"对  相似文献   

20.
改进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仕传  孙本杰  邵艳 《岩土力学》2015,36(5):1375-1379
墙背土压力分布与挡土墙的位移大小和转动模式密切相关。针对绕墙底向外转动的刚性挡土墙,基于土压力形成机制的分析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挡土墙位移与墙背土体内摩擦角发挥值之间的关系式,反映了墙背土体内摩擦角随着挡土墙位移的增加而渐进发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考虑位移影响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挡土墙位移的增大,墙背土压力由静止土压力逐步减小。当挡土墙位移达到临界值后,相应的墙背土压力均收敛于库仑主动土压力。墙底背面土压力也是随着挡土墙位移的增长而逐步收敛于库仑主动土压力。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表明,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