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泥和石膏胶结相似材料配比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小萌  刘保国  肖杰 《岩土力学》2015,36(5):1357-1362
对以水泥和石膏为胶结材料、石英砂和重晶石粉为骨料的相似材料,规范了其制作原料与工艺,以砂胶比(骨料与胶结材料质量比)、水膏比(水泥与石膏质量之比)和重晶石含量(重晶石质量占骨料百分比)为控制因素,设计了一个正交试验,开展了称重、单轴压缩试验,获得了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密度、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的敏感性,研究了各因素对相似材料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重晶石含量对相似材料密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砂胶比和水膏比对密度也有明显的影响;砂胶比对相似材料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影响最大,水膏比和重晶石含量的影响次之。相似材料密度随砂胶比的增大而降低,随水膏比和重晶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抗压强度随砂胶比的增大而显著降低,但随着水膏比和重晶石含量的增大而缓慢增大;弹性模量随砂胶比的增大而显著降低,随重晶石含量增大而增大,随水膏比增大而缓慢升高。采用MATLAB程序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确定相似材料配比的经验方程。工程应用证明,采用经验方程计算得到相似材料配比,并按规范的制作工艺,可以得到满足试验要求的相似材料。  相似文献   

2.
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用的新型相似材料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隧道突水、突泥过程中断层及围岩各物理场变化规律,根据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原理,通过大量多组别配比试验,研制出适用于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新型断层及围岩相似材料。其中,断层相似材料以砂为粗骨料,滑石粉为细骨料,石膏、膨润土作为胶结剂,液态石蜡作为调节剂;围岩相似材料以砂为粗骨料,重晶石粉、滑石粉为细骨料,白水泥及乳胶作为胶结剂。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对比分析原岩及相似材料变形特征及强度破坏特性,重点对单轴抗压强度、渗透系数、重度、泊松比、弹性模量等重要变形及水理特性参量进行调控,系统研究不同配比对材料参数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力学参数变化范围广、性能稳定、操作工艺简单,可用来模拟不同渗透系数的低、中等强度岩体材料。将该相似材料应用于吉莲高速公路永莲隧道断层突水、突泥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力学性能及水理特性均达到试验要求,能够有效地模拟突水、突泥的发展演变过程,真实反映断层灾变过程中各物理场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水泥和石膏作为胶结剂,石英砂作为骨料的相似材料在一定配比情况下遇水不会发生崩解,而是产生类似岩石的软化现象。通过不同砂胶比和水膏比的相似材料配比试验,总结了相似材料软化系数和吸水率随砂胶比和水膏比的变化规律,即软化系数随砂胶比的增大而降低,随水膏比的增大而升高,变化范围与原型岩石相似;吸水率随砂胶比的增大而升高,随水膏比的增大而降低,变化范围大于原型岩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地下结构与富水多孔岩体的相互作用问题,根据模型试验相似理论,研制出了一种多孔介质固-液耦合相似材料,该材料由中粗砂、水泥、透水混凝土增强剂合水按一定配比均匀拌和压制而成。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进行配比试验,制作模型小试件,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渗透系数、重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测试,找出了相似材料各成分对配比试件的影响特征,可根据需要在物理模拟试验中选取不同配比。该配方力学指标稳定,满足一次性浇筑大尺寸模型试件的要求,适用于进行结构与围岩体耦合失效破坏模式的大型物理模拟试验,为富水条件下地下结构风险评估提供了相似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水泥石膏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泥石膏相似材料制作标准试件模型,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砂胶比、水泥石膏比、重晶石/骨料为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置5个水平,设计了25组材料配比试验,进行了称重、单轴压缩、劈裂试验,获得了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相似材料物理力学指标分布的范围较大,能够满足不同性质岩体模型试验对岩体相似材料的要求。基于MATLAB计算软件编制了用于正交试验设计和回归分析的软件,得到由水泥石膏相似材料密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指标推算材料配比的经验公式。在以后的水泥石膏相似材料配比试验中可以用上述经验方程根据欲得到的材料物理力学指标进行配比设计。  相似文献   

6.
刘金云  陈健云 《岩土力学》2008,29(12):3387-3392
结构动力模型试验与动力模型破坏试验中,保持模型与原型相似的3种基本要求与处理技巧已在相关文献中提及。同时,也提及了对结构动力特性、弹性振动响应与破坏形态等试验目的不同,相似要求也有所差别,而这里将对地下软土中考虑流-固耦合的输水隧道的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根据模型试验选料的经济实用性,提出了一种相似关系和技巧,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这种具体情况下,采用这种相似关系完全可以从模型试验的数据换算到原型,以便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为今后地下输水工程模型试验的选材拓宽了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以石膏、浮石、硅藻土等材料为相似材料对多孔含水岩层进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中采用四因素(硅藻土水泥石膏比、标准砂浮石比、骨胶比、重晶石骨料比)、五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法,分别对多孔含水岩层的相似材料试件进行密度、单轴抗压强度、孔隙率、弹性模量以及软化系数的测定,得出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采用直观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配比度不同,相似材料强度分布范围较广,在与多孔岩层的岩石参数对比中发现,在一定的相似条件下,基本符合多孔岩层岩石的相似要求;硅藻土含量与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孔隙率呈负相关,与软化系数呈正相关;浮石含量与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软化系数呈负相关,与孔隙率呈正相关。所加入的两种材料可较好地模拟样品的多孔特性。在允许波动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模拟多孔含水岩层的经验方程可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8.
非饱和土中的流-固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张延军  王恩志  王思敬 《岩土力学》2004,25(6):999-1004
概述了非饱和土变形.渗流相互作用的多相流一固耦合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所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理论控制方程组描述、土.水特征曲线、固体骨架的弹塑性本构模型以及各种数值算法等研究。另外,就该理论在降雨入渗滑坡、土体的蒸发固结效应等问题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并指出了目前应用的热点和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结果表明,进一步发展非饱和土流.固耦合理论对解决非饱和士力学和环境地质灾害的工程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物理材料相似模拟试验是岩土工程领域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手段,选择合适的相似材料并确定其配比是成功模拟原型工程的关键。现有相似材料多是针对几何相似比较小(1∶250~1∶25)的相似模拟试验研制,其强度普遍较小(0.2~7.6 MPa),难以满足较大相似比模型试验的需求。因此,为配制出强度在10 MPa以上的适合较大相似比模型试验的超高强相似材料,选择河砂、重晶石、石膏及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作为模型试验的相似材料原料,以骨胶比、水泥石膏比、重晶石含量及水泥强度等级为正交试验的4个因素,共设计25组不同材料配比方案。根据试验要求制备各类相似模拟试件并开展相应的岩石力学试验,获得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试验所得相似材料力学参数变化区间较大,抗压强度为3.017~48.179 MPa,能满足较大相似比下超高强度相似模拟试验的需求;通过直观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相似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的敏感性和影响规律,发现重晶石含量对相似材料密度起主要控制作用,骨胶比对相似材料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内摩擦角起主要控制作用,水泥石膏比对相似材料黏聚力起主要控制作用;运用SPSS软件对相似材料配比...  相似文献   

10.
振动台模型试验是现阶段研究地震条件对工程实际影响的有效手段,而选择合适的材料配比是成功模拟原型工程的关键。依托渝黔铁路周家湾大桥,基于分离相似设计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及二次细化试验相结合对模型所需的岩质材料进行配比研究。试验选用重晶石粉、石英砂、铁精粉、石膏以及松香酒精溶液为配比材料,正交试验以岩体密度、重力加速度、几何尺寸为控制指标,通过极差分析法确定各试验材料含量对模型岩体主要参数的影响程度。再利用二次试验进行细化分析,确定最终的材料配合比例。结果表明:(1)各配比材料的比重均会对材料的变形模量、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等主要参数造成不同侧重、不同程度的影响。(2)分离相似设计方法可以很好地选择出相似试验中各个部件的主要参数,正交试验和二次细化试验能够快速高效的对主要参数进行设计和测试,最终找出满足模型试验要求的最佳配合比。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滨海地区海(咸)水入侵区不同类型地层渗透性,提出振荡试验适宜模型选择方法。利用Geoprobe系统对不同平面位置地层实施了气压式振荡试验,部分点位进行了分层测试;利用配线法计算地层渗透系数。结果表明:当试验目标层为承压含水层时,利用Butler模型分析欠阻尼振荡试验,KGS模型分析过阻尼振荡试验,均可获得良好的计算结果;当试验目标层为弱透水层时,KGS模型可用于过阻尼振荡试验的数据分析,但计算结果会受到相邻高渗透性含水层以及钻孔编录不准确的影响。地层渗透性等级未知条件下,需根据地层类型、介质岩性、测试井结构和水位恢复过程曲线特征选择适宜的振荡试验分析模型,以准确获取地层渗透系数值。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yield for bonded materials are reviewed. It is suggested that yield should be defined based on changes in stiffness from the tangential stiffness versus axial strain graph.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a recent framework proposed by Jardine and good agreement is shown between Jardine's approach and that presented here, in respect of an initial yield and a final yield point. However, based on data from natural and artificially bonded soils, an additional yield point, that of second yield, is identified where a major drop in stiffness is initiated. In the past the identification of final yield has been used to identify the border between two modes of failure for the shear behaviour of a bonded soil. The first mode is defined when shearing at low confining stresses and the bonded material's strength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destructured soil. A second mode is defined when shearing at high confining stresses where its strength is unaffected by the bond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cond yield, a new transitional mode of failure is clarified at intermediate stresses, where although the soil yields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shearing, it still demonstrates strength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destructured soil due to the post-yield influence of the bonds.  相似文献   

13.
The formation of a compacted zone under the indenter seems to be the major factor controlling the indentation process in porous rocks. In the case of very porous materials, where the pore structure fails and deformation (by structural collapse) proceeds with almost no increase in the applied load and with very limited damage to the surrounding material, no chipping is observed. The extent of the compacted zone is controlled by the porosity of the material and by the strength of its porous struc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rpretation model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to obtain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porous materials from the results of indentation tests. It is based on the model proposed by Wilson et al. (Int. J. Mech. Sci., 17, 1975, 457)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dentation tests on compressible foams and on an estimation by the authors of the extent of the compacted zone under the indenter. The results of indentation tests can also be used to obtain the Young's modulus of the material with a model proposed by Gill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Canadian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1980, 1103). Uniaxial compression and indentation test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artificial porous materials showing porosities varying between 44 and 68%.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values obtained from both types of test show a very good agreement. For the Young's modulus, the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 two types of test are different but the variation of the moduli with porosity is the same. Finally, a parameter called permanent penetration modulus is proposed as a means of characterizing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porous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4.
土工合成材料界面作用特性的拉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吴景海 《岩土力学》2006,27(4):581-585
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工程中,土工合成材料与填料的界面作用特性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因此利用拉拔试验研究土工合成材料与填料的界面作用特性是非常必要的。以5种不同种类的国产土工合成材料为加筋材料,以砂和石灰粉煤灰为填料,比较了各种土工合成材料与填料的界面作用特性,试验表明:(1)石灰粉煤灰自重较轻,摩擦角高,并且比砂的拉拔系数相对偏高一倍左右,是理想的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工程的填料;(2)土工合成材料的拉拔系数从高到低排序为涤纶纤维经编土工格栅最高,塑料拉伸土工格栅次之,土工网较低,土工织物最低;(3)不同填料、不同土工合成材料的拉拔系数相差较大,具体加筋土工程采用的拉拔系数需要通过拉拔试验确定。这些结论可指导土工合成材料的优选和研究加筋机理。  相似文献   

15.
岩石相似材料摩擦实验装置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岩石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中,摩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实验,它用来确定节理、裂隙、滑动面等软弱结构面相似材料的抗剪强度参数。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的摩擦实验装置,实验表明采用该装置获得的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靠,同时,还可以利用该装置确定岩石结构面的抗剪参数。  相似文献   

16.
能量桩兼具承担上部荷载和传递浅层地温能双重功能,能量桩的换热与承载特性逐渐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然而,针对桩?筏基础中能量桩的热?力耦合特性的现场实测资料仍相对较少。提出将桩基完整性检测中的声测管底端连接贯通,作为能量桩的换热管,形成新型能量桩埋管形式;在桩?筏基础中能量桩运行状态下,开展桩?筏基础热力响应特性、能量桩对筏板应力影响的现场试验,实测获得桩身温度、桩身应力及筏板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能量桩(1U埋管、有效深度为12.8 m、桩顶埋深为5.5 m)的换热效率约为80~90 W/m;无上部荷载、能量桩加热状态下,筏板上边缘呈现出一定的拉应力,值得工程技术人员关注。  相似文献   

17.
含交叉裂隙岩体相似材料试件力学性能单轴压缩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相似材料制作含交叉裂隙岩体试件,考虑主裂隙与加载方向之间角度变化及主、次裂隙之间角度变化制作20组试件,对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交叉裂隙对岩体破坏模式及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裂隙与加载方向呈0°及90°时,试件破坏主要为沿次裂隙扩展的剪切型破坏;当主裂隙与加载方向呈30°及45°时,试件破坏主要是沿主裂隙扩展所致的剪切型破坏;主裂隙角度一致情况下,大部分含交叉裂隙岩体破坏强度高于含单向裂隙岩体,含交叉裂隙岩体试件应力-应变曲线峰后下降斜率比含单向裂隙岩体大;主裂隙角度一致情况下,当次裂隙与主裂隙呈45°夹角左右时,岩体试件强度较低,当次裂隙与主裂隙呈30°及90°夹角左右时,岩体试件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